沒有這種老蜜蠟,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玩蜜蠟的!
「
玩老蜜蠟的朋友手中肯定或多或少都有些老蜜蠟,桶珠也好餅子也好,大多都是串珠的形制,時間長了,不免有些乏味,但有一種老蜜蠟,不論年代還是工藝都更值得我們去收藏。
—琥珀的歷史—
在歷史上,如同金、玉、其他寶石一樣,「珍稀之物」就會與「貴族」聯繫在一起。琥珀在古代也是如此,它是體現朝廷、官僚、貴族等級地位的服飾器用之一,其佔有和使用,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一般的平民百姓是無緣問津的。
據考古發現,我國目前所知最早的琥珀製品,見於四川廣漢三星堆1號祭祀坑中,為一枚心形琥珀墜飾,一面陰刻蟬背紋,一面陰刻蟬腹紋。上端有一凹槽,凹槽內有一圓穿上下貫通,推測曾作為佩飾使用。
琥珀在漢代文獻中記載較多,根據記載,我們得知琥珀在當時是可以與金、玉媲美的珍貴之物,並且僅限於王室、貴族、官僚使用的奢侈品。
琥珀印章
—漢傳老蜜蠟—
藏民有藏蠟,非洲有非洲老蜜蠟,歐洲有歐洲老蜜蠟,每種蜜蠟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意義,而只有中原老蜜蠟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寶貝。
在這裡要說明一下:其實西亞的大部分是穆斯林國家,蜜蠟的形製為念珠:塔斯比哈,也就是大年份桶蠟、棗珠和圓珠。所有的老蜜蠟餅子除了藏蠟,傳世地全部來自非洲,也就是國外老蜜蠟商說的:Africa Amber。
漢傳老蜜蠟在明代,達到一個小高潮。當一個王朝同時具備了:
為宮廷造物的專門機構,
充足的原材料產出,
高水平的審美和藝術水平,就一定能在這個領域達到巔峰,清代乾隆朝的玉器雕刻就是如此。
而且因為時間離現在近,明代有大量琥珀傳世的精品佳作都被保存了下來。在這裡解釋一下,因為墓葬等原因埋進土裡的文物是出土文物,而傳世文物則是一代代被收藏、保存到現在的,十分珍貴。明代蜜蠟就有相當多是傳世。
張廷玉所撰,《明史》六六,六七卷《輿服志》「皇帝常服:洪武三年定,烏紗折上巾,盤領窄袖袍,束帶兼用金、琥珀、透犀。洪武六年,令庶人巾環不得用金玉、瑪瑙、珊瑚、琥珀。」色澤介於紅和黃之間的琥珀,在明朝的高地位、高基調就這麼樹立起來了,老百姓是不讓用的。
明代文人最在乎自己使用的器玩,在琥珀上面沒有少下功夫。雕刻題材裡面最多的是瑞獸,明代瑞獸的雕工相當傳神,款額大嘴的瑞獸線條飽滿,細節豐富,神氣十足。
明代瑞獸
到了清代,琥珀工藝迎來了巔峰。
出現了集中工匠給皇家、貴族、官家供應靜心製作器物的地方——造辦處。
清乾隆 蜜蠟雕「丹鳳朝陽」
所以清代雕刻,雕工同樣精美,但因為是造辦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將琥珀磨成中規中矩的圓形或幾何形之後進行雕刻。清代琥珀雕刻在器物分類上跟明代類似,無非就是更大個、更奢華、更稀有。
清早期 蜜蠟雕三瑞獸鎮
—收藏價值—
蜜蠟硬度底、易碎、不容易保存。經過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流傳很容易磕碰或殘缺,能完整保留下來的都極為不易。這一點在中國古代老蜜蠟各種雕刻工藝品上表現的淋漓盡致。
我們現在通常能見到的中原古代蜜蠟雕件以明清為主,再往前用的就非常少了。明代蜜蠟雕刻一般比較簡單,通常簡單的幾筆就完美的勾勒出想要表達的圖案。最常見的就是以各種以喜鵲和梅花為題材的喜上眉梢以及螭龍螭虎為題材的瑞獸,雕刻手法簡單大氣。
清代,因為造辦處的出現,所以在製作工藝上有質的飛躍。大量精美的圖案層出不窮,鏤空,圓雕,雙面雕等等各種玉器上能見到的雕刻工藝在蜜蠟上都能表現出來,但作為蜜蠟,在雕刻工藝上要求更高,這點在鏤空花片上更能看出來。
在只有2毫米薄的蜜蠟花片上鏤空雕刻出各種複雜的圖案極為不易,鏤空的地方細的只能插進針頭,這樣高難度的工藝真可稱得上巧奪天工,因為有可能力度大一點,就斷了,所以對工匠的雕刻水平要求之高可想而之了。
所以,蠟妹認為,相對於藏蠟、西亞老蠟、歐洲老蠟,不論從年代還是工藝,都比不上這些古代中原地區的蜜蠟製品。明清蜜蠟製品不僅在藝術價值上遠遠高於大家所謂的餅子、珠子,最重要的是更富有文化價值。
清代多寶雲肩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圖中黃色的都是蜜蠟花片)
每一件器物,從選料到雕刻,
無一不是雕刻師的匠心之作,
不論人物、瑞獸,又或者花鳥,
都寓意著吉祥,
亦承載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喜上眉梢
時代在變,但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更需要我們來傳承。
TAG:老蜜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