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營建紫禁城的四個時期

營建紫禁城的四個時期

原標題:營建紫禁城的四個時期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明代自永樂四年(1406)開始營建紫禁城,直到明末,可以說是在陸續不斷地進行。除去一般維修外,以工程量計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永樂開創時期


這個時期整個工程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備料,營建西宮;後一階段是正式營建北京城、皇城和紫禁城,工程量最為浩大。北京紫禁城以南京宮殿為藍圖,且在取得營建鳳陽、南京兩處宮殿的經驗後進行施工,因而在規模、氣派及工藝上雖遜於中都,但要比南京宏敞,而在布局上則比中都、南京更為完整。


紫禁城宮殿南北分為前朝和大內,東西分為三路縱列,中宮和東西六宮,形成眾星拱月的布局。它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歷朝皇宮的沿襲和集大成,體現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最高營建法式。今天看到的紫禁城故宮基本上是永樂時期所奠定的基礎。


東西部御苑部分,既承襲了元代瓊華島部分,又營建了西宮(元隆福宮舊址,今中南海部分)和景山,改變了元朝三宮鼎立的格局,形成以紫禁城為中心,四周環繞西宮、南內、景山三處御苑,並圈於皇城內的格局。同時在皇城興建了各監、局、作、庫等一整套供應皇家需要的機構。從歷史上看,無論在歐洲還是亞洲,在封建社會時期,封建主一般都把御用服務機構以及作坊庫房設在宮廷之內或貼近城堡地帶。以英國中世紀的都鐸王朝為例,作坊就設在城堡之下,倉庫設於城堡之中。


中國歷代都城的建築非常繁複,至少分為都城和宮城兩重。到元代以後禁區擴大,都城和皇宮之間圍以紅牆叫作「紅門攔馬牆」。明代吸收了元代規制,把紅門攔馬牆向東南方面擴展,形成後來的皇城。御用機構分布於各御苑與紫禁城之間。這樣的雙重宮禁,布局之工整、機構之繁多,充分體現了億萬之家供養皇帝一身的建築主題。


永樂時期的建都和營造宮殿,是明代開國後繼南京、鳳陽後最浩大的一次全國性工程。四五十年內連續進行三次大規模營建,所耗用的財力、人力、物力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皇宮中最大的建築——金鑾寶殿,在永樂十九年(1421)即建成後僅僅九個月,竟然被一次雷火燒毀。這件事引起整個朝廷的震驚。當時再也無力進行重建了,朱棣只好下詔求「直言」。一位大官員鄒緝上書,直指這次營建對民間的影響:

陛下肇建北京……幾二十年,工大費繁,調度甚廣,冗官蠶食,耗費國儲。工作之夫,動以百萬,終歲供役,不得躬親田畝以事力作。猶且徵求無藝,至伐桑棗以供薪,剝桑皮以為楮。加之官吏橫征,日甚一日。如前歲買辦顏料,本非土產,動科千百。民相率斂鈔,購之他所。大青一斤,價至萬六千貫。及進納,又多留難,往複輾轉,當須二萬貫鈔,而不足供一柱之用。其後既遣官采之產所,而買辦猶未止。蓋緣工匠多派牟利,而不顧民艱至此。

這是一篇很有價值的諫言,把當時的皇家向民間橫徵暴斂記載得多麼具體!不但如此,其中還提到強拆民房事宜:

自營建以來,工匠小人假託威勢,驅迫移徙,號令方施,廬舍已壞。孤兒寡婦哭泣叫號,倉皇暴露,莫知所適。遷移甫定,又復驅令他徙,至有三四徙不得息者。及其既去,而所空之地,經月逾時,工猶未及。此陛下所不知,而人民疾怨者也。

諫言中也提到官吏貪污之情景:

貪官污吏,遍及內外,剝刮及於骨髓。朝廷每遣一人,即是其人養活之計。虐取苛求,初無限量。有司承奉,惟恐不及。間有廉強自守,不事干媚者,輒肆饞毀,動得罪譴,無以自明。是以使者所至,有司公行貨賂,剝下媚上,有同交易。夫小民所積幾何?而內外上下誅求如此。

就在皇家大興土木之際,民間疾苦如何?

今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水旱相仍,民至剝樹皮、掘草根以食。老幼流移,顛踣道路,賣妻鬻子,以求苟活。而京師聚集僧道萬餘人,日耗廩米百餘石,此奪民食而養無用也。

這篇直言可以說是皇家營建的記述,也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一個縮影。但就是這樣一份顯然縮小了事實,並大加修飾的奏摺,仍然被朱棣罪為「多斥時政」,下令把那些「直言」的大臣都下了獄。



正統完成時期


這個時期包括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天順是正統的復辟,都是朱祁鎮做皇帝。景泰七年是他弟弟朱祁鈺當政。這一時期是明代開國後初步穩定和興盛時期,國家的財力、物力較前有所豐裕。北京城建中如各城門的瓮城,天、地、日、月等壇,是在這個時期最後完成的,皇宮也進行了大規模的興建。史書記載說,(明北京都城和皇宮)始建於永樂年,而於正統朝完成。


三殿兩宮的建設仍然是這一時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鎮一登基,第一件大政就是這件事,自正統元年(1436)起,一共花了十年的時間。


值得提出的是,金鑾寶殿重新建成使用後,封建典章制度第一次遭到了破壞。按照明代制度,「三殿」地區無論上朝或宴會都有嚴格的封建等級的限制,宦官無資格參加廷宴,至多只能以家奴身份執事而已。但正統皇帝把大權交給了宦官王振,在三殿落成後舉行宴會時,王振因為未能參加而大怒,居然闖到三殿,一些官吏都望風伏地而拜。這次事件成為明朝宦官專權的起始,也是明朝轉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一時期由於聚斂較多,朱祁鎮把營建重點放在御苑方面。前期修建了玉熙宮、大光明殿,後期則重建了南內(在今南河沿、南池子一帶),而南內在嘉靖、萬曆兩朝拆建改建工程頻繁。

朱祁鎮營建南內是有其政治原因的。正統十四年(1449),他在宦官王振操縱下,仿效他曾祖父朱棣的樣子北征瓦剌部族,出動五十多萬軍隊和扈從,以壓倒性優勢與只有兩萬多人馬的瓦剌交戰,但由於王振的極端腐敗無能,在土木堡一戰竟使明軍全軍潰敗,連皇帝朱祁鎮也被瓦剌首領也先所俘虜。當時全國一片震驚,為避也先提出的亡國條件,明政府只好另立朱祁鈺做了皇帝,因而使朱祁鎮失去了政治價值。瓦剌也先勒索不成,在敲詐了一大筆贖金後,把朱祁鎮送還北京,從此,正統皇帝作為「太兄太上皇」被幽禁在南內翔鳳殿。


到景泰七年(1456),乘朱祁鈺患病之機,朱祁鎮依靠一批心腹爪牙復辟,奪東華門進宮,再次做了皇帝,從此他便重新營建幽禁時住過的南內。據記載,這座南內離宮非常幽靜華麗,亭台殿閣眾多,林木繁茂,在重建時又把通惠河(即南河沿河道)圈到紅牆之內,築有一座雕刻精緻的飛虹橋,明、清筆記中說石欄上雕刻的水族形象極為生動。這座南內宮苑到明代下半葉,一部分殿閣已改為廟宇,清代的瑪哈噶喇廟即是其中一座殿宇,以後漸至荒廢,現僅存皇史宬石室(明嘉靖所建)和織女橋這些地名了。




嘉靖擴建時期


嘉靖朝是盛明時期,嘉靖皇帝在位達四十五年之久。這一時期商業資本主義有所發展。在北京前三門外已形成繁盛的商業區,京都人口越來越稠密。由於治安上的需要,嘉靖二十三年(1544)加築外羅城,由於工程浩大隻築成「包京城南面,轉抱東、西角樓」。周圍二十八里,共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寧門(清代改廣安門)以及東便門、西便門。並在景山西建一座大高玄殿。


這一時期的重點工程仍然是三大殿。這一時期的火災次數最多,最大的一次是嘉靖三十六年(1557)的三殿火災,大火一直延燒到午門和左、右廊,「三殿十五門俱災」,整個前朝化為瓦礫灰燼。從此陸續重建,到1562年才重新建成。


第二次大火災是西宮萬壽宮,即永樂時期最早建成的西宮。起火原因是嘉靖皇帝喝醉了酒,與他寵幸的宮姬在寢宮的貂帳里放焰火,結果把西宮燒光。當時他的大臣建議他回到大內乾清宮居住,但嘉靖皇帝執意不肯,臨時遷到玉熙宮(今國家圖書館分館),卻催促火急重建萬壽宮,要在幾個月內搶在三殿之前完工。三殿工程只好停下來。西宮重建之後更加豪華、壯麗,成了一座自成一體的宮殿建築群。正殿是萬壽宮,後寢為壽源宮,東邊四宮是萬春、萬和、萬華、萬寧,西邊四宮為仙禧、仙樂、仙安、仙明。依然是三路縱列,地點大致在現在中海西側一帶。


嘉靖朝所建造的壇廟最多,這位皇帝極為迷信道教。嘉靖的父親興獻王,封地在湖北鍾祥,信道教,著有《含春堂稿》,其中講太極陰陽五行。北京的道教廟宇大都是在嘉靖朝所建或重建。但其中最大的道廟如大高玄殿、大光明殿、太素殿都遭受過火災。這真是絕妙的諷刺!三清天尊之流原來也是自身難保!嘉靖皇帝一味迷信道士,為了供養一個陶道士,刻期修廟,大興土木。


明人陳繼儒《寶顏堂秘笈》記述明嘉靖重建三殿時說:「今日三殿二樓十五門俱災,其木石磚瓦皆二十年搬運進皇城之物……當時起造宮殿……十萬幾千人,佐工者何止百萬。」看來每一次工程勞動力都要百萬以上,其中包括值班軍在內,按規定是軍三民七之例。技術工匠有輪班匠,由各省抽調,三年一役,一役三月。常住北京的工人叫住坐匠,一個月服役一旬(《明史·職官志》),住坐匠每月發銀六錢(《明史·食貨志》),還有民夫由全國分派,按田地出夫(《明太祖實錄》)。

洪武二十六年(1393)開鑿一次河道,調民夫六十萬。(《國朝列卿紀·嚴震直傳》)此外還有違犯封建法律制度的囚犯供役之法。據《明會典》,囚犯死了還要囚犯家人補役。據《嚴震直傳》,當震直改造各宮,工程指揮李熙由於役徒死了四萬,要原戶出人補足。明英宗正統二年(1437)有放遣休息的三千七百餘人,令刻期使自來赴工,結果有三千人不赴工以示反抗。


明中葉嘉靖時期大興土木,又由於班軍避役不按時到班,要輸銀一兩二錢,僱人代替稱為包工,因而官書里又有輸班之名,明代僱工之例自此始。(《明世宗實錄》)這是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出現包工官木廠之先聲,也是資本主義商業在建築領域裡的濫觴。


嘉靖皇帝大約有二十餘年不住紫禁城大內,而執意住在西宮,並大肆修造御苑,這是有政治背景的。嘉靖二十一年(1542)紫禁城發生了一次重要的宮廷事件,當時宮女們不堪忍受嘉靖皇帝的昏庸暴虐,楊金英等十六位宮婢乘嘉靖在乾清宮酒醉昏睡的時候,決心將他勒死。由於宮女氣力薄弱,系的絲帶不是死扣,嘉靖竟沒有死,被趕來的皇后救活了。嘉靖大為震怒,在宮內開始了狂虐的屠殺,含冤致死者一百多人。據《萬曆野獲編》載,嘉靖整日擔驚受怕,不敢住大內,只好住在西宮,並乞靈於道教「齋醮無虛日」。




明末衰落時期


從萬曆朝到明亡,經嘉(靖)、隆(慶)、萬(歷),盛世而衰的跡象越加明顯。官僚集團的腐朽、宦官外戚的干政、東北滿族的興起,各地農民起義蜂起不斷——這些都造成了明朝岌岌可危的局勢。明政府仍然進行無窮盡的橫徵暴斂,卻已無力再進行大規模的興建了。萬曆二十五年(1597)三殿又發生了一次火災,萬曆四十三年(1615)才開始興建,直到天啟七年(1627)才完成。萬曆、天啟重建的三大殿體量較永樂初建時似偏低,與三台高度有不協調之感,從現存的明初舊構太廟殿與三台的比例一望可知,這或是萬曆、天啟時人力、物力不濟所致。巨大木材不易得是其關鍵,再一個可能是清代康熙初年興建太和殿,營建成現在的體量,從此更是每況愈下,只能進行小規模的維修了。像主要建築——瓊華島上的廣寒殿,在萬曆七年倒坍之後,再也無力重建了(現在的白塔是清順治朝所建)。嘉靖所建的西宮也已荒蕪,有的殿堂倒坍後只余房基。又如西宮的大光明殿和南內的延禧宮燒毀後也再沒有重建,甚至南內飛虹橋石欄已壞,雖經補刻也終不及原來之精巧。


【摘自:《從紫禁城到故宮》著/單士元 北京出版社】



內容簡介:

《從紫禁城到故宮》是在單士元先生1962年編著的《故宮史話》的基礎上完善修訂的。這本著作涵蓋了明清兩代王朝的皇城皇宮的規劃設計施工檔案和明清歷史文獻史料,用單老在故宮70年的經歷傾注而成,全書自鼎建紫禁城而始,將紫禁城的營建制度、營建過程、宮殿的建築藝術布局以及紫禁城中發生的歷史事件貫穿一線,直至故宮博物院在民國初年的創建,一氣呵成,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展示出故宮學所富含的深厚的中國歷史文化及建築學知識,也令我們見識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故宮學大家豐富的學養和不凡的一生,令人慨然。


作者簡介:


單士元(1907—1998),生於北京,著名文物專家、古建築保護專家。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曾任故宮博物院辦事員、科員、編纂,中國營造學社編纂兼中法大學教授。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故宮博物院建築研究室主任、副院長、研究員,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長期致力於文物研究和保護工作,在古代建築和明、清歷史檔案研究領域造詣頗深。著有《清代起居注考》《明代建築大事年表》《清代建築大事年表》《故宮史話》《我在故宮七十年》等。


推薦公號


北京出版社公眾號尚書(shangshubook)


(直接搜索ID更精確)


大家小書公眾號(dajiaxiaosh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