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範人物的「追星族」多些又何妨?
83歲的艾遠興,在大渡口春暉路街道錦城社區很有名,他喜歡收藏,同時也算是重慶最年長的追星族。他追星的方式很獨特:不在機場攔人、也不在酒店蹲點,追的不是偶像明星和影視大腕,在他的星譜中,有的是黨政傑出人物、有的是基層先進勞動者。據不完全統計,他收集的名人簽名已近200個。(1月21日《重慶晚報》)
提起「追星」,大都指影視明星之類。追星現已成為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的一種時尚。追星當然無可厚非,別人也無權說三道四,但就現實來看,「追星族」們確實在追星過程中出現了偏差,不少瘋狂追星的背後,摻雜著眾多盲目甚至不健康因素,影響著追星族尤其是青少年追星族的健康成長。一些瘋狂至極的追星行為甚至被視為「腦殘」。
而83歲的艾遠興老人充滿傳奇色彩的「追星人生」,就讓人感覺眼前一亮。他83年追星收集近200名人簽名,但他追的不是歌星、影星等明星,而是那些為國家建設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模範人物,如政治明星、道德明星、科學明星、學術明星等。艾老就曾成功得到黨代表丁繼泉、川劇藝術家沈鐵梅、勞動模範石傳祥甚至焦裕祿家人的簽名。1982年,艾老向我國著名教育家、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成仿吾求籤名的故事,更是留下的一段佳話。
是的,模範人物這樣的「明星」值得追,我們都可以成為其「追星族」,這樣的「追星族」還需要不斷擴大,因為這些「明星」是在科技、文化、教育、道德等領域為國家和人民做出傑出貢獻的榜樣人物。他們或潛心鑽研、修繕其身,或日積月累播種文化、道德、藝術的種子,或是摸索前行、點亮星空,他們無疑都是擎起現代科技、文化、道德大廈的中國脊樑,使中國精神閃光耀眼的典範。而模範人物的「追星族」多些又何妨?
做科技、文化、教育、道德等領域的追星族,不必像追影視明星那樣瘋狂和焦躁,卻需要虔誠和靜心。不少人追星,尤其是追影視明星,往往會「拜倒」其面前,而面對為國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貢獻的模範人物,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拜倒」。模範人物,對於國家和民族來說就像燈塔,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沖在前的榜樣,傳遞著無窮的精神力量,引領我們探索世界、追求正義、嚮往真善美。
前不久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南京理工大學教授王澤山、國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傳染病防治」科技重大專項技術總師侯雲德,獲得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明星」。遺憾的是,雖然大家對這些科學家十分敬佩,但多數人並沒有把他們當成「明星」那樣去追。這說明,像艾老這樣,把榜樣人物當成明星去「追」的「追星族」群體,還需要不斷擴大。
如今,我國已進入新時代,這就需要更多的模範人物湧現出來,使其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而如果更多人都能像艾老這樣,成為模範人物的「粉絲」,豈不是一件好事?當前,思想觀念的多元化使人們在追求上有了很大差異,但無論如何,模範人物即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向上標誌,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動力,人們也當然需要方方面面的典型來引領和帶動。模範人物的「追星族」越多,越說明社會向上的動力越足。
讓模範人物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使更多人成為其「粉絲,就能更加激發人們去「見賢思齊」,循著模範人物的足跡,就可能使自己逐漸變成他們那樣的人。由此,讓模範人物的「追星族」更多,使政治明星、科學明星、道德明星等成為生活中人人崇尚、尊敬、羨慕、效仿的對象,就是在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中國勢必越來越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
作者:劉天放
編輯:宗夏
TAG:長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