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黑麵包 希特勒 德國與戰爭

黑麵包 希特勒 德國與戰爭

原標題:黑麵包 希特勒 德國與戰爭


今天黑麵包是歐洲許多民族的最愛。在德國,多數的家庭都會吃,那是一種能使國力強盛、民族壯大的食物。在戰火紛飛的二戰,它曾經是德國千百萬軍隊的主食,熟悉歷史的人往往對德軍的裝備和戰史津津樂道,可不要忽視了德軍每天的750克黑麵包供應,畢竟飲食是戰鬥力的保障和前提。


二戰期間的德軍始終保持了高昂的士氣,盲從於錯誤國策而表現出頑強的戰鬥力,常使盟軍為之驚嘆:德國人打仗真認真!這背後卻是納粹政府多年來國內政績使德國人對政府的高度認同和忠誠。



德國老兵的回憶:童年我的全部記憶就是——飢餓!


我們全家一共五口人中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而他竟然一共失業了7年半的時間!那時我們全家每個星期能夠從政府得到7馬克的救濟,長期吃不飽肚子。當時全德國至少有半數人口受到大失業的波及。德國人已經活不下去了。我們全家能夠買得起的食品就是數量很少的土豆和黑麵包。我的母親就把土豆煮得稀爛後搗成泥,然後拌上鹽,讓我們抹在麵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麵包上抹果醬和黃油那樣。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後,德國簡直就像獲得了新生。生活很快就得到了改善,老百姓不但有了吃的,就業率也幾乎達到了100%。作為一個7歲的孩子,我當時最鮮明的記憶就是:肚子吃飽了,日子好過了,我們有希望了!

必須承認希特勒執政後,實行了有效的社會改革和福利政策,明顯改善了人民生活,使人人有工作,有麵包的承諾變成了現實。


隨著納粹政績的深入人心,在短暫的幾年中,希特勒征服了民心,從此擁有了巨大的權威,他終於可以得心應手的對德國發號施令了。徹底催眠了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與理性思維傳統的偉大民族,以至於當他喪失謹慎與理智,武斷地把德意志的航船駛向危險和苦難的旋渦的時刻,沒有遇到任何來自德國的有力反抗,德國,最終把一場曠日持久的世界大戰打到了民族毀滅的邊緣。放棄一個民族的理性思維,把民族的幸福和希望寄托在所謂的民族救星身上,這是德意志的悲哀,也是20世紀許多國家的悲哀。


在飢餓和困境中的多數民眾是很難保持冷靜的耐心並堅持理性的。對飢餓的恐懼,對穩定生活的渴望使德國人在30年代的危機中選擇了他們在和平年代經常作為笑柄的粗野的納粹黨。也就選擇了戰爭!


民生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麵包的匱乏就可能是戰爭和動亂的導火索。


反納粹的著名記者威廉·夏伊勒承認:在戰場上,德國軍官和士兵們吃的都是一個廚房做出來的東西。官兵關係的融洽如同家人。而希特勒還為軍官們制定了這樣的規矩:他們必須學會關心士兵們的私人問題。在德軍中,不論士兵身在何處,他們總是能按時把郵件和包裹親手送到士兵的手裡。

德軍士氣高昂的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知道:他們可以享受到國家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待遇,而一般的公民就算回到家也未必能有這樣的待遇。他們可以隨時獲得食品和衣物,冬天,德國的普通家庭是沒有取暖設備的,但是在軍營里卻有。從事一般工作的普通公民並不是每天都能看到桔子、咖啡和新鮮蔬菜的,但是士兵們可以,德國士兵每天可以保證有半磅以上的肉食供應。在戰勝法國後,不是家人給士兵郵寄物品,而是士兵們向家裡寄食品,衣物和玩具。


作為官兵主食的黑麵包生產,是德國軍隊後勤保障的重點之一。在德軍師級單位後勤體系中有一支麵包部隊。


德軍的麵包通常用燕麥製成,而且為了在常溫下也能保存,通常燒的很硬。野戰軍的情況下,一般在師團的管理部隊


Verwaltungs Truppe


里都會有麵包中隊

Baeckerei kompanie


,而且一般都是就地做麵包爐烤麵包。在通常德國人的食物中,土豆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但是因為保存和運輸上的問題,同樣做為炭水化合物的麵包就被廣泛採取了。



一般機械化了的麵包中隊,會有中隊長一名,下士官22名,兵108名組成,也是一支正經的隊伍。

各個爐都有2名左右的上級麵包師(兵),由下士官擔任,而小兵就有大約24名。


麵包中隊的輜重都配有修理部隊,給水車,大型移動廚房等,一般負責所屬師團的食物供應,通常在比較安全的後方。但也會發給和普通士兵一樣的武器。照片中的是攪面機和麵包中隊的士兵,每天做15000人的麵包的話,需要這麼多的設備也不難理解了。而且他們也應該會有自己的大型發電機。


在野戰中的麵包中隊,可以看見用樹木偽裝起來的麵包爐。雖然麵包中隊通常都是在後方,但是在後方不穩定的情況下,就會採用這種偽裝措施了。


士兵回憶,一線作戰食品應在24小時內藉助夜色的掩護送達前線:「夜色降臨之後,運輸兵的到來打破了戰鬥間歇的沉寂,他們送來了食物,並取走士兵們寫好的家信,已經有兩周沒人來收取這些家信了。送上來的食物是冷咖啡,雜燴濃湯,我們每個人還得到了750克黑麵包、一勺人造奶油和人造蜂蜜以及150克肉食或者乳酪。飢餓的我們不能一下把麵包吃光,因為無法確定在激烈戰鬥中,下頓的開飯時間。


43年後德國的麵粉供應開始緊張,必須在國民吃的麵包中摻用大麥粉和土豆粉以及其他成分,當時留學德國的季羨林先生回憶:我們中國人本來吃肉不多,我們所謂『主食』實際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黃油從前我們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國人開始沉不住氣的時候,我還優哉游哉,處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麵包和土豆限量供應的時候,我才感到有點不妙了。麵包少且不說,實質更可怕。完全不知道裡面摻了什麼東西。有人說是魚粉,無從否認或證實。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製造氣體。」


由於德國物資的匱乏,必須最大限度地搜刮戰敗國,使德軍與佔領區民眾的關係緊張。


一個經歷過德國佔領的義大利少年的回憶:43年德軍駐紮在我的家鄉,那時候食品的匱乏無處不在,飢餓讓人喪失理智,有一次我經過一輛德國軍車,發現在車廂里有一塊黑麵包,我鼓起勇氣把麵包拿起來就跑,德國士兵發現了,他們大聲呼喊呵斥,命令我把麵包放下,聽著身後的恐怖的拉槍栓聲,我膽怯了,只有把麵包放在地上。


不久,德國人撤退,美國人來了。這些美國人可真富!外表弔兒郎當的美同大兵,總是嚼著巧克力和口香糖,有駱駝」牌香煙,咖啡,可口可樂。罐頭,午餐肉。


我經常在美軍伙房外面的垃圾桶尋找食物,一天,一個美國兵喊我:你在那垃圾桶幹什麼?當他走近膽怯的我,看到我揀的殘羹剩飯,他的眼睛濕潤了:孩子,把那些扔掉!然後帶我走進了廚房......從那一刻起,我似乎明白了,為什麼這些軍容素質遠不如德軍的美國士兵能夠贏得戰爭!


在真實記錄二戰歷史的電影


《鋼琴師》


中,欣賞猶太音樂家鋼琴演奏的德國軍官,保護了音樂家並為他提供了軍用黑麵包,那幾個黑麵包上體現的決不是廉價的施捨,具有高度文化底蘊的德意志民族,即使在進行一場殘酷錯誤戰爭的時候,仍然有許多偉大的心靈,沒有泯沒對不分國界的藝術的欣賞,秉承了對藝術家的尊重和保護的德國傳統。最後,德軍官在最後撤退前,向鋼琴家的那一句問話:將來停戰以後,你打算做些什麼呢?鋼琴家誠實回答:繼續彈琴,為波蘭電台。軍官:好吧,我會聽你彈奏的。希望我們都能夠活到那天!



45年,德國戰敗了,德國彷彿是被納粹和希特勒催眠率領著經歷了一場絢爛輝煌而又結局黯淡慘烈的夢,當一切結束的時候,德國才發現,在揮霍了日爾曼的狂想,復仇,激情和努力後,收穫的仍然是貧窮飢餓與殘垣瓦礫。45年底德國人每天的食品熱量只有1400大卡,不足1942年的一半!普通人連吃飽一頓黑麵包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奢侈,曾經幫助中國救護南京大屠殺中的難民的德國友人拉貝博士,此時,也在德國忍受著飢餓的煎熬,知恩圖報的國人為拉貝博士寄去了煉乳,巧克力和罐頭,以解燃眉之急。


幾十年過去了,今天的德國經過自己的努力終於完成統一,並最終取得國際社會的諒解,融入歐洲一體化的大家庭中,靠仇恨和偏執沒有實現的目標,今天通過和平諒解,勤奮工作,真誠地反省得以實現,這難道不發人深省嗎?


黑麵包沒有走進歷史,科學的叫法應該稱為麩皮麵包,或者全麥麵包,由於營養成分的全面,現在歐洲的黑麵包賣得比普通麵包貴很多,當年以養分支撐著德意志軍團,橫掃歐洲北非,挺進莫斯科的黑麵包,仍然以他的健康全面的營養,滋養著和平的歐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鯤鵬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二戰英國與德國的戰爭配給制對比

TAG:鯤鵬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