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打殺殺的遊戲會導致暴力傾向?這個鍋遊戲不背!
來源 | University of York
翻譯 | 張清越
審校 | 王妍琳
在涵蓋三千多名被試的一系列實驗中,約克大學的團隊向人們證明電子遊戲里的理念並不會「啟動」玩家的對應行為,而增加電子遊戲的逼真程度也不會提高玩家的侵略性。
主流遊戲顯性模型認為,玩家在接觸了遊戲中的某些概念(例如暴力)之後,在現實生活中就傾向於使用它們。這被稱作「啟動效應」,可能會導致人的行為發生改變,但之前關於這種效應的種種研究卻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結論。
同以往的研究不同,約克大學的研究者們增加了實驗的被試數量,並比較了幾款真實程度不一的遊戲,試圖找出一個結論性的證據。
在一個實驗中,被試被分成兩組進行閃避遊戲,一組體驗了「躲避貨車撞擊的小汽車」,另一組則體驗了「躲避貓咪的老鼠」。遊戲過後,被試們觀看了一組包括公交車,小狗等內容的圖片,並被要求把它們歸類到「交通工具」或「動物」。
約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David Zendle博士說:「如果玩家們沉浸於遊戲並被遊戲里的概念「啟動」了,那麼在遊戲結束後,他們應該會對現實中那些跟遊戲有關的物體反應更敏捷,分類速度更快。」
「然而,我們並沒有在這兩種遊戲間發現這種差異。體驗了汽車主題的玩家並沒有在對汽車卡片分類時表現更優秀,事實上有些時候他們還更遲鈍了。「
在另一組與此相關的獨立實驗中,該團隊轉而探索了遊戲逼真程度對玩家暴力傾向的影響。過去的研究認為,越逼真的遊戲越容易「啟動「玩家的暴力傾向,導致現實生活中的反社會效應。
Zendle博士說:「不止一個實驗都研究了電子遊戲中的畫面逼真程度,但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結論。除了「看起來像現實世界」之外,電子遊戲確實也有其它方法能顯得更「逼真」,例如遊戲里角色的行為等。」
「我們的實驗使用了遊戲設計中的『布娃娃物理系統』,創造出的角色會與現實中的人物動態反應一般無二。人類角色是根據人類骨架的動態模擬的,連受傷後的跌落動作都與現實一致。」
這個實驗對比了玩家對兩種格鬥遊戲的反應,一種使用了「布娃娃物理系統「創造出的逼真的角色動態,而另一種雖然也有些動畫世界的真實感,卻沒有使用這種技術。
遊戲結束後玩家們進行了「詞語碎片補全測試「,實驗者們預期玩過更逼真的格鬥遊戲的玩家會填出更多與暴力有關的詞語。
與之對應的,研究人員把一款定製的戰爭遊戲修改成兩種版本。其中一個版本里,敵軍角色的軍人動態逼真,而另一個則沒有這種逼真的動態。
Zendle博士說:「我們在詞語碎片補全測試的結果中沒有發現暴力理念的『啟動』。不管是在「布娃娃物理系統」創造的遊戲里,還是真實程度更高的遊戲版本里,都沒有什麼差別。」
「這些研究發現顯示,遊戲中的逼真程度與我們平常認為遊戲對玩家造成的影響之間沒有關聯。」
「未來的實驗可以探究一下『逼真度』這個概念的其他方面,看看是否會獲得一致的結果。例如,如果我們把遊戲里的路人角色的真實程度,以及酷刑之類的極端情節考慮在內,又會怎麼樣呢?」
「同樣,這些實驗里我們只選擇了成年被試,在兒童玩家裡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還有待未來實驗的探索。」
《環球科學》2月刊現已上市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