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詩詞里的「用典」

中國古詩詞里的「用典」

登幽州台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燕昭王

南登碣石館,遙望黃金台。

丘陵盡喬木,昭王安在哉?

霸圖今已矣,驅馬復歸來。

《登幽州台歌》一詩,全篇沒有描寫幽州台,卻成為千古名篇。請結合幽州台的典故以及詩人陳子昂寫於同一時期的詩歌《燕昭王》,思考詩人為何在此「獨愴然而涕下」。

周末在家輔導妹妹語文作業,看到了上面這樣一道題目。這是七年級語文課本上的題目,不說這道題的答案如何。單單就說這兩首詩,相信很多人已經很難張口就能背出來了。其實,這裡用到了古人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典。

詩人遠眺時,感嘆於天地的廣闊無邊和永恆無息,悲嘆於人生的短暫。像燕昭王一樣廣納賢士的君王已不再,自己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不免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於是便愴然落淚。

這裡用到的典故就是燕昭王招賢的故事。燕昭王收破燕之後即位,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欲將以報仇。 故往見郭隗先生曰:「齊因孤之國亂,而襲破燕。孤極知燕小力少,不足以報。然誠得賢士以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敢問以國報仇者奈何?」

GIF

用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也就是在古詩詞中直接或間接地引用前人的詩文名句、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典故,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說是「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即是用來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用典既要師其意,尚須能於故中求新,更須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所謂「水中著鹽,飲水乃知鹽味」,方為佳作。

一般來說,用典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借用歷史故事,曲折委婉抒情,也叫「用事」。

即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藉以抒懷言志或影射時事,不僅使文字精闢,而且還能避免直說,有「正用」和「反用」兩種。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上片回顧了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的英雄事迹,雖沒有直接抒寫自己抱負,但那種想要仿效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去干一番偉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已隱然透露於字裡行間,屬於「正用」;

下片引用宋文帝北伐慘敗的故事,借古諷今,提醒統治者伐金必須做好準備,不能草率行事,並通過今昔對照,表達了對統治者不圖恢復中原的不滿,屬於「反用」;

結尾以廉頗的典故自比,寫自己報效祖國一片忠心,並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憤,也屬於「正用」。這些典故中心明確,貼切自然,既切合北固亭之地,又切合作者主張北伐而又反對輕率北伐的複雜思想感情,恰當傳達了詞人壯志猶存、報國無路而深感悲憤的複雜情緒,具有動人心弦的力量。

2

化用前人詩句,營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

可以直接引用前人現成詩句,如毛主席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也可以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就是由庾信詩句「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來的,王勃更換物象,以動靜結合、時空融合的方式,描繪出一幅色彩明麗、具有立體感的江南秋景圖。

詩人在作品中用典,肯定有其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情的媒介,目的就在於借典抒懷、借古喻今。因此,鑒賞古詩中的用典,首先要了解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其次要了解它和詩歌要表達的思想內容的密切關係,明確用典的作用。

GIF

135編輯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如何俘獲他/她的心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