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彥:王肇民強調畫畫不能憑才氣
■楊小彥(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院長)
王肇民是西畫傳入中國後第一個自成體系的人。
這就是我強調說王肇民是西畫體系進入中國而自成體系的第一人。在這裡,關鍵是自成體系。具體來說就是,他接受了西畫體系中對於形的體認,提出了「形是一切」的觀點,認為「詩言志,畫寫形」,兩種藝術形式各有各的法,不容混淆。他甚至認為,顧愷之強調形神說而以神為第一要義的觀點,是中國繪畫,尤其是人物畫之所以衰敗的根本原因。所以,王肇民「自謂宋元以上人」,他極力想回到唐宋時期那種對於物像的觀察與形的塑造中去。王肇民這一觀點實在有點驚世駭俗,所以一提出來就反對者甚眾。
後來反對的聲音漸漸消沉,我看根本原因就是他的作品,他的藝術實踐。王肇民的作品是他的「形是一切」的適當體現,畫面結構嚴謹,造型奇崛別緻,邏輯性嚴密而又不失筆法的生動性,絕對不是對外表的描摹,恰恰相反,是深入到物象的形中去尋求其中的生命力的自然呈現。在王肇民看來,物像本身是充滿生命力的,這生命力又是由其獨特的形所呈現的。所以,「畫寫形」中的形,就絕對不是物像外形那樣簡單。在王肇民眼中,外形本身就是生命力的一種自動呈現,抓住這一自動呈現,就是抓住了對象的生命之所在,畫出來,就是表達了對於物像生命力的體認。
為什麼我要強調說王肇民是西畫進入中國而算成體系的第一人?是因為我檢索了二十世紀所有學習西畫的畫家,不管多麼有名氣,在體系上都無法做到完滿,即承襲不了西畫的真義,又丟棄了中國自身的視覺傳統,搞得中不中、西不西。王肇民卻不是,他明確有力,明辨是非,從不動搖,猶如信仰般持守以至終生。西畫的獨特處是其對形的概括,中畫的優秀處是對物像的生命式體認,而以筆法表達之。結合這兩者,就造就了王肇民的藝術,使他成為畫家中的王者。
大眾理解王肇民並不容易,專業界說起他卻往往佩服得不行,這是因為王肇民所要解決的是繪畫自身的根本問題,而不是要去取悅大眾。
王肇民說,繪畫要有三個深刻:對象深刻、眼光深刻、畫法深刻,三者合一,必是好畫。這段話是他在課堂對著學生說的,當年我也是他的學生,說完就給記下來了。後來王肇民把這段話放進了他的《畫語》,但說得婉轉了,複雜了,多義了,反而沒有在課堂時說得直接,所以我還是喜歡引用他在課堂上說的話。
其實,王肇民的這一說法,學習繪畫的人都非常明白,知道是什麼意思,而且也知道如此去做非常不容易。所謂對象深刻,是說對象要有畫頭,長得有特徵,有性格;所謂眼光深刻,是說畫者要看得出來,而且還要看得分明;最後是手法深刻,也就是說,要把這特徵變成一種繪畫語言,通過對形的刻畫而呈現前面的兩個深刻。如果真的做到了,難道不是一張好畫嗎?肯定是的!
這就是王肇民的一個特點,他的教導往往像是一種「棒喝」,讓我們先行愣了一下,然後,越想越有道理。
王肇民當年就曾經反覆強調:「畫畫不能憑才氣。有才氣的畫家偶爾畫一張好畫,我張張都是好畫!」在這裡,王肇民強調的是,畫畫如信仰,非堅定不能成事業。王肇民後來也把這一段話寫進《畫語》:「作畫偶然畫得好靠靈感,一生畫得好靠學問。所謂江郎才盡,不是才盡,而是學問盡了;不是老而無才,而是老而不學。不學所以無才,無才謂之才盡。」這段話說得多好!
所以,王肇民是真正的王者,是畫家中的畫家。這不是我的瞎評,而是來自專業界的公認。
王肇民給我們上課時,他還有一個教誨我認為極其重要,那就是他反覆要求學生「讀畫」。他在課堂上批評學生晚上在圖書館看畫冊就像看連環畫似的,隨便翻翻就過去了。他要求我們要安靜地去讀畫,要用心去體認。開始我不太明白這個「讀」的意義,求教於他,他回答說:你能否一晚上只「讀」一張畫?更有甚者,他明確希望我們,最好一個星期只「讀」一張畫,要安靜地去「讀」,去理解。我問,如何才能一個星期讀一張畫?他笑著回答說:第一個晚上「讀」構圖,第二個晚上「讀」筆觸,第三個晚上「讀」色彩,第四個晚上「讀」意義,第五個晚上「讀」造型,等等。後來我按照王肇民的要求去讀畫,而且堅持去讀,果然收效巨大。從此,我也就逐漸養成了讀畫的習慣。
由此可見,所謂「畫家中的畫家」,真的不是亂講的,而是有根據的。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