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練習太極拳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

練習太極拳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

摘自——《吳圖南太極拳精髓》。

吳圖南,太極名家。九歲拜吳鑒泉為師學習太極拳。壽終正寢時105歲高齡。

他在《吳圖南太極拳精髓》一書中的自序是:

「余自九歲始,即開始學練太極拳,至今將有百年,未曾間斷,故身體精神,仍如壯年,實為練太極拳之功也。因此,曾將太極門之拳械,分別前後著述多本,如《科學化的國術太極拳》、《內家拳太極功玄玄刀》、《太極劍》、《吳圖南式太極拳》、《太極拳之研究》、《國術概論》等著作,備受國內外讀者之歡迎。然因時間已久,書版已絕,各地讀者,紛紛函問,因此,商之人民體育出版社及《中華武術》雜誌編輯部,擬將以上各書重版付印,訂名為《吳圖南太極拳精髓》,以便早日與讀者見面,亦一快事也。再將我早年照片附之於內,使讀者作為養生長壽之參考,想必為讀者歡迎。」

吳圖南

時年一百有五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五日  北京

再者,余曾著有《太極拳氣功》一書,在文革期間被抄走了,以後如有時間,另行補入可也。

圖南又及《身體各部之名稱與功用》

第一節 頭

頭在全身體中,占最重要之地位。指揮操縱,百體隨之。而在國術之中,亦收提綱挈領之效。故小之一舉一動,大之攻殺戰守,莫不以頭為準繩。倘頭部井然不紊,則全身絲毫不亂。如頭向前俯,則背脊各部,隨之前傾。頭向後仰,則胸腹各部,亦隨之後倚。左右傾側,莫不皆然。故研究國術者,應首先注重頭部之動作,不可輕舉妄動,或左右歪斜,或前後俯仰。以致四肢百體,受其影響,動作應用,失其效率也。

第二節 肩

肩之運用,必須始終維持其平衡。故無論任何姿態,均以松肩為主。肩松則兩臂之動作敏捷,舉止自然。不可徒尚拙力,致使兩肩高聳,動作生硬。甚有一肩高起,一肩低下者,既礙觀瞻,且不合生理之自然配備。學者,練習肩部時,宜慎之,戒之!至其應用之法,有肩靠,肩擠,肩撞等法。

第三節 肘

肘之地位,在肩與腕之間。承上達下,關係甚巨。鍛煉此處,如不得法,則意氣不能運之於手。動作焉能活潑自如。故任何姿勢,應以垂肘為上。使腰背之力,由肩達肘,由肘而運之於手。至其應用之時,以距離最近為宜,貴乎神速,切忌遲緩。蓋恐被敵撥挑也。所用步法,以半步為妙,以免肘部高舉,腋下為敵所乘。至其應用之法,有蓋肘,獻肘,仰肘,拐肘等法。

第四節 腕

運用氣力,如何始能隨心所欲,達於敵人之身?必須視腕之能否靈活而定。蓋肩不松,則力不能到肘;肘不垂,則力不能達之於腕煌蟛換?則力不能達於手指。況望其力能達於敵人之身者乎?故腕有靈活,實為練習國術者,必須之條件。至其應用之法,有提腕,按腕,仰腕,垂腕,擠腕,等法。

第五節 手

練手之法,為國術中之主要部分。雖有長手短手之別,而長手貴乎力足;短手妙在自顧。平素練習。非長手不能運意氣達於指掌;應用之時,非短手不足以保身軀。故長短互用,剛柔相濟,方為美善。惟手有五指,指有三節(大指二節)。並指為掌,屈指成拳。掌之根處為腕,其運用也,各得其便,不可偏廢。因分述之如下:

指:練習之法,因用指之多寡,而名稱各異。茲分述如下:

一指:

1、 金剛指:

金剛指者,大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均屈握。而獨伸食指之謂也。

2、 金剪指:

金剪指者,大指,無名指,小指均屈握。而獨伸食指與中指之謂也。又名劍訣指。

3、 三陰指:

三陰指者,握大指與小指,而伸中三指之謂也。又稱鼎指,取其鼎足而三焉之意也。

4、 金鏟指:

金鏟指者,獨握大指,其餘四指一齊伸出之謂也。

按指之用法,不外插、點二途。苟非氣力精至,不易使用。鍛煉之法,宜屈宜伸。務使氣力達於指端。乃能得運用之妙。不可強直,而徒尚拙力也。至於運用得法之後,對於其它藝術,皆可有輔助也。

二掌:

掌之練習,雖同系伸指為掌。然有五指互靠者,有五指分開者,則因門類之不同,形成亦因之而異。茲分述之如下:

1、 柳葉掌:柳葉掌者,五指緊排,形似柳葉之謂也。

2、 鷹爪掌:四指勾屈,狀如鷹爪之謂也。

3、 虎爪掌:虎爪掌,五指勾曲,狀如虎爪之謂也。又名金豹掌。

4、北掌與南掌:北掌者,四指緊排,大指屈貼掌緣之謂也。南掌者,則多五指分 開者也。

5、雙推掌:雙推掌者,兩掌一前一後,同時運用,力由脊發,氣貫掌心之謂也。

三拳:

拳者,屈指握固,團聚氣力,用以擊敵者也。當握拳之時,宜以各指之尖端,齊向內卷,集中於手掌之中間。其大指,則向下俯。務使其指尖,適觸於中指之第二節,方為合宜。以便應用之時,擊之不開,分之不散。至於其他握拳之方法,亦有數種。因其運用之不同,而形式亦有特殊之現象。茲分述如下:

1、掐拳:以大指先掐食指第三節之橫紋,然後其餘四指,由外向內,卷緊作拳之謂也。

2、 釘拳:五指平握,將中指之第二指節突出之謂。

3、 豹拳:各指之第三節伸直,僅勾屈五指之上二節之謂也。

按拳之為用,少林有龍、虎、豹、蛇、鶴五拳。

太極有搬攔、撇身、指襠、肘底、栽捶五拳。形意有劈、崩、攢、炮、橫五拳。其它拳法,莫不皆然。名目雖殊,而終不離四正、四隅、中宮之九法。至其運用氣力,而發出於體外,則殊途同歸也。

第六節 腰

腰為國術之主宰,誠所謂中樞關鍵也。故手足之動作,皆利賴之,他如進退伶俐,攻守得機,變化神速,虛實兼到。均不失其輕巧敏捷之態度。夫如是,必恃腰部鍛煉之功如何為轉移。於是腰部之練習,實在全身為最要。而其鍛煉之法,有以腰部前突,臀部後翻為佳者。有謂腰宜後屈,尾閭下垂,為上者。前者外家主之。後者內家宗之。著者以為,練習身體,應本乎天然優美之發育,順先天自然之能力。故於練習蹲坐等式,宜使腰部不前不後,位居中央,隨臀而下,左右不倚,斯無前俯、後仰、左右歪斜之弊,似較為宜耳。至其運用之法,則有沖、撞、靠、崩諸法而已。

第七節 胯

胯為運用腰力,直達於腿之主要機關。故上承於腰,下連於腿,關係之大,不問可知。練習之法,以端正為宜。或一腿前伸,一腿下坐(為樁步)。或一腿側出,一腿下蹲(為半叉步)。或兩腿左右分開,身體下踞(為坐馬步)。則力能下達,氣自下沉。故腰靈腿活全系乎此。學者,可不加之意乎?至其運用之法,有胯打,胯崩等法。

第八節 膝

膝之為用,在能使足穩步健,調劑前仆後跌。蓋因膝為大股與小腿之中間樞紐。且能運腿部之力,達於足掌。使全體重心鞏固,地盆不搖也。其練習之法,膝向前屈,不可過足尖前,以防重心前傾。膝之後面,名為腿凹。作蹬弓步,腿凹務須綳直,以舒其力。至於兩膝雙蹲,氣勢必須收縮,以免顛倒之弊。且易進擊敵人。膝之用法,與肘略同。有上提,下跪,左拐,右拐,前沖諸法。然非精於國術者,不易行之也。嘗觀鶴能獨立,用力於膝,日終不倦。國術中,亦有模仿者。尚非別有心得,不能運用之也。

第九節 腿

腿者,支撐全體,載一身之重量,使身體靜如山嶽,收盤安之效。動似江河,無絲毫遲滯之虞。舉止鎮靜,而不亂。動作平穩,而不搖。氣不上浮,故無上重下輕之弊。足不虛蹈,即少顛倒腿顫之患。是以初學國術者,因腿部無功,以致如木之無根。身若風搖,自有應手而移,隨動而倒之現象也。精於國術者,則不然。每一姿勢,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系完整一氣。向前退後,遂能得機得勢。故練腿之法,乃為當務之急。至其練法,約有二端:一為樁步鞏固,二為腰胯靈活是也。練樁步之法,不惟增長腿足之力,且使氣血下行,充實筋骨。以故無論足掌之前後,踏於何地,雖立於垂危狹小之處,而推挽不可稍移,有如樁之栽於地中者然。練腰胯之法,每一姿勢之動作,必須使其盡優美適宜之能事。茲將練腿之法分述如下。

樁步:

樁步者,練習各種步法,使腿力充實,站立穩固,有如樁之栽於地中者然,是以名之。分述:

1、騎馬式:兩腿左右分開,身體下坐,有如騎馬者之謂也。其練習之法,身體直立,面向前方,兩腿左右離開。雙膝彎曲,踞立如騎馬式。

2、弓箭式:又名蹬弓步。取其一腿蹬直,一腿弓出,有如持弓搭箭之狀之謂也。其練習之法,系分左右。如左(或右)腿前進一步,屈膝做勾股形,右(或左)腿向後伸直,左右腿之距離,以肩為度;兩足平行,足尖均向前方。身體直立,面向前方;全體重心,均在左(或右)足。

3、半步叉式:一腿側出,直膝下仆。一腿不動,屈膝下蹲之謂也。其練習之法,系分左右。如左(或右)腿前進一步,挺膝下仆。右(或左)腿不動,屈膝下坐。兩足平行。足尖均向同一之方向。身體直立。面向前方。全體重心,均在右(或左足)。

4、丁虛式:兩足一虛一實,一豎一橫,形如丁字之謂也。其練習之法,系分左右。如左(或右)足前上半步,足尖點地,足跟翹起。膝微曲。右(或左)足橫置,屈膝下蹲。全體重心,均在右(左)足。

5、透步:透步者,一足不動,一足由後方透出之謂也。其練習之法,系分左右。如左(或右)膝向前屈,右(或左)足向斜後方背一步,而腿伸直。全身重心,均在左(或右)足。因其兩腿交叉,故有倒叉步之稱。

按樁步,即步功也。步功緣於襠功,襠功不成,步必不穩;襠如不下,步必不靈。乃有相互關係也。

練襠之法,即站馬樁,雖有高矮半三樁之分。要之,於練習之時,以矮樁為宜。高樁半樁,乃用之以應敵之時也。有‖字式者,八字式者,一字式者,皆因門類而異。普通以‖字式者,八字式為宜。至一字式,初學不易為之。此站樁練習之法,大略如此也。

當站樁之時,由一、二、三、四、五、六等數字數起。數至十、百、千、萬。漸至半時、一時。而不稍倦。則功成矣。

溜腿:溜腿者,用各種方法,練習腰跨靈活,腿部敏捷之謂也。茲分述如下:

1、 十字腿:左腿勾起,向頭之右上方踢是之之謂也。右腿反是。

2、 迎面腿:左腿勾起,向迎面踢之之謂也。右腿反是。

3、擺蓮腿:左腿由右下方提起,向左上方撥踢之之謂也。右腿反是。

4、里合腿:左腿由左下方提起,向右上方撥踢之之謂也。右腿反是。

5、跺子腿:跺子腿者,右腿站立不動,左腿提起,向前平跺之謂也。右腿反是。

按溜腿之法,除上舉諸法之外,尚有扁踩,連環腿,鴛鴦腿,旋風腿,撩陰腿等法。不勝枚舉。專以舒筋動骨為主。筋骨既舒,再習拳械,自有事半功倍之效。至於活腰之法,當以各種穿手為宜。練習之後,必須散步,倘能多事行走為尤佳,俾骨節靈活,筋血舒展,則進境之速,收效之宏,益臻顯著矣。學者,須切記之!

按腿之應用,有虛有實,有一虛一實,有前虛後實。有後虛前實。有左虛右實,有右虛左實,蓋因不實易跌,全實動轉不靈。不虛則滯,全虛輕浮可危。故學習國術者,步法必須虛實兼顧,自然輕靈活潑。既無笨重之弊,又無搖晃之虞。此所謂兩全其美也。

第十節:A足

足在全體之最下部,為全身之根源。足動,則全身動。足停則全身停。故學習國術者,應注意足之所在地。然後方能定攻守之計劃。且步法敏捷,身法活潑。進退得體,攻守得當,因敵變化,以示神奇,皆在足之一舉一動。語云:「舉足輕重」,即此義也。然則練習國術者,對於足之所在地,安可不加意研究者也。茲將足之練習法,詳述如下:

足跟:

人之身體,無論用何種步法,其足跟至少必有一個著地。倘兩足跟,同時離地,身體未有不前後傾斜者。即使身體雖向後仰倘前足跟著地有力,則身體必不能後跌,以足跟維持重心之平衡也。左右亦然。足跟之於身體,其關係之重要有如此。至其應用之法,有以足跟勾敵者。有以足跟掛敵者。有以足跟踏敵者。有以足跟蹬敵者。要之,在練習者之善用之耳。

足掌:

足掌在足之中間,為全身重量之所寄。且能轉移重心。在足部佔一重要地位。其運用之法,有以足掌踩敵者,有以足掌攔敵者,有以足掌蹬敵者,皆在練習者善用其法而已。

足趾:

足趾因不常用之故,遂逐漸退化。然人每行至將滑倒之際,足趾亦顯其功用,並能維持重心之平衡。至其運用之法,有勾、掛、耙、潑諸法。

按足之應用,有足掌落地,足跟翹起者。有足跟落地,足掌翹起者。有一足掌翹起,他一足全落地者。有一足起,一足落地者。故足之為用,以雙足落地為宜。倘不至有機可乘之時,萬不宜抬腿動足也。學者,須切記之!

太極拳修養之道淺識

健康為人生之主,精神乃立身之本,人生之完成基於自覺,無論就其內在心性品質、人格心理或其外在事功、學問、成就上而言,要在能得修養之本。習練太極拳是一種有益身心的修養之道。

有言:「守常用經、處變用權、修己以道、對敵以術」,明乎此,斯可言拳;強諸己,斯能任事;明乎道,斯可言術。違道言術,坐困術中,心靈失去靈朗活潑,惑於外鶩,忽於內省,錯於或然,不察當然,則強狀百出,累己累人,此非真得修養之道也。

何謂「修養之道」?

從字義上看,「修」為修飾、美好、長遠諸意;「養」為調養、熏陶、培養、積蓄諸意。「道」為可行之路,必通之途。「道」即盜也,天地盜萬物,萬物盜人,人回去再盜天地,生生不已,創迸不息,故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何維繫其人生,廣大其人生,超越其人生,高尚其人生?方法上即為將個體生命沉潤涵泳於天地之間,籍修養之道,以變化氣質,光輝生命,點化人生,納於至善完美之最高價值統會之中。

太極拳其理主道家一脈,旁及儒、釋。太極拳是黃、老、庄哲學在拳學上的體現。「靜中常養靈廢氣,動時繞有盤空意」,講求「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慢勝快」,此則非有真工不辦,此中包括心性、傳授、學養、器識、悟性、實踐諸多方面的學養。太極拳其動作:自然淡定、神氣內斂、體鬆勁柔,操之能使氣血流通,身心舒暢,無激烈之弊,此其修身言;其運氣:沉而不浮,斂而不露,凝而不滯,連續不斷,無器躁之弊,此其養性也;太極拳實為「大人之學」,或也可稱之為「身心體驗之學」。太極拳以其深具修身之美、養性之善,得而習之,遮幾有益身心,造福人群,其益其大!

孟子云:「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稀。」此幾稀之異,只在禽獸只能有自然生命與自然生死,而人則從自降生之初的「生物人」成長而漸至「計會人」「文化人」,而有道德生命、精神生命、歷史生命、文化生命等宇宙文化意識,此一生命於地球同類的其他生物有獨一無二之不同,中國傳統文化於「大地之道」外,別立「人道」一格,將人提升到與天地相對等的地位,合之為人、地、人「三才之道」,中國傳統文化也由此轉進,個體生命、價值理想也得以文化之累積、浸潤而日就其篤實光輝、高明博厚之域。

「舊學商量加遂密,新知培養轉深沉」。一個人得太極之門的人是不應停滯於拳打腳踢、耳目手足的爭鬥境界,而應在此基礎上,主要向內發揮,修養一種心靈上的功夫,諸如象徵精神自由空靈起逸的藝術境界、巍然崇高之道德境界、妙造重玄之形上境界等。境界層面上,一步一重天,凡人生境界不克臻此者,必其內在秉賦有所不足而個人人格發展過程中不幸中道摧折,差之毫厘,謬之千里,雖咫尺之隔,辛苦一世,也未必夢見!太極本一氣,浩氣流轉,至剛至大,也至柔至虛,修養之功要在突破個體的「小我」達致與物通情,冀以充分領略宇宙大化流行之豐富意蘊,與夫一切圓成人之內在美善本性之篤實光輝與高明博厚之「大人」氣象,若此宛如珠走玉盤,觸處無滯,隨在皆活!

「易簡工夫終久大,支離事業意浮沉」。功名高貴、道德文章若是能從我們人生的存在主體中創造生髮,是充實而光輝的,那就不僅有真空意義,而且實在值得我們嚮往。修養之功與現實生活可通,而必不盡合,時事之變,瞬息萬狀,而修養之功,必注重本源而得其正,盈科而進,如此個體生命、價值理想,才可能有所貞定,才不至於全套落物勢之外在力量中(所謂「氣沉丹田」也)。根蒂在吾,自能舒捲自如,在現實人生的提撕拉引中挺立起來(所謂「虛領頂勁」也)。

「識遠乾坤闊,心空意境新」。以拳養生,以拳娛性,由拳悟理,據理踐行,由此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由「我練拳」漸至「拳煉我」,身心熔融,練拳即是練心,教拳即是育人,成就一種「終身學習型」的人生。太極拳與人生密不可分,且將造就人、成就人也。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太極養生堂正式對外開課啦!

系列太極拳培訓學習課程助你一臂之力!

太極養生堂即日起面向全國太極拳愛好者推出系列太極培訓課程,將由太極養生堂創始人及總教練黃山先生親授太極功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真功之「瞬變鬆緊」易陰陽——體悟太極拳真功應用之道的奧妙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