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震驚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震驚世界的南越王墓是如何重見天日的?

1983年,廣州市越秀區解放北路一個名叫象崗的小山丘,還只是一個喧鬧的建築工地。當時的廣東省政府辦公廳要在那裡削平山頭,修建幾棟宿舍。

6月8日,建築工人開始在削掉了將近18米的山頂上挖掘地基,突然就挖到了許多巨大的石板。石板之間隱約露出一些裂縫,透過縫隙看去,下面黑乎乎的一片,好像是一個地下室。民工紛紛猜測是不是地主老財藏寶的地方,或者是日軍侵華時修建的秘密軍火庫,於是就有人找來工具,試圖撬開石板探個究竟。

幸虧一位名叫鄧清友的工地負責人,有點文物知識,馬上制止了民工的冒失行為,並立即向上級作了報告,考古部門獲悉後當晚就對其進行了勘查。事後人們才知道,這裡就是被譽為近代中國五大考古新發現之一的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

趙眜,在《史記》中稱為趙胡,中國西漢時期南越國的第二代王,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是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的孫子,僭稱「南越文帝」。

南越文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漢代石室墓,墓中出土珍貴文物1000多件。此墓的發現,不但震撼嶺南大地,而且驚動全國,聞名世界。

有人評價這是「令無數人苦苦探尋了2000多年的隱秘,中國考古史上最輝煌的發現之一」。墓中的寶貝則被冠以 「獨一無二」、「精美絕倫」、「無法替代」等頂級評價,國家文物局2002年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共有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出,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角形玉杯」和「銅屏風構件5件」分別位列53、54位,可見其稀罕之程度。

1988年,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在南越王墓原址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展示王墓原址及出土文物。

站在墓葬原址展示區,可以想像這秘藏於象崗山腹心深處20餘米,並採取了種種嚴密防盜措施的王陵,要不是現代的基建工程,將是如何地難以被發現。考古發現,在很多時候帶有一定的偶然性,而這種偶然性,也讓人們對趙佗墓的發現再次充滿了期待。

墓道

前室

主棺室

墓葬面積並不大,隨葬品卻多達1000多件,其中的大多數都被陳列於離墓葬原址展示區不遠的文物陳列館。

按照參觀路線,某人很快就看到了絲縷玉衣。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由2291塊玉片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而成,比世人熟知的河北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還要早10年左右,是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又是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品種。

只可惜,某人來的不是時候,絲縷玉衣復原件被借調到英國展出,所以看到的只是複製品。此外,陳列館中還有不少展櫃是空的,旁邊也都註明該文物被借調到英國展出。此行未能見到的波斯銀盒、「帝印」玉印、玉舞人、玉鋪首等比較有名的出土文物估計也在借調之列。

南越文王趙眜應該比同時代的貴族更加痴迷於玉器吧。不僅給自己製作了玉衣,隨葬的玉飾和玉質實用器具更是多達200餘件,而且有不少是絕世的精品。

玉衣的上下左右均為各式的玉璧、玉璜以及成組的玉佩所覆蓋。

這件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至為精美,故其器形圖案被選為了「南博」的館徽。

渦紋雙連玉璧

透雕三龍紋璧

韘形佩飾

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一套雙面雕組玉佩。組佩長約60厘米,由金、玉、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個飾件組成。以雙鳳渦紋璧、透雕龍鳳渦紋璧、犀形璜、雙龍谷紋璜4件玉飾自上而下為主件,中間配以4個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形成一套大小有別、輕重有序、色彩斑斕的華貴配飾。

為讓參觀者同時欣賞到兩面的雕飾,這組玉佩被懸掛於透明玻璃牆上。由於兩邊的背景都很雜亂,加上反光嚴重,給拍照帶來了很大的麻煩,不得已,某人只好用自己的身影來當背景。

雙鳳渦紋璧

透雕龍鳳渦紋璧

犀形璜

雙龍谷紋璜

出土的組玉佩共11套,其他10套雖然不能與第一套同日而語,但也各有可觀之處。

帶鉤,是常見出土文物。南越文王墓也出土有多件玉帶鉤,其中以三件龍虎合體帶鉤最為精美。

第一件龍虎合體形帶鉤。鉤體圓雕虎形,鉤首為龍頭,尾端為虎首,通體由8節玉雕組成,中心以鐵條貫穿而成形。這種鐵芯玉帶鉤在秦漢時期極為罕見。

第二件龍虎合體帶鉤。鉤首為虎頭形,尾端雕出龍首,龍虎雙體並列,龍嘴和虎爪共爭一圓環,全器飾淺刻勾連雲紋。

第三件龍虎合體帶鉤。原為一龍形玉佩,尾部斷裂後,工匠以一虎頭金鉤接續斷處,從而改變用途,形成另一種實用器具,構思相當巧妙。

墓中出土多件殘缺斷裂後經過修補的玉器,足見南越文王對於玉器的珍愛之程度。

玉劍飾的數量最多。玉衣腰部兩側佩帶玉具劍10把,劍首、劍格、劍璏、劍珌等玉具俱全。西耳室的 1件漆匣內出土43件玉劍飾,劍飾雕琢技法各異,紋飾多樣。

除了玉飾外,隨葬的南越文王生平所使用的實用玉器也有不少堪稱絕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角形玉杯」。

角形玉杯。為主人自用的酒具。用一整塊青玉雕而成,呈犀牛角造型,口緣微損。杯身作弧形優美流暢地回卷,尾端形似浪花飛揚,飾以陰刻、浮雕,構思奇妙,製作精美,被譽為 「漢玉中的稀世之寶」。

玉盒。由青玉雕成,高77厘米。蓋子與盆身有子母口相扣合。結構嚴謹,雕工精細,光潔奪目,被稱為「玉器絕品」。

銅框玉蓋杯。杯體呈八棱筒形,座足呈喇叭形,杯身是一個鎏金銅框架,有上下兩截,上截嵌入8塊片狀的玉片,下半截嵌入5塊心形的玉片。玉蓋杯的蓋子外沿也是一個鎏金銅框,蓋頂嵌入一塊青玉,體現了漢代高超的鑲嵌工藝水平。

鎏金銅框玉卮。酒器。由鎏金銅框嵌9塊青玉片構成,底部為圓形玉片,漆木蓋周邊鑲嵌3個彎月形玉飾,器形高貴典雅。

除了琳琅滿目的玉器外,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還有其他種類的眾多珍貴文物不容錯過:

「文帝行璽」金印。被稱為南越文王墓「鎮墓之寶」,我國考古發掘出土的第一枚帝印,也是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印面邊長3.1厘米,寬3厘米,通高1.8厘米,主要特點以龍為鈕,黃金鑄成,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制。

「文帝行璽」金印的發現,不但為查明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最可靠的物證,也印實了南越國第一代、第二代王生前僭越稱帝、私自鑄璽的史料記載。

「帝印」封泥

其他材質和規制的印鈕

銅構件屏風。南越王墓出土的銅構件屏風器形碩大,結構奇巧,是我國考古首次發現的最早、最大實用漆木屏風。中間的屏門可以向外開啟,兩側可以展開呈90度。屏風上部裝飾有青銅鎏金朱雀和雙面獸頂飾,上插羽毛;下部有鎏金人操蛇托座等,獨具嶺南特色。屏風上繪有紅、黑兩色的捲雲紋圖案,絢麗多彩。在當時製作如此精美的屏風非常不易,由此可見南越王生前生活之奢華。

(複製品)

青銅鎏金朱雀

青銅鎏金人操蛇托座

青銅鎏金蟠龍托座

錯金銅虎節。張口,露齒,弓腰.卷尾,飾以錯金虎斑紋,並有錯金銘文「王命= 車徒」(=為重文符號;最後一字是否為「徒」字,個人存疑)。國內僅見的一件錯金虎節,屬於孤品。

藍色透明平板玻璃。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藍色透明平板玻璃鑲嵌在長方形銅框牌飾中,成分以氧化鉛和氧化鋇為主,屬於中國鉛鋇玻璃系統。是迄今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平板玻璃。

這些也是玻璃製品,與現代人對玻璃製品的固有印象差異太大。如果沒有文字說明,至少某人是不大敢相信這就是古代的玻璃。

船紋銅提筒。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船紋提筒體形碩大,筒身上有四組船紋。船上有揚起的風帆、戴羽冠的武士、裸體的俘虜、滿載的戰利品以及古代越族部落象徵權力的銅鼓等,船的周圍以及船底還繪有海龜、海魚和海鳥,反映的一隻大型古越人船隊在戰爭結束後凱旋歸來的場景。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規模最大、最為完備的海船圖形。

印花銅板模。南越王墓中共發現有兩枚印花銅板模,一大一小,是世界最早的彩色套印織物的工具。大的為主紋板,形如火焰;小的為定位板,呈「人」字形。印花的方法是完全用手工套印,即印花工人手拿凸版像蓋印章一樣在展開的織物上一行行蓋印。板模印花紋樣與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件印花紗相似。它的發現在紡織工業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西漢最大的繪畫銅鏡。南越王墓中發現有一面直徑為41厘米的繪畫銅鏡,畫面為四個貴婦人看兩人斗劍的圖案,是目前國內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面西漢繪畫銅鏡,其繪畫風格與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帛畫相似。

其他如帶提把銅鏡、六「山」字紋銅鏡也是罕見之珍品。

西漢最長的一把鐵劍。在墓主身體兩側發現了10把鐵劍,其中一把長1.46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長的一把西漢鐵劍。鐵劍上鑲嵌有玉劍飾,出土時已嚴重鏽蝕,劍身與劍鞘不能分離。根據墓主的身高判斷,這把鐵劍應該不是實用器而是象徵權力和地位的裝飾品。

事實上,以上所說的並未涵蓋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所有精華,其他諸如波斯銀盒、「帝印」玉印、玉舞人、玉鋪首、帶「蕃禺」銘文銅鼎、帶「長樂宮自用」印文陶瓮、勾鑃、金花泡飾、象牙卮、七星紋銀帶鉤、「張儀」戈等展品,不知是某人參觀時有所遺漏還是被借調展出而未能目睹。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個人感興趣的展品簡單羅列如下:

流雲紋漆木棺槨(複製品)

鎏金銅鋪首

羊頭紋杏形金飾片

四連體方銅香熏

鎧甲

連頭上都包的這麼嚴實

玉承露杯

玉組佩

玉佩飾

龍鳳紋璧

玉璧舖首

金龍玉虎帶鉤

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飾 的精彩文章:

紅山文化的玉葬之禮

TAG:古玩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