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代醇親王載灃的傳奇故事

二代醇親王載灃的傳奇故事

北京城的中軸線是世界上唯一的建築藝術軸線,始建於1272年。全長7.86公里,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至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營造大都時起,嘉靖三十二年加修外城後,南端延長至永定門。清沿明制,然後民國、新中國至今740多年。

這條並非是一條筆直的子午線,在它穿過的城郭里,曾有無數的故人故事,是古都北京的象徵也是中國文明的象徵,是我們的根。

第二代醇王府大門

光緒繼位後,醇親王府成了「皇帝的發祥地」,必須空出來升為宮殿,經朝廷批准在後海北沿重建了一個新的醇親王府。後來,溥儀再度進宮。這座王府也該同樣升級為宮,新府地址大致定在中南海紫光閣一帶,還沒來得及堪輿就爆發了辛亥革命。

著親王禮服的載灃

1891年,奕譞去世。醇親王是世襲的王爵,五子載灃襲爵。奕譞有兩位夫人,七個兒子。他和嫡福晉、即慈禧的妹妹婉貞,育有四個兒子。長子、三子、四子都早夭,唯一健康的次子載恬,三歲就被一道懿旨宣進宮內做了皇帝。所以,繼夫人劉佳氏的長子、排行第五隻有8歲的載灃襲爵,他的兩個弟弟載洵5歲,載濤3歲。

18歲的載灃

10年後,出使德國,為德國特使克林德被殺一事到德國道歉。這是個屈辱的差事,不去是不行的。《議和大綱》第一條就是「戕害德使一事,由中國派親王專使代表中國皇帝致慚愧之意……」道歉時,德皇要求道歉時行跪拜禮。這是清皇室、載灃乃至國人不能接受的。(一說載灃可三鞠躬,隨行人員跪拜)同行的大量隨員里,有兩位很重要。一位是載灃的老師、前內閣侍讀學士張翼,一位是精通德語的副都統蔭昌。路上,張翼想出了一個主意:拖。

出使德國

讓載灃告訴德皇,本王偶然小恙,不能按時上岸。於是,一行人在靠近德國的海上盤桓多日。另一方面,電報北京,叫議和大臣以不能給德皇行跪拜禮為由,拒絕在《辛丑條約》上簽字,希冀於利用列強間的矛盾能夠對德國政府進行施壓。後來,威廉二世先軟下來,說可以免去跪拜。雖然,威廉二世接受國書時依然是驕橫不羈,坐而不立。但是,私下裡,對年輕的載灃頗有好感,認為他談吐優雅,不卑不亢。臨走時,作為禮物,送了載灃一張核桃木的寫字檯。這張寫字檯被張翼的兒子、大收藏家張叔誠收藏,文革後不知去向。

1906年,長子溥儀出生,不到三年,和他的大伯一樣被入選朝廷,當了小皇帝。載灃倒是沒有像奕譞那樣昏倒,伏地不起地,但是,帶大長孫的祖母劉佳氏一下子瘋了。

載灃和他的子女

載灃成了攝政王,大清朝最後一代的實際執政者。有清一代,兩朝有攝政王。清初,多爾袞攝政,為清王朝定鼎北京,統一中原立下功勞。200多年之後,載灃攝政,大清國風雨飄搖,痛失國土和腐敗官僚體制及無能的政府,主持退位。

清廷退位,皇族中很多人認為載灃庸碌無能:一個窩囊書生,毫無政治才能,不配攝政,大清的江山斷送在他們兄弟父子手中。載濤也這樣評價他:「遇事優柔寡斷,人都說他忠厚,實則忠厚既無用之別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規律,內廷當差謹慎小心,這是他的長處。他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還有一說是清非亡於革命黨,是亡於攝政王。

事實果真不如此。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在光緒皇帝病重時,慈禧太后懿旨載灃為攝政王,第二天,光緒駕崩、慈禧病重之際,慈禧再下懿旨,宣載灃之子溥儀承繼大統。三天之內,重病之中,依舊決策家國命運,這個老太太真是厲害。

載灃在上任的十年前,經歷過戊戌事變,七年前,遊歷了歐洲。自幼在王府生活,熟知宮斗,政治上比較早熟。他上任之始,首先肅清皇室異己,聯合立憲派,打擊夾斷保皇派鐵良和激進立憲派端方,罷黜了權臣。接著改組了軍事機構,主張「欲使皇室強盛,必先集中兵權;欲使國家富強,必須重視武備。」這些舉措,真的不像《我的前半生》里,溥儀描寫父親唯唯諾諾的樣子。他的政治理念是堅持立憲,而且告誡內外諸臣:斷不準觀望遷延,貽誤時機。嚴懲了玩忽職守的官員,以示自己推動立憲的決心。但是,1908——1911的清王朝,「呼喇喇似大廈傾」,便是多爾袞再世,也一樣無可奈何。

有幾位研究晚清史的學者,認為載灃在攝政期間,他的立憲主張是真誠,改革的信念也是堅定的。無奈,生不逢時。汪精衛去炸他,有革命者的勇氣,也確實有少年的莽撞。

不到三歲的溥儀在登基大典上哭鬧不止的表現,隨即被傳得沸沸揚揚。街頭流傳兒歌:「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果然,1911年10月爆發了辛亥革命。攝政王卸任回家,神情不變地對夫人說:「從此就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之後的幾十年,他安居宅內,從不參與任何復辟活動,不參加任何黨派,反而熱情接待了孫中山,這個推翻大清朝的「首惡」,還收了有孫中山親筆簽名的照片。他的這種伸屈自如,識時務、知進退,恰是政治敏銳的體現。或許是真的認清清朝必亡而不必陪葬。

兄弟口中循規蹈矩,日記里總是「依例」做事的載灃,民國以後率先剪了辮子,穿西裝,安電燈,引領時尚。連溥儀在宮裡鬧著剪辮子的時候,理由是:王爺都剪了!據傳1920年代,北京僅有的三輛私人汽車,其中一輛就是載灃家的。

溥儀從天津潛入東北當了滿洲國的皇帝,1934年7月,載灃應邀去長春,這是沒有任何政治色彩的一次探親。但是,日本人卻是十分看重這次來訪,他們知道把前攝政王留下的重大意義。面對溥儀的挽留和日本人的「勸說」,他嘆道:(溥儀)連石敬瑭都不如!沒幾天,載灃就病了,躺倒不能進食,迫使溥儀不得不讓父親和弟弟妹妹回家。多日不能進食而又順利回到家中,其中的玄機是16歲的溥任,每天偷偷地拿餅乾給父親吃,維持了他的體力。

1947年初,載灃建議利用府內閑置的房子,辦一所小學。5月1日,向當時的北平市教育局呈報,競業小學成立校董會並啟用鈐記。載灃親任董事長,溥任任校長。

載灃鈐印

1949年2月3日,解放軍舉行入城式。載灃在這天的日記中寫道:「正月,北平局部開始和平矣……解放軍入城尚俱安靖。」

1951年2月3日,載灃病故,享年68歲。

周恩來總理對載灃有佳評,是對特赦後的溥儀說的:「慈禧太后出於『垂簾聽政』需要,選定一個3歲的孩子承繼光緒皇帝,並連帶把無心從政的25歲的載灃推上了監國攝政王的高位,這段史實當然不應由載灃負責……載灃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現是好的,其間他辭去了監國攝政王的職務,並不主張以武力對抗革命,也不反對宣統皇帝『遜位』,這些表現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和人民的意願,客觀上有利於革命。」

載灃到底是不是不願從政?有待考證。

兩代醇親王都離去很久了,他們所處的時代和所屬家族,決定了他們當時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從他們經歷里,讓我們看到了帝王制度必然走向衰落,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勢不可擋。

清朝,作為最後的一個王朝,離去不過100多年。無數的文化因子,無論良莠還存在著,給後世的我們很大的影響。

2007年的夏天,我有幸幾次採訪過溥任先生,80多歲的老人家,淡泊,平和,愛買書、讀書,愛養貓,也很愛笑,最喜歡別人叫他金老師。

作者:李輝(50+特約撰稿人)

漫話中軸線各期目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50佳生活 的精彩文章:

醇親王府掩藏的故事

TAG:50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