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嘯龍吟》中司馬懿有情有義,為什麼仍舊那麼討厭?原因很簡單
司馬懿,字仲達,是曹魏的重臣,他胸懷大志,且智計超群,是一個合格的軍事家,更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不過,此人不但陰險狡詐,還因不甘屈居人下,架空了曹魏王室,應了曹操那句「司馬懿非人臣也」的預言。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軍師聯盟之虎嘯龍吟》,將其完全洗白,不但將他的黑化歸於無奈,還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形象。然而被洗白後的他,依舊不能完全得觀眾歡心,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虎嘯龍吟》中,作為一個臣子,他歷任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主公,從未生過謀反之心,並逼迫自己的兒子司馬昭,立誓終身為魏臣,不得謀逆;作為一個統帥,他寧願引起皇帝猜忌,也不願讓士兵作無謂的犧牲;作為一個父親,他在司馬師要隨軍出征之際,托賈逵多加照顧,在司馬昭被火海圍困之際,寧願自刎換兒子性命;作為一個丈夫,他與張春華、柏靈筠相知相依。如此看來,這簡直是一個完美的形象,司馬懿再也不是眾人印象中,那個奸詐小人了。可是這樣的他,依舊不能完全得觀眾歡心,這是為什麼呢?小編認為,主要是因為,他還有四個污點,沒有被洗白。
一、為保家而棄國
在歷史上,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早早就被曹操料到了其不臣之心。在劇中,他雖曾將曹操奉為師長,曾與曹丕互為知己,甚至在發現兒子司馬昭,有代魏之心時,也逼迫司馬昭立誓,終身為魏臣。然而與曹魏政權相較,他更看重的,還是自己家庭的安危。第一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大擺空城計,他明明早已識破,卻害怕飛鳥盡,良弓藏,選擇了退兵;與曹真爭權時,他給諸葛亮去信,勸其北伐;在與諸葛亮對峙過程中,兩人相約禍不及子嗣,等等。雖然自保是人之常情,然而為了個人安危,置國家大義於不顧,著實令人難以接受。
二、戰績不能服眾
司馬懿的確是有大才的,他克日擒孟達,兵貴神速定遼東之事,也都非常的經典。可是除此之外呢?他奉命抵擋諸葛亮北伐,卻要麼為了自保,而放棄勝利;要麼故意延誤戰機;要麼大敗,直到最後一次,才熬死諸葛亮。與東吳一戰中,他雖看透了魏兵必敗,卻也未能力挽狂瀾,只不過是堅守陣地,保住了本部兵馬無失。這樣的戰績,在那個曹魏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時代,是完全拿不出手的。
三、忘卻初心
在劇中,司馬懿一直是白蓮花的形象,他為了大義,為了妻子兒女,一次又一次的選擇退步,然而他的心,終究是狠的。在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師、司馬昭和鍾會,力勸他殺掉曹爽,他也認為如果放過曹爽,對方很可能捲土重來。如果僅是這樣,他或許還不會太令人反感,可是當柏夫人勸阻他,提到現在司馬家什麼都有了,不該只重爭權,而應修德望重聲譽時,他卻說青史留名,是書生意氣,從自己起兵那一刻起,生前身後之名,便全都拋卻了。這一句話,完全的揭開了他的本來面目。他最終,還是變成了玩弄權術之人,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四、後代引起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生出攬權之心之後,為了更好的把持朝政,他不但誅殺了曹爽一黨,還誅滅了王凌三族,迫害了夏侯玄等人。曹魏名士,凡不與他一心者,幾乎全部被誅殺。然而一個國家,想要發展,最離不開的便是人才,因此當他故去之後,其子司馬昭才能肆無忌憚的欺侮魏室,其孫司馬炎才得以,代魏室而自立,其重孫司馬衷繼位之後,才引發了八王之亂,五胡亂華。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知,虎嘯龍吟中的司馬懿,雖然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在早期是一個合格的臣子,終其一生,都是一個合格的父親、合格的丈夫,但是他依舊不能完全得觀眾歡心,是因為他一生最大的四個污點,無論如何,也洗不白。
本文所有史料均來自於《三國志》《晉書》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TAG:圖說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