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咄咄逼人的小米、vivo,印度本土的手機廠商哪裡去了?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Canalys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場出貨量為820萬部,市場份額為27%,三星以730萬部屈居次席。
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2017年第四季度,在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份額達到25%,三星為23%。
從兩家調研公司的數據來看,進入印度市場3年的小米已經實現了對三星的超越。
但三星方面回應:「三星是遙遙領先的印度第一大智能手機廠商。」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fK的數據,去年最後一個季度,按銷售額計算,三星在印度手機市場佔比為45%,按銷量計算佔比為40%。
兩大市場調研公司對2017年四季度印度手機市場的統計
在過去的兩年多時間,印度智能手機廠商有大約35%的市場份額流失到中國公司。2015年,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的數據,Micromax、Karbonn Mobiles、Lava和其它的本地廠商仍合佔54%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是僅僅兩年之後,IDC的數據顯示,截至17年四季度,中國公司在該市場的佔有率突破50%關口,為進入印度市場以來的第一次。
無論是小米聲稱的華麗逆襲,還是三星堅守的霸主姿態,印度手機市場在超越美國成為第二大市場之後,本土品牌卻面臨著集體迷失。帶著中國戰場的餘勇,中國製造強勢殺入。他們的手段和經驗,在中國大行其道,在印度一樣呈現碾壓態勢。尤以小米最為強勁,三年內迅速攀升,直逼三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雷總那句洗腦的:Are you OK?這一次,競爭對手該如何作答呢?
世界工廠成就中國製造
眾所周知,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國憑藉人口紅利的優勢,成為了世界工廠,中國製造成為最強勢的品牌標籤。初期我們還會詬病製造業山寨,勞動力廉價,但是在長期浸淫世界大廠的產業鏈模式之後,中國製造迸發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消費電子為例,如果單獨考慮人工成本,中國不是最優解。在產業鏈規模,工程師培訓,工廠專業程度方面,中國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規模化是中國製造的優勢
小米、OPPO、VIVO、聯想等中國品牌能躋身全球出貨量的前列,與中國製造業的強大是分不開的,這一點是印度企業所難以超越的。由於長期缺乏外企垂青,印度製造缺乏國際視野,也缺乏供應鏈的整合能力。而掌握了製造業秘密的中國,把這種經驗帶到國外,顯然是外來和尚比佛教發源地還會念經。
中國製造不僅是工業的奇蹟,也是人才井噴的動力。外企紮根、注資,中國企業探索,學習,中國市場助力商業模式的開發,中國企業誕生了大量研發、市場營銷、供應鏈整合的人才。在消費電子領域,如華為、小米等廠商不僅自主研發處理器,還積極開發5G技術。這對於4G尚未普及的印度來說,仍然是短期內難以企及的技術高度。
龐大的本土市場培育了強大的議價能力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中國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4.91億部,雖然呈現出疲態,但依舊是無可爭議老大。要注意到這已經是中國連續幾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領先。而華為、小米、OV等廠商年出貨量都在7000萬以上。印度市場雖然實現了對美國的超越,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市場,但是印度面臨的是智能手機高通普及的第一波紅利期,換言之。印度仍然有一大部分用戶使用著功能機。
印度正處在功能機向智能機轉換的歷史關口
對於這些中國廠商而言,更大的銷量代表著更強的議價能力和優先順序。以小米為例,2018年小米依舊能首發高通的845晶元,並且成為供應商的首選,靠的也是出貨量的保證。而OPPO、VIVO動輒幾千萬的銷量,也是高通中低端處理器、攝像頭模組和HIFI晶元等供應商的偏愛。
中國廠商的視野和體量是印度難以企及的,這是深耕本土市場培訓起來的強大信心。大規模出貨,有助於手機廠商提升議價能力,供應鏈整合能力,營銷經驗和售後服務水平。中國製造的手機可以依靠高性價比展開「印度攻略」。而印度市場智能手機消費區間集中在600元至2000元,這對於製造2000元旗艦機和千元機經驗更為豐富的中國品牌來說,可謂輕車熟路。
中國的「新」首富
紅米Note 4、紅米4以及紅米4A已經是有些遙遠的產品了,但在印度,同時躋身2017年第三季度印度智能手機銷量前五。也許,雷總可以再印度再次打出這樣的Slogan:「年輕人的第一部智能手機」
線上線下齊發力
在消費電子領域,線上和線下的無縫結合是顛簸不破的真理。2016年,小米手機走入低谷。這家以互聯網銷售為突破點的公司也意識到產能不足和線下乏力是其瓶頸所在。截至2018年1月13日,小米之家全國範圍內門店數突破300家。而本就主打線下的OV、金立、聯想等廠商線下優勢依舊明顯。
中國公司進入印度之初便進駐Flipkart、亞馬遜印度、Snapdeal等電商平台。不過,隨著小米、vivo和OPPO開始在印度取得進展,線下鋪貨也大張旗鼓地進行。
小米目前在印度的10多個城市通過600多家零售店出售手機。上個月,該公司稱它計划到今年年底觸達30個城市的1500家零售店,並計划到2019年中,在印度開設100家小米之家商店。OPPO和vivo在印度的發展戰略要來得更加激進。為了將觸角擴大到二三線城市,這兩家品牌說服商戶將它們的零售店更名為OPPO店或者vivo店,為此每月支付4萬盧比(約合625美元)的費用。
據Convergence Catalyst稱,印度仍有近80%的手機銷量來自線下。渠道為王依舊是印度市場最為重要的戰略。而經過市場、腹地更為廣闊的中國市場的檢驗,中國廠商對布局線下可謂駕輕就熟。這種模式在印度似乎同樣有大放異彩的空間。
營銷差異化,廣告滿天飛
印度本土的手機品牌仍然是以銷售功能機為主,產品功能單一,外形毫無亮點。對於智能手機普及潮來臨之時,用戶看到的來自中國的設計。這些相對低價高配,顏值高,功能強大的產品讓印度用戶眼前一亮。
與中國市場曾經的狀況相似的是,印度網路資費「高昂」,用戶經常需要切換SIM實現上網服務。根據Counterpoint的數據,時至2017年,印度出貨的智能手機超過90%配備雙卡雙待功能。而中國產品不僅支持雙卡雙待,同時全民支持4G頻段,這對3G尚未完全普及的印度來說,可謂實打實的降維打擊。
小米依舊打造口碑營銷的策略,在零售店和小米之家,用戶可以直觀地體驗到小米的產品,進而完成小米的品牌塑造。而OV依舊延續中國模式,依靠明星代言和廣告轟炸實現知名度的急速上升。
拋開姿態,擁抱印度
無論哪個國家,對於外來競爭者難免有抵觸情緒。以小米為首的中國廠商選擇了一起分食蛋糕的姿態。培養本土高管人才,選擇寶萊塢明星代言,讓利給零售店,這些都是常規的做法。
同時,小米等公司積极參与「印度製造」項目(印度政府旨在鼓勵企業在印度製造或者裝配產品的一個項目)。這給印度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了鼓勵企業在印度製造產品,政府減免了數項進口關稅。根據數家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目前印度出售的手機接近70%在本土製造。
莫迪新政
小米、OV等廠商也陸續在印度建造工廠,增加了政府稅收和當地就業。這與當年的中國何其相似。以「中國製造」完成「印度製造」的發展之路,這也是海外擴張雙贏的選擇。
結語:小米、OV等廠商在印度的成績,遠不止上述所列,這是中國製造走向海外的重要里程碑和探路者。可以預見的是,2018年中國製造依舊會積極進行海外拓展,面臨的風險和機會同樣巨大。今天的優勢也許在明天就會是拖累企業轉型發展的掣肘。無論如何,祝它們好運!
TAG:科技真探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