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昌文、朱鴻鳴: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幾點認識

趙昌文、朱鴻鳴: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幾點認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一新概念,並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上升到「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的認識高度。把握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對於推動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順利跨越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關口,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壯麗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體系

發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以奠定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經濟基礎。為此,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需要將其放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考慮,首要內涵是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導向的經濟體系。

這樣一種導向的經濟體系,意味著我們應該避免機械地國際對標,將現代化經濟體系簡單理解為業已實現現代化國家的經濟體系。評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成效如何,是否已經是現代化經濟體系,主要標準應該是看其是否有利於持續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方面,現代性不等於現代化。與已經實現現代化國家的經濟體系不同,面向現代化的或現代化導向的經濟體系,應是一種適應性強、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系,具有較強體制可改革性、制度能不斷適應變化了的發展環境和發展階段,結構處於快速變化過程中,長期潛在增速仍然較快,企業縱向流動性強,富有創新創業活力等特徵。

另一方面,現代化不等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在許多業已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中,貧富差距、階層固化問題凸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意味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這就要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導向的經濟體系,既要能推動生產力可持續發展,也要有更和諧的生產關係,更好處理資本與勞動的關係,還應更加註重共享發展和協調發展,解決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和階層固化問題。所以,現代化目標導向的經濟體系是有利於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經濟體系,是與全體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共容的經濟體系。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現代化的統一體

經濟體系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統一體。全面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出發,從生產力、生產關係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互動三個視角去理解。

其一,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生產力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經濟發展就是技術和產業的不斷升級。生產力視角下,現代化經濟體系要以現代化生產力為支柱。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核心載體是「四個協同」的產業體系,即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建設「四個協同」的產業體系,要將生產要素與經濟增長或實體經濟發展協同起來,通過每一種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配置結構的優化,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進步、資本配置優化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軌道上。另一方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根本依靠是激發人的活力。激發人的活力,要抓住企業家、科技人員和黨政幹部三個「關鍵少數」,調動創業人員這個「絕大多數」,充分釋放其謀事創新創業的活力。此外,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代舞台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目前,全球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和正在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就必須抓住這次機遇。

其二,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經濟體系。生產關係視角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意味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這就要求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一是構建市場機制有效的經濟體制,關鍵是要有產權制度完善的市場主體和市場化的要素市場。二是構建微觀主體有活力的經濟體制,關鍵是要有激發三個「關鍵少數」和一個「絕大多數」積極性、創造性和活力的體制機制。三是構建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關鍵是要建立一個政府更好發揮作用而非更多發揮作用的體制。一方面,需要健全市場基礎設施,使政府的調控和監管有抓手;另一方面,需要平衡好政府「強監管」和「包容式監管」能力。

其三,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良性互動的經濟體系。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互動方面,主要是要確保經濟體制具有較強的體制可改革性。「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需要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經濟體制不斷適應現代化的生產力。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論斷。新時代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緊扣這一變化,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一,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經濟體系。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解決主要矛盾,關鍵要在矛盾的主要方面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這需要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過程中,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以創新發展和開放發展解決不充分發展問題;以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和共享發展為支撐,解決不平衡發展問題。創新發展方面,需要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推動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使新創企業有機會成長為大企業。共享發展方面,需要防範化解資產泡沫;推動產業扶貧和完善托底性社會政策,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以人為核心推動新型城鎮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協調發展方面,需要構建更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推動新型工業化,通過多種方式讓貧困地區、邊遠地區和革命老區的群眾有更多機會參與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綠色發展方面,需要加強環境監管,推動環境成本內部化;構建市場導向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和參與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開放發展方面,需要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在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推動全球包容性增長。

第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在這一過程中,一方面,要繼續堅持「三去一降一補」,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宏觀基礎。通過去產能、降成本和補短板,增加有效供給,切實提升供給體系質量,解決實體經濟內部供需結構失衡。與此同時,推進經濟去槓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實現金融與實體經濟再平衡;推進去庫存,建立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長效機制,在實體經濟質量效益得到提升基礎上,實現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再平衡。另一方面,要促進創新創業,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長效機制。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創新既包括科技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等,也包括制度創新;創業既包括經濟或商業意義上的創業,也包括黨政幹部的有為或創造能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為此,微觀層面要抓住企業家、科技人員和黨政幹部三個創新創業的「關鍵少數」,優化制度供給,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中觀和宏觀層面,要營造市場公平競爭環境,發展創新友好型金融體系,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為創新創業提供不竭動力。

此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夯實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產業支撐,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在新一輪工業革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背景下,推進位造強國建設,需要面向新技術發展趨勢,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製造業深度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位造和服務的融合與協同發展;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的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和動能轉換;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位造業集群,構建和增強我國製造業的集群優勢或產業配套優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趙昌文 朱鴻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北方網 的精彩文章:

全民閱讀有保障 書香中國有質量

TAG:正北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