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叛逆好還是不好?

叛逆好還是不好?

近幾年我看到和聽到一些孩子的傾訴,這些孩子的年齡多是十六七歲,正在上高中,高二、高三的樣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叛逆期。這個階段的叛逆,理性的成分相對多了一些,有了一定的邏輯性。孩子們傾訴的內容當然主要是與家長和老師的緊張關係,再具體一些,有這樣一個比較敏感的方面,就是:有不少孩子提出,嫌自己的父母太沒有本事,具體來講,嫌父母掙錢太少,嫌父母不會社交,人際關係差,嫌父母懶,天天看電視玩兒手機,嫌父母脾氣不好,素質差……

抱怨經常始於,嫌父母沒錢給自己買喜歡的東西,讓自己在同伴面前沒面子。若是繼續深入問下去,他們會表示,是嫌父母不尊重自己。父母明面兒上無休止地督促學習,暗地裡還要偷窺,與父母無法平等地談話和交換意見,等等。再接著問,孩子們心中的怨氣就落實到具體的問題上,他們說起父母的毛病來,還真是頭頭是道,事實清楚,論據充分,並且,表達出「我已經忍他們很久了!」這樣的心情。

關於孩子們的抱怨,我也和一些成年人交流過,許多人,尤其是歲數大一些的為人父母者,都覺得很忿忿,認為孩子這樣,就太沒良心。如今社會壓力如此之大,父母含辛茹苦的養育,換來的卻是這樣的不理解,真是悲催。於是又是一番對於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無休止抱怨。

這樣看來,親子關係在孩子發展到這一年齡段時,的確容易遇到種種難題。

那麼,孩子們到底是怎麼了?真的是越長大越是變成了白眼狼,良心大大的壞了嗎?

別急,讓我回憶一下自己的這個年紀,甚至再回憶一下更小時候的日子,和我那個時候的感受。很小的時候,我對父母是依戀、畏懼和崇拜,因為那個時候自己缺少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父母高興讓我幹什麼,我就得幹什麼。有些事情是我喜歡的,有些事情是我不喜歡的,當我反抗的時候就會挨揍。不過因為他們是父母,所以我常常並不敢也不忍心反抗。等到十幾歲,漸漸有了自己的判斷,眼界也開闊了,見到的人和事也多起來,我開始暗暗地審視我的父母,將他們和別人做比較,於是對他們有了種種不滿,有了更多分歧。我審視和批判他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習慣,為人處世的風格,我看到他們的艱辛,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失敗,於是悄悄告訴自己,我不要成為他們,我不要再過那樣的生活。這一點一滴的思考和批判,幫助我逐漸確定自己要過怎樣的人生,然後隨著我的漸漸成熟,在生活里經歷各種磕磕絆絆,就形成了屬於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因此,對於這些抱怨父母的孩子們來說,這是一件需要慶賀的事情,因為,他們也可以審視和批判自己的父母了,這說明他們有了自己的自由意志,有了自己的獨立判斷,這是思維的進步,是長大了的標誌。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審視和批判自己父母的背後,其實是在尋找自己的方向,尋找屬於自己的,具有個人風格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們不僅僅要長出喉結和鬍子,不僅僅會來月經和發生性衝動,他們的生命要上一個台階,還體現在自我意識、價值觀形成和思維方式的變化上。

那麼,孩子們已經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了嗎?顯然還沒有。在這一時期,他們心中一直縈繞著一些問題:我是誰?我是什麼樣的人?我和別人有什麼不同?我要怎樣過我的一生?我怎麼樣才能實現我想要的生活?……

這些問題要比在他們小的時候更加頻繁地出現,敲打著自己的內心。而與「我」捆綁得最緊密的,就是父母和家庭,那麼最先受到拷問的,自然也就是他們了。你以為孩子是針對大人嗎?不是的,孩子其實是在針對自己。而對於父母的拷問就如對自己的拷問,是很煎熬的。

那麼,這種情況容易發生在中低收入家庭嗎?實際並非如此,收入低只是更容易以此為借口發生爭執罷了。我的父母原本也有不錯的社會地位和人脈關係,但我依然懷有種種批判,自己所選擇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

所以對於孩子與父母間發生的這類衝突,並非是是非對錯的問題。怎樣處理更有利於雙方的成長,才是應該考慮的問題。

過了這一段就好了

我總是這樣對焦慮的家長說。既然是孩子的一段「實驗期」,用不了幾年就過去了,因此不必將問題過分誇大,也不必一定要爭出是非黑白,將衝突升級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許多時候,冷處理的效果會更好一些。

我們本就是不同的人

家長需要從孩子給自己帶來的痛苦中深刻感悟這一點。儘管你生養了他,他卻不必一切都依照你的安排行事。他是獨立的人,你可以影響他,但不可以強迫他。你需要做的,可能只是克制一下自己對權力的佔有慾。想通了這一點,你才能做到尊重。

抓大放小

難道就是不管了嗎?不是的。孩子心裡那麼多問題,是在等答案呢!而且這些問題,可都是重大問題呢!所以,先不要太計較他頭髮染什麼顏色,和同學聊天的內容是不是有點過分,遊戲又多玩兒了幾個小時,而是和他談談理想,談談人生價值,談談怎樣能夠得到同伴的傾慕,怎樣追求心儀的異性朋友……那麼,恐怕,你也要比較深刻地思考一下這類問題,而不是只盯著他這次月考退步了幾名,模擬考成績是否有希望入圍。

家庭要承擔之前教育缺失造成的後果

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青春期的質變是建立在前面十幾年的量變基礎之上的,因此,孩子自我的發展,如果之前缺少必要的教養,這個時候,真的就要多吃一些苦頭。

比方說,孩子被包辦代替過多,很少自己拿主意,很少對自己行為後果負責任,而這個時候自我意識又凸顯,於是對自己的估計和要求就會特別不客觀,實現目標就會格外困難,遭受的困擾也格外多,更加複雜。

那麼,這時候的父母需要勇於承擔責任,只是一股腦埋怨孩子,其實是太不夠意思。

年輕就是用來犯錯的

孩子的自我意識凸顯的時候,常常執拗得要命。2歲時的叛逆大不了是非要搶別人的玩具,十七歲的時候就成了非要打遊戲,不想念書了。這可急壞了一家人。如今這你追我趕的時代,跑直線都怕落下,怎麼能容忍孩子走一點點彎路呢?然而,沒有犯過錯的人,怎麼會真正成熟呢?

我見過幾位耐得住性子的智慧父母,孩子要見網友,就同意讓她見了,見過之後才發現與期待相去甚遠,就踏踏實實回學校讀書了。另有,孩子要玩兒遊戲,就給孩子買了設備,約來鄰居同學一起大玩兒了幾個月,之後孩子自己放下不玩兒了,沒了興緻。

有不少成年後頗有成就的人物,曾經都是「問題小青年」。這恐怕要取決於父母的心胸有多大。

不妨在孩子面前自我暴露

其實孩子常常只看見父母的一面,那可能是辛苦一天之後,疲憊不堪地倒在沙發里看手機,那麼,你幹嘛不跟孩子坦言自己的軟弱無力呢?當孩子和朋友出門太久才回家,你幹嘛不誠實地告訴她,你只是害怕失去她,如果她受到傷害,你會受不了。

太多要求孩子「應該」如何,倒不如讓孩子看到真實的你是如何努力,如何無助,如何堅持,如何尷尬。這其實也是孩子會遇到的。其實孩子怎麼會不知道「應該」如何,他們和我們一樣,需要方法,更需要心勁兒。

我們可能不是你所欣賞的父母,但我們是愛你的父母

都說,家是講情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如果一講理就打起來了,那就不如談談感情。我一直認為孩子對於父母的愛可能要比父母對孩子的愛更加純粹和濃烈。所以不要認為他對你的批判就意味著他不愛你了,他在經歷成長的陣痛,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想要成為更好的父母,不妨也嘗試一些艱難來改變自己。

總而言之,孩子不是沒良心,叛逆是一件好事,是雙方成長和進步的契機。我們做父母的,心胸不要太狹隘。與孩子攜手共進的日子其實並不多,且行且珍惜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關注孩子的目光 的精彩文章:

和孩子談死亡

TAG:關注孩子的目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