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家長?答案就在這裡
著名作家龍應台曾說:「多少的父母和兒女共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沒錯,親子關係緊張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一個普遍現象。在生女兒之前,我一直以為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然而,當女兒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可愛逐漸變成一個有自己主見的小人兒時,我發現我已經不知該如何教育她,讓她成長為我想要的樣子。
當我讀到《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時我才明白,原來我的出發點就是錯的。書中說: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的改變自己。原來,最好的教育不是糾正孩子的不足,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改善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是由由賽西·高夫、戴維·托馬斯、梅麗莎·切瓦特桑三位合著。他們分別是教育學博士、社會學博士、教育學博士。他們致力於教育事業數十年,都任職於美國「明日之星輔導中心」,每周接待200多個家庭,為他們解決育兒上的難題。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運用了大量的案例,像我們展示了育兒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參照案例我們可以像照鏡子一樣找到自身的不足,並且可以通過作者為我們提供的建議嘗試著去改善自己,完善親子關係。這是一本經典育兒書,也是一本寫給全天下父母的心靈成長書籍。書中為我們分析了是什麼讓家庭教育陷入誤區,以及如何改善親子關係。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中指出,每一位父母都會體驗這兩種感情,一舉一動有時是出於愛,更多的則是出於害怕。這讓我想起了曾經看過溺愛的定義:照顧者和兒童之間的關係的一種特徵。此時照顧者庇護孩子,同時也妨礙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意思同「過分愛護」。也就是說其實溺愛也是源於愛,只不過在愛與溺愛之間父母往往拿捏不好分寸,因為出於愛,我們總是怕孩子受到傷害,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長時也需要獨立的空間。他們渴望冒險、獨立,而因為父母心中的怕,阻斷了他們獨立成長的機會。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明白溺愛的危害,但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溺愛孩子?這是因為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總是當局者迷,不能將自己置身事外。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想法附加到孩子身上,我們覺得冷就給孩子多穿衣服,我們覺得危險就不讓孩子接觸。我們往往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迷失了自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告訴我們,其實真正的教育不是教會孩子怎樣成長,而是用自己的成長去激勵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無聲的榜樣。英國教育家托馬斯·阿諾德說,父母的言行就是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教育功效,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時時、處處、事事都嚴格要求自己,成為孩子人生的好榜樣。
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我們千方百計尋找的教育寶典,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俗話說「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真實反映出了家庭環境的一切情況。父母的言行、父母之間的關係,都會對孩子有非常大的影響。我們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和深思的問題很多,我們面對自己時,我們自身的問題同樣伴隨左右,其實這一切都有一個可算是十全十美的解決辦法,那就是改變自己,不斷優化自己的內在。教育的法寶就是言傳身教。其實,教育孩子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TAG:語宸伴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