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莊子》之《內篇·齊物論》六
莊子,名周。生活於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間。
《莊子》一書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三篇,現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其中,內篇為莊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
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並稱為「老莊思想」,莊子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學說。筆者水平有限,今解讀《莊子》唯一的目的是在自己的有限範圍內,讓大家對國學有所了解。
《莊子》之《內篇·齊物論》六
瞿鵲子問乎長梧子曰:「吾聞諸夫子:聖人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夫子以為孟浪之言,而我以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為奚若?」
長梧子曰:「是皇帝之所聽熒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計,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予嘗為女妄言之,女以妄聽之。奚旁日月,挾宇宙,為其脗合,置其滑涽,以隸相尊?眾人役役,聖人愚芚,參萬歲而一成純。萬物盡然,而以是相蘊。予惡乎知說生之非惑邪!予惡乎知惡死之非弱喪而不知歸者邪!
麗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晉國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於王所,與王同筐床,食芻豢,而後悔其泣也。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蘄生乎?夢飲酒者,旦而哭泣;夢哭泣者,旦而田獵。方其夢也,不知其夢也。夢之中又占其夢焉,覺而後知其夢也。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而愚者自以為覺,竊竊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與女皆夢也,予謂女夢亦夢也。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萬世之後而一遇大聖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謂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
瞿鵲子問長梧子說:「我聽孔子說過『懂道的人不去做世間繁雜的具體事物,不接觸利益,不避諱危害,不喜愛追求,不攀緣於道;沒有說相當於說了,說了相當於沒有說,而神遊在塵世之外』。孔子認為這些話不著邊際,而我認為這是美妙大道的行為。您認為如何呢?」
長梧子說:「這些皇帝聽了都會感到疑惑。那麼孔丘怎麼會理解其中的真意呢!而且你也有些太著急了,就象剛看到雞蛋就想到了報曉的雞,看到彈弓就想燒炙鴞鳥的肉了。
「我試著跟你說一下吧,你也隨意聽一聽吧,怎麼樣?聖人依傍著日月,懷抱著宇宙,與宇宙萬物相生相觸,任世間淆亂混雜,把世俗中的尊卑同視為一致的。人們都疲於生計,聖人渾然不知,糅合古今事物為一體卻精純不染。對萬物都以這種態度,而且含蓄不露。」
「我怎麼知道求生不是一種迷惑嗎!我怎麼知道怕死不是象幼小時離開家而不知道回家了呀!麗戎的美女,是艾地封疆大使的女兒。晉國剛得到麗姬之時,她難過的哭得淚水濕透了衣服;當她到了晉國的王宮後,與國君同睡在一張豪華的床上,食用各種美味佳肴,就後悔當初自己哭著害怕來晉國了,我怎麼知道那些已經死去的人不後悔當初貪生怕死呢?」
「夢裡飲酒作樂的人,早晨醒來為遇到困難而哭泣;夢裡哭泣傷心的人,白天或許行獵為歡。當人在做夢時,並不知道是在夢中,在做夢中有時又做著夢中之夢,醒後才會知道是在做夢。而且只有大徹大悟的人才會知道人生猶如一場大夢,而愚蠢的人自認為是覺悟者,總是顯得明察秋毫似乎什麼都知道一般。君主啊,普通人啊,都是固執己見啊!孔丘和你,都是在做夢啊;我說你在做夢,其實我也是在做夢啊,我的這些言詞,其實是一些荒誕的話啊,萬年以後會出現一位大聖人,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這就象早晚會相遇一般。」
「如果我和你一起辯論,或是你勝我,或是我沒有勝你,你就一定對嗎?我就一定是錯嗎?如果我勝了你,你不能勝我,那麼我就一定對的嗎?你就一定是錯的嗎?我們倆個或是一個是對的,或是一個是錯的嗎?還是我們都是對的,還是我們都是錯的呢?我和你不能知道誰對誰錯,而人都會有昏暗不明的不足,我讓誰來評判是非呢?如果讓同意你意見的人來判斷,既然與你同一觀點,怎麼能評判呢!如果讓同意我意見的人來判斷,既然與我同一觀點,怎麼能評判呢!那麼讓既同意我又同意你的人來判斷,既然既同意我又同意你,又怎麼能評判呢!讓又不同意我也不同意你的人來判斷嗎?既然又不同意你也不同意我,又怎麼能評判呢!那麼既然我和你還有其他人都不能來評判,那為什麼還要沉溺於相互判斷對與錯呢?」
是非之辨相互對立而成。如果它們相對不對立,就要用自然之道來調和,順應自然自在的變化,以此來享盡天年。什麼叫用自然之道來調和呢?結論是:是也是不是,這樣也不是這樣。如果是確實是是,那麼是就與不是不同了,也就不用辯論了;如果這樣就是這樣,那麼這樣就與不是這樣不同了,也就不用辯論了。忘掉生死,忘記仁義,遨遊無窮的境界中,所以也可以達到無窮的境界了。
真正懂道的人,不會將精力放在日常的索事中,而是不斷的凈化心靈,放下眼前的得失,不會因利而奔波,不會因弊而自辯不休。當人把心思都用在暫時之利弊,必然會丟失人生真正的意義。
人們常常徘徊在是非的判斷中,總認為事物都有好、壞;善、惡;對、錯之分別。而太多的事物都是多方面的,沒有固定的一個方向,何況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存在的理由。是在不同的層次空間中表現的。如果將人生精力都放在「明辨是非」上那是荒廢了人生而也找不出正確答案的。
莊子的觀點並非是消極的,他是時時在提示人們,一定要在自知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階段選擇利人、利己、利事的正確方式,而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一些自己的能力根本達不到的事情。
無量天尊!
TAG:五蘊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