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彎彎的月亮,照著回不去的故鄉

彎彎的月亮,照著回不去的故鄉

臘八過了就是年,過不了多久,大多數國人就要踏上歸鄉的旅程。但對於漂泊在外年輕人來說,「春節」是個意味複雜的字眼,不知道你是不是像我一樣,總覺得故鄉是種情緒,無處安放。

如果說現實是清晰可見的油畫,記憶里的故鄉應該是一幅水墨。不是青綠山水,而是黑白的色調,暈染出一紙淡淡的光輝。如果現實是酒吧中的一曲熱舞,光影變幻中節奏飛快,故鄉就應該是一首歌謠,若有若無的哼鳴,在耳際纏繞。

「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

彎彎的月亮下面,是那彎彎的小橋。

小橋的旁邊,有一條彎彎的小船。

彎彎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嬌。」

彎彎的月亮

 一人一首成名曲(3)

劉歡 

00:00/04:42

都說中國人天生親水,前奏剛起,先聽到的就是潺潺的流水聲。俯身有水,抬頭有月,中國人看月亮,也別有一番思量,要不怎麼有「月兒彎彎照九州」呢。不過在現代的都市裡,可沒有這樣的情緒,一定是詩一樣的過去。夜空、月亮、小橋、船兒、流水……歌聲像筆,一筆一筆勾勒出恬淡的畫卷。噢對了,還有那童年的阿嬌,廣東一帶,水上人家的小女孩都被這麼叫——當然,那也是過去的叫法了。

記憶里,這真的是一首相當久遠的歌,久遠得就像多年不曾回去的故鄉。曲調傳統,也像小時候聽到的童謠。一連串的「彎彎」反覆,一唱三嘆,再加上結尾的哼唱,像極了民歌。大概只有在「從前慢」的時光里,這樣的反覆才不會被覺得煩吧。想想看,詩經里的「蒹葭」「子衿」,吳歌西曲里的「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那些微小的變幻,流淌著的都是情緒起伏的脈絡。

可是,當你的心沉浸在」彎彎的河水「中時,這首歌忽然又轉變了流向:「我的心充滿惆悵,不為那彎彎的月亮。只為那今天的村莊,還唱著過去的歌謠。」故鄉他鄉,本是空間概念,一旦加上了今天與過去的時間維度,歌曲也就增添了新的味道。

動人的音樂能帶來視覺的通感,如果說前面的水流與小船,早已在我心裡留下湛藍色的澄澈印記。可唱到「憂傷穿透胸膛」,竟感到一絲昏黃蒙上眼睛。突然想到魯迅的《故鄉》,小時候那「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

情緒的轉折顯而易見,陳舊的故土牽扯出傷感。又或者,故鄉本沒有變,只是在我們的眼睛裡,它變得陳舊了。漂泊在外的你我懷念故鄉,懷念的不就是因為它的「故」,放不下的不就是過去的事和過去的人,可回到了故土,卻要為「唱著過去的歌謠」而惆悵。

惆悵也不止這一種。還記得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嗎?那是另外一個望鄉的故事。「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想當年我離家時她已十八,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發。」和《彎彎的月亮》一樣,《鹿港小鎮》的開頭也是白描。和《彎彎的月亮》一樣,描繪著,描繪著,歌者也是越唱越激動:「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但這裡,《鹿港小鎮》與《彎彎的月亮》不再一樣,羅大佑追問的是另一個問題:過度的現代化與城市化,是不是也摧毀了鄉村的文明。

聽上去是不是有些矛盾?它們偏偏同時存在著。而且,有這種矛盾感的絕不止一人。每年春節前後,都有話題圍繞城與鄉、今與昔展開:在老家農村吃的一頓飯,一線城市漂泊者的回鄉記,城鄉的對比,親緣的捆綁,種種立場不同見解的不同的感悟同時爆發……故鄉,像是蒙著一層紗的魔盒,戳破了表面的窗戶紙,照見的確實現世生活的困擾,心裡往往不是滋味。

扯得有些遠了,還是聽這首《彎彎的月亮》。生活在現代都市的我,越是被各式各樣的電音敲打耳膜,越是貪戀它曲調中的純凈與恬淡,而不忍心,讓這首充滿復古韻味的歌謠負載這麼多的思索。至於故鄉,故鄉呵,或許它最適合出現的地方就是記憶里。它是腦海深處有待激發的回憶,稍一觸碰便驚起波瀾,但平時看著卻那麼的平靜無奇。

最美的故鄉,其實在遠方。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及《三聯·節氣》所有

請勿轉載,侵權必究

專註傳統文化

倡導生活美學

下載閱讀IPAD電子雜誌

請移步App Store或安卓商城

搜索「三聯生活節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聯生活節氣 的精彩文章:

2018年月曆大放送

TAG:三聯生活節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