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董卿竟有一位虎爸!嚴厲到她曾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背後故事發人深省!

董卿竟有一位虎爸!嚴厲到她曾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背後故事發人深省!

微信上,有一個孩子給我留言說:爸媽從沒誇獎過他,每次考試考砸了,不管什麼場合,都會罵他不爭氣、沒用。即使自己努力考好了,也遠遠達不到他們滿意的地步。他覺得從未感受過爸媽的關愛,活著有什麼意思?不如死掉算了。

我當時非常激動的給他回復:沒有哪個爸媽是不愛自己孩子的,他們所做的都是為你好,只是方法不對。

「沒有壓力就沒有成長」,這句話帶來的恐慌,曾經貫穿一代人的童年。

無數家長將它放大,極端化,然後作為自己的育兒座右銘,用它剝奪孩子被愛的權利,毀掉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前陣子樂嘉帶四歲女兒徒步橫穿沙漠。徒步前,樂嘉就對女兒約法兩章:

不可無理取鬧,不哭的孩子最美。

無論發生什麼,絕對不可以讓大人抱,要靠自己力量每天走完全程。

樂嘉和靈兒在沙漠徒步合影

四天時間裡,四歲的孩子兩條腿上出了紅疹子和水泡,睡不好覺,身上被蚊子咬......

樂嘉在微博曬出的靈兒腿部紅疹照片

靈兒腳上的水泡

直到最後一天,樂嘉發微博稱走到終點的女兒淚流滿面。

我不明白,這個眼淚,有多少成分,是孩子努力取悅父母,或者終於完成非常人可忍受經歷的解脫,對一個四歲的孩子——

我沒有看到挫折,我看到的是折磨。

有很長一段時間,國人對董卿小時候經歷的狼爸行為,站在高度讚美的態度里。

董卿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但父親秉承嚴苛的「挫折教育」。

從小主動承擔家務,刷碗、擦地;天沒亮去跑步,每天1000米雷打不動——「整個學校的老師同學都看著你,覺得自己像阿甘。」

不讓照鏡子,媽媽做了新衣服,爸爸嚴厲阻止,理由是「馬鈴薯再打扮也是馬鈴薯」。

為磨鍊意識,15歲去賓館打工,十個房間,20張床,1.8米的席夢思床墊一個人抬。父親來看望她,她哭著說太辛苦了,父親說,你要堅持。她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今天的董卿,因為在《朗讀者》出口成章的出類拔萃,因為對著名翻譯家許淵沖老人「3次下跪」的優雅儀態,被網友盛讚,並且被推崇「嚴師出高徒」,但我們忽略的是——

時至今日,每次在節目中提到關於父母的話題,見慣了大場面,一貫端莊淡定落落大方的董卿,總是忍不住淚流滿面。

「我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挫折是一種化了妝的祝福。」上周日,好友和我剛看完一場雞湯電影,結束的時候,她感動又陶醉的對我說。

屁咧!

我問她:「那你知道挫折教育該怎麼做?」「孩子哭了,你是安慰還是等他自己恢復?」「孩子遇到困難,你是幫還是不幫?」

朋友說:「你一點挫折都不讓他經受,長大了那麼多大風大浪,怎麼過?哭吧,習慣就好,不堅強,離開爸媽就完蛋。」

當然她也是那麼做的,主動給孩子斷奶,不能讓孩子一帆風順;2歲時鍛煉分床,想讓孩子變得獨立;畫畫時怕孩子驕傲,指出一大堆缺點。

最後孩子放棄了畫畫,私下跟我說是覺得自己太笨,永遠畫不好。

朋友的挫折教育無疑是成功了——成功把孩子毀掉了。

100%的父母,想讓孩子從挫折里學得堅強和復原力,卻有99%的父母根本上誤解了「挫折教育」。

我們要做的,不是給孩子刻意製造挫折,而是在挫折來臨時給予孩子走出挫折的方法和勇氣。

挫折教育帶來的後果,從心理學來說,最有可能的是什麼?

童年從來未被滿足,長大後內心虧空得無地自容。背著一身的「挫敗感」上路,否定自我,懷疑人生。

習慣了父母說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於是就真的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討好型」人格也大多產生於此,內心覺得「我不配」,唯有拚命努力,才能賺取別人的認同。

你對世界抱有不安,才會急於給孩子拔苗助長,授以鎧甲,恨不得「武裝到牙齒」。

你擔心被世界踢出局,才會急於強大孩子,怕他遭遇同樣的傷害無力抵抗。

可人到中年,才終究發現,我們根本不需要給孩子設置挫折,經歷了殘酷的童年生存,少年競爭,結婚生子過程的起伏跌宕,我們終會明白——

挫折不需要設置,因為整個人生,就是挫折本身。

小孩穿不好褲子,這是挫折。

斷奶後,不能再吸吮媽媽乳汁的溫度,這是挫折。

分床睡,夜裡醒來會怕黑,哭著找媽媽,這是挫折。

搶玩具搶不贏別的孩子,這是挫折。

積木拼不出想要的樣子,這也是挫折。

家長眼中微小的挫折,對小孩來說,都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長本身就對孩子已經構成了足夠的壓力和挑戰。

我們對孩子的挫折教育絕不是在孩子考了不及格時一句你怎麼這麼笨;不是頑皮犯錯時一句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不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後來一句誰讓你自己不爭氣。

這不是挫折教育,這是將父母自己的消極、焦慮、自卑等情緒傳遞給孩子,讓他們對挫折更加恐懼和逃避,更別說積極尋找走出陰霾的方法了。

不是給孩子刻意製造挫折,也不是為了讓他們免於受挫折就控制他們的人生,否則定會適得其反。

孩子的成長中自然會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給孩子自主解決的機會,他們會自己培養出高挫折商,並不需要額外的「挫折教育」。

曾諮詢過身邊研究兒童心理學的朋友,他介紹了不同年齡段孩子內心感受的變化:

0-2歲,學會滿懷希望;

2-4歲,體驗獨立和自主的快樂;

4-7歲開始了解自己的能力,建立自信的良好感覺;

7-12歲懂的了努力的重要性,開始在不斷的解決問題和練習中獲得成長……

(這些內容是在任何一本教育或者發展心理學的書籍上都可以看到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看到溺愛和挫折會對每個孩子的每個階段造成不同的影響。

溺愛和挫折教育都是對孩子的傷害,溺愛讓孩子放棄了自我探索,建立積極自我的機會;而如果支持不夠,則挫折有可能讓孩子變得過於獨立而缺乏信任,不懂得愛與被愛。

更恐怖的情況就是:明明很溺愛,還要強加「挫折」以示愛。孩子內心將會糾結於,父母很愛我,為何又讓我獨立;我開始嘗試獨立了,為何有「接管」的事情和心情。

稻盛和夫在《活法》一書中說:「人哪裡需要遠離凡塵?工作場所就是修鍊精神的最佳場所,工作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只要每天確實努力工作,培養崇高的人格,美好人生也將唾手可得。」

其實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孩子哪裡需要什麼挫折教育?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最佳場所。

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讓他們的心中始終充滿美好。樂觀的態度、堅強的人格,也將自然而來。

為人父母者又何必糾結?尊重、舒服、自然,才是最好的教育。

與其自以為是地去控制另一個人的人生,不如選擇去相信孩子,相信他們有能力自己長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PG One被封殺,Gai接受人民網專訪,同是冠軍的他們結局如此不同?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