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欣:物象之「真」從何而來?

孫欣:物象之「真」從何而來?

古人云:「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雲思變,見石思貞,人之常也。」可見,人與風物遇合,面對客觀自然產生主客體交互作用的情感,引發「移情」的結果大多為尋常事。藝術家搜盡奇峰之後,產生「度物象而取其真」的審美期求,物象之「真」從何而來?是風物單一化、樣板化的面貌之真,還是脫離表象的虛構與假想之真?究其來源,是被客觀自然激活的創作主體內在精神狀態之真。

而寫生,即是對這一精神狀態的探尋、發現與傾吐。劉明波、金心明、徐剛三位藝術家寫生類型的創作正好說明了這一點。在寫生的過程中,他們從來都是尋求心手合一、兼顧速度與果效的獵手。身處瞬息萬變的自然世界之中,要經歷直覺與知見、經驗與體驗、信息接收與傳達的意識光合作用:物之真,疊合剎那生成的意象之真,置入藝術家自我之真,並完成三種不同層次的「真」的聚合。而這三個層次的真,藝術家自我之真最為緊要,有什麼樣的心性就生髮什麼樣的筆墨,不可複製亦無從超越,正所謂「筆墨之道,本乎性情」。心性可以超越物質存在,內在精神可以滌盪出全新的生命空間,這一點與王陽明「心即理」的哲學觀點不謀而合:「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一如賦色,若賦以物象本體之色,則得寫實之境;若賦以物象意象之色,則得寫意之境;若賦以歷經思維運作、歸納之色,則洞見心之境。

劉明波 天台國清寺 36cm×53.5cm 絹本設色 2015

劉明波 隋梅 69cm×32cm

絹本墨筆 2015

聚合之「真」的實際落點,在於筆墨。清代書畫家笪重光《畫筌》有云:「山川之氣本靜,筆躁動而靜氣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而幽姿頓減。」可見,「真」的傳達需要精微而準確的筆墨語言才可凸顯價值,這其間涉及一個技術難度的問題,難脫摹習之功:如同修鍊文句,筆墨也有其句式、有其結構、有其經驗系統,藝術家歷經諸多實踐之後才能生髮出精微的聲音——一個包含了諸多經典元素又加諸自我特質的聲音,在這一點上,米芾學書即為佳例,四十歲之前不作一筆,遍集古字,四十歲之後才在字裡行間之中脫出光景。不善吸收筆墨經驗的人將傳統技法視為桎梏,而劉明波、金心明、徐剛則剛好相反,他們善於借鑒,尋取富有價值的經驗為我所用,以個人化的方式對古典傳統、當代情緒做出回應,從而繞開了「一入此門便不復有我」的險境。正是他們的尋微求真,使得其與時風的媚雅、媚筆墨、媚意境有著本質的不同,儘管他們也歷經長期的古典技法訓練,卻有效擺脫了歷史想像的慣性,筆墨成為一種情感導體:傳導出他們之於現代社會的棄離情緒、隱遁甚至對抗,並從中建構出一個蘊藏個體美學的精神空間。

他們深知,藝術創作不是商品生產,相較而言,更接近於種植作物。若要在幽微處見自性,見自然,見宇宙,更是急不得。心靈須要經過自然風物的反覆滌洗,耐心等待一棵樹、一道水、一方石經過一張又一張紙面的生長,緩慢形成富有內蘊的筆墨形態,與此同時,在過程中植入最重要的養分:藝術家個體的文化基因、修養、趣味。反觀現在剛脫校園便急於湧入資本市場、唯恐被時代遺忘的新銳青年,粗糙的圖式製造,扭捏的觀念意識,再加上蒼白無趣的筆墨語言,其實是選擇了一條距離成功更遠的「捷徑」。殊不知所謂「頓悟」,也不過是「漸悟」到了合適的時刻,一個量變導致的質變瞬間。

金心明 《從此世人尋不到》紙本設色

29.5cm×61.5cm 2015

金心明 《竹里清風竹外塵》紙本設色

29.5cm×61.5cm 2015

在人的本質(人性)以及感知(眼耳鼻舌身意)層面,無分古今。宋元以降,無論是程朱理學的「理在心外」還是陸王心學的「心即理」,都強調了主觀意識的作用,古人與物的鏈接方式顯現出心與宇宙的關係以及儒、道、釋之于山水觀的親緣性,將唐代理論家張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觀點極大程度地落實於水墨這一活的文化導體之中。然而,山水是古人處境,城市是今人所在。事實上,今人已無法以古人之眼觀看山水,身處城市的今人之于山水的距離已不僅是地理層面,更是心理、精神、理想層面的距離。因其所處時代、環境的不同,他們的雙眼被更多的不同來源的信息充滿,需要從中做出篩擇,捕捉到自身與物的本質關聯。因而,山水映入深具人文情懷的三位藝術家眼中,已是自然與歷史、經驗與文本疊於「當下」的幻影,劉明波、金心明、徐剛不吝將真實的自覺投注於中,釋放出瞬間的感性意識,使之生成與自身生命體驗彼此交織的有機體。

現如今當代社會環境普遍為消費主義、流行文化、資本市場所充斥,畫家群體之中難免會分離出一部分以盲目復古為策略的「經濟學家」,進行著為提升物質水準而非精神維度的生產、加工與製作。否定「盲目復古」並非是否定繼承傳統的意義,而是認清盲目性本身之於傳統文化精神鏈接當代社會的消極作用。

徐剛 靈鷲飛來之三 248×65cm 2015

徐剛 清虛洞 68×46cm 2013

作為文化導體的水墨,自有其正確打開「傳統」的方式:有賴於藝術家「借古開今」的文化責任、「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學術視野、「格物致知」的思維方法、「畫到幾不用心處」的精神境界,並能夠與日常生活做出有效鏈接,進而打開全新的屬於這個時代的生命空間。唯有如此,才有可能產生有深度、有維度、有溫度的作品。而劉明波、金心明、徐剛三位藝術家,即是多年來不忘初心、朝著這一方向游觀的行者,以尋微、尋真、尋我的方式。

2016年2月18日於望京

(註:此篇文章原名《尋微》,寫於「劉明波、金心明、徐剛三人展」前,題目為編者自擬)

更多內容盡在[雅昌孫欣專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吳悅石:不問畫技高深 先問讀書一二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