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俞瑩:元代羅漢供奇石

俞瑩:元代羅漢供奇石

《石界》特約撰稿人 俞瑩

俞瑩先生是中國觀賞石協會常務理事,上海市觀賞石協會副會長。在他的身上,有一股特別的書生氣息,並且對於賞玩奇石有著深厚的造詣,玩石理念獨樹一幟,很多觀點也是充滿趣味與韻味。

◆◆◆

日前結識了京城古玩藏家撥雲軒主人姜雷兄,他出示了一張白馬寺元代羅漢手捧供石的照片,聞所未聞,讓我大開眼界。

白馬寺摩訶迦葉尊者塑像

洛陽白馬寺是我國佛教的「祖庭」。其中大雄殿有一組鎮寺之寶——元代漆夾紵十八羅漢塑像,原來是故宮慈寧宮中大佛堂的故物,明代就已在宮中,1973年的時候,因故調至白馬寺,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宮了。

白馬寺元代羅漢像

一般十八羅漢,手中多有法器,各有意味。如托塔羅漢蘇頻陀,因懷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挖耳羅漢那伽犀那,以論「耳根清凈」聞名……這位手捧供石的羅漢稱為摩訶迦葉尊者,是佛的弟子中年紀最長的,也是功勞最大的,號稱第一大弟子,著名的「拈花微笑」故事,主人公就是這位尊者。這方羅漢手捧的一方供石。高不過尺,上下兩頭較大,中間束腰,帶有雲頭雨腳樣式,嶙峋多姿,稜角分明,似乎經過修治過,石種大體是靈璧石一類,底座是盆式,材質分辨不清。

白馬寺元代羅漢手捧供石塑像局部(撥雲軒供照)

摩訶迦葉尊者所持供石,應該是同類十八羅漢之中僅見的,雖然傳世多年,但很多人卻熟視無睹。其實,這是賞石文化史的一個重要遺存。一方面,元代供石(非園林置石)實物傳世可考者幾乎沒有——故宮御花園有元代石盆座供靈璧石英石;另一方面,供石與佛家結緣,這也是較早的一個實證。

故宮御花園元代圓盆座英石

元代漆夾紵十八羅漢塑像的作者,據考是元代著名雕塑家劉元(字秉元,因避諱元朝的「元」改名劉鑾),今天津寶坻縣劉蘭庄人。官至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秘書監卿等。他學識廣博,兼擅繪畫雕塑,曾經得到寓居京城的尼波羅國(今尼泊爾王國)塑像高手阿爾尼格的親炙,把密教的雕塑技術和中土的雕塑手法結合起來,栩栩如生,不流時俗,作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當時京都許多廟觀塑像都出自劉元之手,代表作如山西晉城澤州玉皇廟中的二十八宿泥塑人像至今尚存。

山西玉皇廟元代二十八宿泥塑人像

佛家與供石結緣,當源自北宋蘇東坡的前、後《怪石供》,蘇東坡在貶官黃州時,將當地長江邊產的黃州石——一種瑪瑙卵石——分別贈給好友僧人佛印和參寥子,戲作供佛參悟之物。供石之說,即由此而來。原來佛像面前多有供奉香花水果之俗,又稱佛供。供石之舉,堪稱創舉。後來,禪寺開始多有置石。其實,石不能言,禪不可說,賞石與參禪確實有相通之處,而且石頭與高僧結緣的故事也有不少,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生公說法頑石點頭、雲光說法天降雨花落地為石等等。至於摩訶迦葉尊者所捧供石,史書並無記載,可能是反映了當時(元代)玩石風尚之盛,另外也佐證了當時供石的供置方式。

山西芮城縣永樂宮三清殿元代壁畫,玉女手持盆供的珊瑚化石

供石最早是依附於盆景的,通常是樹與石相混雜。從宋代開始,樹樁盆景與山水盆景有了明確的分野,未經雕琢的賞石有的成為了盆景中的主角乃至一種獨立的觀賞對象。此時木座還沒有流行(明代開始流行),其供置樣式還是取法盆景,時稱「盆山」或「盆石」,有的盆裡面盛以清水以供,又稱之為「水石」。當時,賞石盆供法——一直至明清兩代仍時有所見——還傳播至海外,至今在日本、韓國等地仍然盛行水盤供置賞石。置盆的材質,大體是石頭或是陶瓷,另外,來自高麗國出品的銅盆也頗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睞,如蘇東坡當年在揚州所得的仇池石(英石),便是置於高麗國產的大銅盆,其內鋪墊了登州的卵石,有詩為證:「盛以高麗盆,藉以文登玉。」(蘇軾《仇池石》)

明代陸治奇石菖蒲圖

故宮御花園明代中期圓盆複合座英石

元代賞石的置放,大致延續了宋代遺風,也有盆石之說,如元人陳鎰《次韻賦無言上人盆石》詩中提到:「海窟移來一拳石,膚寸中藏勢千尺。」不過當時盆景通常稱作為「些子景」(「些子」是「一點兒」的意思)。記得曾經在浙江嘉善西塘當年第一大戶江宅(始建於清代雍正年間,今改為「桐村雅居」客棧),見到舊門楣上有題名「些子景」,園中原來有主人精心培植的上百盆盆景,「些子景」之說也是當年的一種遺風吧。

浙江嘉善西塘江宅門景

元代雖然歷時不到百年,但畢竟是個大一統時代,賞石活動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沉寂,當時如著名書畫家趙孟頫、張雨、鮮於樞、顧阿瑛等,均有一些石事,有的遺石迄今猶存,如趙孟頫的太湖石「蓮花峰」存於湖州蓮花庄、顧阿瑛的靈璧石「造雲石」存於故宮建福宮。不但如此,米芾的所謂「相石四法」,也是元人(鮮於樞)《漁陽公石譜》中首先揭示的(參見石界公眾號2017年11月4日《「漁陽公」是何許人》)。元人孔克齊在筆記《靜齋至正直記》中,還有「靈璧石」一則:「靈璧石最為美玩,或小而奇峰列壑,可置幾玩者尤好。其大則盈數尺,置之花園庭幾之前,又是一段清致。諺云:『看靈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縐、曰透。』瘦者峰之銳且透也,縐者體有紋也,透者竅達內外也。凡取其色之黑而聲清者,靈璧也。」這也是首次闡述瘦皺透的具體意味——漏之說應該在明代才有。

湖州蓮花庄元代趙孟頫太湖石「蓮花峰」

故宮建福宮元代顧阿瑛靈璧石「造雲石」

洛陽白馬寺摩訶迦葉尊者塑像手捧的這方供石,極可能是最早的具有古典賞石瘦皺透特徵的(靈璧)供石之實物,其意義不同尋常,這也使得元代賞石的面貌變得越發豐滿和清晰了。

·END·

本文作者:俞瑩 《石界》特約撰稿人

觀賞石圖文賞析免費發布

觀賞石理論研究免費發布

觀賞石新聞大事免費發布

↓↓↓

聯繫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界 的精彩文章:

價格只是表象,價值才是永恆的追求

TAG:石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