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我們應該怎麼辦?

孩子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我們應該怎麼辦?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1

傍晚,小魚兒無精打采地回來了,沒有往日的開心與興奮。

他低聲對我說:「媽媽,今晚我不想吃飯。」

我摸了摸他的頭:「寶貝,沒什麼大不了的,不就是一副眼鏡嘛,媽媽已經跟老師說了,多少錢都要賠給人家。」

小魚兒一聽,眼睛瞬間就亮了:「咦,你都知道了呀。」

放學前,小魚兒的老師就給我打來電話,說課間幾個孩子在走廊打鬧,小魚兒和志明同學把另一個同學的眼鏡給弄壞了。

小魚兒又耷拉下腦袋:「那副眼睛一千多元錢,很貴啊。」

我笑了:「沒關係,那也得給人家。每做錯一件事,都要付出代價的。所以以後和別人一起玩,一定要注意分寸。」

他點了點頭。

坐在餐桌前,他又對我說:「媽媽,謝謝你,放學時,看到志明媽媽當著同學的面狠狠地罵志明,志明都被罵哭了,我以為你也會罵我的,謝謝媽媽。」

每一次的犯錯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兒童心理發展上,他們對於行為好壞對錯的評定,往往是從權威人物而來。對他們而言,我們是第一權威。

當他們犯錯走偏的時候,我們的批評是一種簡單又常見的教育方式,能幫他們明確行為的界限,認識行為的是非曲直,不至於一錯再錯。

2

可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批評並沒有達到我們的目的,反而會成為他們心裡的陰影,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

1、讓孩子誤解我們的愛

《爸爸去哪兒1》中,郭濤的兒子石頭雖然才六歲,可是沉穩善良有擔當,深受大家喜愛。

但孩子總有犯錯的時候。

有一天中午,他吃麵條時把湯灑到衣服上,晚上又把水灑到被子上,郭濤對他一通訓斥,甚至把石頭推出門外:「你要是不想參加節目,現在就可以走了!」石頭滿臉通紅,一聲不吭。

在後來的「真心話」環節中,節目組問他,他說:爸爸凶的時候就是不愛我。

過於嚴厲的批評,會讓孩子心裡產生恐慌:媽媽(爸爸)不愛我了。

2、容易患上期待性焦慮

幾天前,我坐動車去外地,對面是一對母子。

媽媽上車後就去衛生間了,孩子坐下就開始吃零食,過會兒拿起易拉罐,打開拉環,「砰」地一聲,可樂四處噴濺,我趕緊躲開,可衣服還是被濺到了一些,襯衫上星星點點布著淡褐色的痕迹。

孩子媽媽剛好在過道那邊看到這一幕,「哎呀」地一聲尖叫。

孩子回頭一看,臉一下子煞白,眼睛緊緊地閉上,雙眉緊皺,渾身不由自主地輕微顫抖著。

他聽到媽媽的聲音,不但沒有找到依靠,反而更加緊張害怕。

為什麼媽媽什麼都沒有做,孩子卻如此害怕?

心理學上有種期待性焦慮:個體對即將發生的事,自我感覺會有最壞的結局,但不會積極面對,反而消極等待。

期待性焦慮症的人,容易憂慮、緊張和恐懼,形成自卑多疑、膽小怕事、適應力差的性格。

孩子一旦有錯,就遭到嚴厲的、超過他們的心理承受力的批評,心理上容易形成期待性焦慮症。

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容易成功,即使成功,心理狀態也不健康。

果然,媽媽過來後,連說帶罵,越說越生氣,甚至把孩子很久前的錯事也翻出來說,到最後甚至動手打了幾下。

3、不分青紅皂白的批評,容易讓孩子叛逆

《2017變形計》,網癮少年鄭子豪面對父親的批評時一言不發,頂多「嗯嗯啊啊」應幾聲。

節目組問他為什麼不回答。

他說:

我覺得他有病。我假裝聽進去,實際一點都沒有聽。

從小到大,我做什麼他都不相信我。一旦有什麼事,總是不分青紅皂白就罵我一頓。我懶得跟他解釋,他說的話我也不想聽。

孩子會複製很多父母的問題,你是如何對我,我也會如何對你。

世間事往往循環反覆。

先詢問清楚再進行批評教育,這是解決孩子犯錯問題的基本原則。

3

我們常常以為批評教育要隨時隨地進行,一旦發現孩子犯錯,馬上就得批評教育,要不然時過境遷就無效了。

事實並非如此。

教育家馬卡連柯告訴我們:「批評不僅僅是一種手段,更應是一種藝術、一種智慧」。

1、不當眾責備孩子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曾如此說:「父母當眾批評孩子,孩子會覺得自己的名譽受到沉重的打擊,從而失去信心,不想去維護自己的名譽。」

有個朋友說:五年級時,我和同學開玩笑,不小心把他推倒在地,他的膝蓋磕出血來。老師通知了我媽,我媽一來,站在班級門口對我破口大罵,我站在那裡感覺四面八方都是對我的嘲笑與諷刺,從那天起我感覺在同學中抬不起頭來。

從兒童心理發展而言,12歲前的孩子是消除自卑感的關鍵期。

我們是孩子的權威,當眾批評他們,將讓他們懷疑自己的能力,不信任自己,於是心裡那與生俱來的自卑不但無法消除,反而擴大,從而一生都將籠罩在自卑的陰影里。

2、不因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而批評

《2017變形計》中,叛逆少年劉一鳴半夜喝得醉醺醺回來,面對著責備他的父母說:我在外面吃得飽不飽、穿得暖不暖,你們都沒有問過,因為我沒有達到你們心裡的期待。

他哭了:你們覺得成績不好,就是不行,就是壞孩子……只要有什麼事,都是我的責任。小時候,你們打我罵我,總是想把我變成你們想要的人,你們考慮過我的心理感受了嗎?

父母問:我們給你吃、給你穿、給你用了啊。

劉一鳴說:那你們給我愛了嗎?你們知道什麼是愛嗎?

我們往往期待著孩子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模樣。

可是孩子並不希望如此。

他們生來就是自由且獨立的。我們的期待並不能強加在他們身上。如果過於強求,他們終會失去自我,或者叛逆。

接納他們的一切,我們會發現,上帝賜給我們一個多麼美好可愛的孩子。

3、批評不要發火

中午在小區門口,碰到鄰居芳和她的孩子莉莉,芳讓莉莉喊我阿姨,孩子沒有開口。

芳就開始教育孩子要講禮貌,可越說越生氣,後來使勁掐了孩子一把。

孩子哭了。

批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對錯,一旦發火,讓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們的負面情緒,失去了批評的意義。

生氣的時候,忍一忍,不要帶著負面情緒去批評教育孩子,這樣教育才會生效。

4、明確犯錯後果

我們常常批評孩子:你錯了、以後不許再這樣做……

可我們並沒有告訴他們為什麼錯了,錯了的後果是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是因為不知道哪些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從兒童心理發展而言,孩子對於行為好壞,往往只是根據後果才能判斷是非對錯。

讓孩子學習承擔犯錯的責任,這將在他們心裡形成不可磨滅的記憶,將大大減少再次犯錯的機率。

5、給予安慰

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孩子做錯事時,他心裡有負罪感,但當父母責備他時,他心裡的負罪感就會減輕甚至消失,因為他覺得已經受到懲罰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適當的沉默,孩子反而緊張,會進一步反省自己的錯誤。

正如文章開頭的小魚兒說的話一樣。

我們應當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能改正過來,都是好孩子……」

再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既是安慰也是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你。

這個擁抱,它會讓孩子充滿自信,不會因為這次批評而意志消沉。

6、不要在下面這幾個時間點要批評孩子。

早晨上學前

早晨心情的好與壞,直接影響孩子一天的狀態。

不要在早晨批評孩子,讓他們一天都能有個好心情。

吃飯的時候

吃飯時教育孩子,孩子的食慾會大受影響,嚴重的對吃飯甚至產生抗拒心理。

晚上睡覺前

晚上睡覺前批評孩子,會讓他們情緒波動大,精神處於興奮狀態,就難以入眠,甚至失眠,這對孩子的發育非常不利。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我們尚且不完美,何況孩子?

給孩子長大的時間,允許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慢慢地完善自己。

我們永遠都要相信,我們的孩子是一個既優秀又可愛的孩子,時光終會把他們雕琢成一顆參天大樹。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課堂 的精彩文章:

所謂婚姻,大概是,有時很愛他,有時想一槍崩了他

TAG:兒童心理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