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世界人類衣食無憂,會過上上午打獵下午釣魚的自由生活么
很多人尚未意識到所有單一技能的職業都可能被機器代替,語音識別代替速記員的事情最近幾年就會發生;現場同聲傳譯只是因為受限於麥克風陣列硬體發展,還需要時日;電子警察比保安更有效,很多小區里攝像頭車牌識別已經代替了以往的刷卡進出;電商、快遞業的人工客服已經被機器人取代。導師計程車可能會晚一點被淘汰,無人車並不容易在10年內取代人工。
天貓的「無收銀員超市」讓血拚族一片歡呼。在這裡無需排隊、無需櫃檯刷卡,拿好商品就可以走人,感測器會自動識別顧客帶走的商品,計算價格,並在顧客離開超市時自動扣款,有人戲稱那種購物體驗就像自由搶劫一樣,讓消費者大呼過癮。
這當然是消費者體驗升級。但悖論在於,智能超市在造福購物者的同時,也讓收銀員失去了工作,進而減少了購物能力。彷彿量子態坍塌現象---量子以波的形式存在時才會被發現,但是當觀察者觀察時,量子必定存在於一個確定的位置,於是原來的量子波坍塌濃縮為一點,此時量子表現出離子性,人也無法繼續觀察--技術與幸福的關係也是如此,當你看見了幸福的同時,背後就有些事物發生坍塌。
除了收銀員,歡歡喜喜購物的律師、新聞編輯等白領可能也幸運不到哪裡去。他們的崗位也可能會被代替,至少基本的法律分析和通稿寫作在一些公司已經由機器人執行了。
2016年低的時候,俄羅斯最大的銀行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宣布推出機器人律師,用於處理各種投訴新建,導致了大約3000多名在銀行工作的法律專業人士被炒魷魚。在未來,可能只有那些需要直覺、需要創造性的非標準化工作,如藝術設計、規劃組織工作不可代替。
失去購物能力倒也不是很要緊,因為購物本身可能也不需要了。馬克思認為剝削導致工人階級的貧窮,進而引發消費低下,需求不足,最終導致生產過剩並崩盤。而智能時代,搞笑的機器生產可以滿足更多人口的基本需求。工廠主可能連「剝削」人的醫院都沒有了,因為機器人可以比普通人工作的更好。失去購買力的人口也可以從機器生產的豐盛中分得基本福利。
新的人類工作機會確實會被創造出來,比如無人車交通管理崗位,又如亞馬遜已經擁有5萬名為數據打標籤的工作者。
那時,衣食無憂的普通人類可以實現馬克思「上午打獵,下午釣魚,晚上研究哲學」的自由生活么?也許可以,但可能會缺少自由的心情,因為你不能創造價值,不被需要。人的一大基本需求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沒有價值的人會進入怎樣的消沉狀態?也許他們會重新組成一個圈子,如同地下城一般,有一套不同於智能世界的生活方式。
TAG:月明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