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房四寶知多少——燕正言

文房四寶知多少——燕正言

導讀:筆墨並稱,有筆必有墨,《文房圖贊》中的文房第一毛中書(筆)和第二燕正言(墨),數千年不離不棄。本期我們將繼續介紹文房四寶,為您講述墨的故事。

文房四寶知多少——燕正言

中國制墨歷史悠久,其發展由漆墨至改用松煙墨更進步為油煙墨,早期以漆調製,而後則用膠。如以漆和墨的話,問題出在,越是歲月長久則越堅硬如鐵,磨之既難且易損硯石,與用膠之墨相比是頗有不如的。

松煙墨最早見於對東漢末書法家韋誕的記載「今之墨法,以好醇松煙乾搗,以細絹從去草芥物……煙一斤以上,好膠五兩,浸科皮、即江南檀木皮、入水綠色,又鮮膠亦益墨色,可下去黃雞子五枚,亦以珍珠一兩,察香一兩,皆別治細從都下,調和鐵臼中……搗三萬柞,多益善。」

而油煙墨之制則見於有關唐末李廷珪的記載,但油煙墨由於需要使用桐油、清油、豬油煙而成本較高,因此在普通的書寫中,還是以松煙為多,宋應星《天工開物》言「凡墨,煙燒凝質為之,取桐油、清油、豬油煙為者,居十之一,取松煙為者,居十之九」,可見松煙運用之廣。

宋人用墨以老久為佳,因「墨貴老久而膠盡也,故以古為稱」。

宋代的制墨名家頗受文人推崇,而文人也多親力親為,以制墨為雅事,成為文房空間諸事的美好延展。蘇軾就喜歡幹這種事,貶謫海南間曾親自造墨,其《記海南作墨》就有其制墨而導致墨灶火大發,差點把屋子都燒毀了幾焚屋,「遂罷作墨,得佳墨大小五百丸,入漆者幾百丸,足以了一世著書用,仍以遺人」。其在《書海南墨》中更自得自言其自製之墨「在海南親作,其墨與廷珪不相下」,可謂相當自信。

宋代之墨,文人們最為推崇的莫過於由南唐入北宋的李廷珪所制墨,蔡襄《文房四說》就為制墨家做了一個排行榜——認為當世論墨以歙州李庭珪為第一,而易水張遇則可為第二。「珪復有二品,龍之雙脊者為上,一脊次之。遇亦二品,易水貢墨為上,供堂次之」,而近世兗州陳朗所制墨亦頗精。而李庭珪之弟庭寬、子承晏、晏子文用等雖都能對祖業有所繼承,然與李庭珪相比還是略有差欠。

(歙州墨)

宋代墨家比較著名的除了李庭珪、李庭寬、李承晏一脈,還有張遇、陳朗、張孜、陳昱、關珪、陳己、陳湘、陳相等等。

宋文人多喜畜墨藏墨,如司馬光「無所嗜好,獨蓄墨數百斤」、蘇軾「蓄墨數百挺,暇日輒出品試之」、吳開、張邦基等都有這等雅好。《墨史》中就有 「吳開喜蓄墨,收古今名品甚具」 更記載了文人間與墨之間的趣聞,如 「李公擇見墨輒奪,相知閑抄取殆盡。呂行甫平生好藏墨,士大夫戲之為『墨顛』 ,又如滕達道、蘇浩然暇日晴暖,輒研墨水數合,弄筆之餘,則啜飲之。」陸遊也曾記其先輩之嗜墨,《老學庵筆記》中有「如李廷珪、張遇以下,皆有之。李黃門邦直在真定,嘗寄先左丞以陳贍墨四十笏,盡以為伯祖壽。」

宋文人樂意於為墨作書,比如陸友《墨史》、張邦基《墨庄漫錄》、晁說之《晁氏墨經》等,已經成為經典。

宋代是制墨工藝大發展的時代,據陸友《墨史》所載,比較有名的墨工多達一百七十多人,此後元、明、清三朝的制墨工藝基本上延續了兩宋的手段略有所差異的就是調墨所用的「膠」的區別。

宋代調墨用膠種類較多,其中以驢皮、鼠皮、馬皮、鹿皮、犀皮甚至以鯉魚鱗熬制使用,而明、清兩朝則多用牛皮。在調膠的手段上,李廷珪發明了生熟兩次用膠的「對膠法」,以此同時宋人制墨調膠還是會部分地加入天然大漆,而到了明清,則完全棄漆不用了,其中的原因之一,在於加漆之後的墨過於堅硬,易傷墨硯。清代的制墨行業以徽墨為主要代表,其中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四人最為有名,其影響直至當代。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陳洪、徐興無主編「中國文化二十四品」叢書《藝舟雙楫——丹青與墨韻》,曹小鷗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統文化二十四品 的精彩文章:

文房四寶知多少——毛中書

TAG:傳統文化二十四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