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編者按】對於偽造藝術品的初衷,通常人們會歸咎於經濟原因,一張名畫可一夜暴富,除此以外還有些人懷才不遇,想要通過這一「捷徑」證明自己的才華同大師一樣等原因,但偽造藝術品進行商業交易最終害人害己。藝術大師與贗品偽造者有時只是一步之差,比如「二戰以來最猖獗的藝術偽作案主犯」沃夫岡·貝特拉齊,他的贗品是按照藝術大師的風格創作那些遺失的畫作或大師沒有畫過的作品;英國的藝術品偽造者紹恩·格林哈爾高調聲稱估價過億美元的達芬奇《美麗公主》是他的手筆;馬克·蘭迪斯「慷慨」捐贈自己的贗品給博物館,捐贈30多年後被博物館發現,卻未因此獲罪……

沃夫岡·貝特拉齊:「你要畫一幅從沒出現在作品目錄,但卻曾出現在文獻里的畫作。」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沃夫岡·貝特拉齊的故事被拍成電影《蘇富比偽畫大師》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沃夫岡·貝特拉齊

沃夫岡·貝特拉齊(Wolfgang Beltracchi)是藝術圈的世紀騙子,二戰以來最猖獗的藝術偽作案主犯。沃爾夫岡曾說:「我做這些也不是為了錢,畢竟我一直都很有錢。」沃夫岡·貝特拉齊的故事被拍成電影,請猛戳《蘇富比偽畫大師》。

沃夫崗·貝特拉齊1951年出生於德國科隆的一個小鎮蓋倫基興,父親是教堂的畫師與修復師。雖然沒有學過畫畫,但是由於從小受到父親的耳濡目染,為他後來的「藝術」事業奠定了基礎。1993年,他遇到了自己的妻子,同樣酷愛畫畫的女子,兩人一拍即合,婚後成為「偽作生意」上的合伙人。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沃夫岡·貝特拉齊夫婦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畢加索 《母與子》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貝特拉奇14歲時仿畢加索《母與子》,因為覺得畢加索原作中的斗篷太壓抑了,所以去掉了斗篷

沃夫岡·貝特拉齊的仿作集中在20世紀初大師的作品,從馬克斯·恩斯特,海因西里· 坎本東克,費爾南·萊熱等,偽造了50多位藝術大師幾百件作品,銷售額估約兩千到五千萬歐,他只賺了六百萬歐製作費,團隊只有兩人——他和妻子。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為了令人信服手中假畫是真的,夫婦為各類假畫設定了逼真的故事背景。如沃爾岡妻子伊蓮娜聲稱從她的祖父那裡繼承了二戰前獲得的藝術藏品。這對夫婦通過「cosplay」--伊蓮娜穿著老式服裝假扮成自己的祖母,將假畫放在她身後--製造假的老照片。甚至,為了使這「老照片」看起來逼真,還特意使用了老式照相機。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Wolfgang Beltracchi 偽造的費爾南德·萊熱的畫作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他技藝的高超之處在於並非是一味地模仿,夫妻倆喜歡搞研究,努力學習藝術史,把事情做精,進入藝術家創作作品的情景,按照藝術家的風格去創作新的作品。沃夫岡·貝特拉齊說:「你要畫一幅從沒出現在作品目錄,但卻曾出現在文獻里的畫作。」他會在收藏界找到缺口,然後畫出新作品來填上。」他的作風很嚴謹,很德國,比如親自研磨、製作符合各時代和畫家特點的顏料,選擇相對應年代的畫布、畫框,乃至氣味都在他的考慮之列,為做舊還特別製作了一烤箱。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馬克思·恩斯特《青春期》

其中,一些畫甚至被認為是畫家的代表作,比如模仿馬克思·恩斯特風格創作的油畫《森林》,幾經輾轉最終以700萬美元價格被一位藏家入手。後來,當收藏這幅偽作的人知道真相後,還是堅持買下它,並表示:「如果馬克思·恩斯特真的畫了這幅,那應該是他畫得最好的一幅。」貝特拉齊說:「有時在美術館意外看到自己的畫,我心想:我的畫在這展出,但沒人知道那其實是我畫的 ,當然,這無所謂。」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貝特拉齊仿照坎本東克手法創作的《紅馬肖像》

紙包不住火,在2008年情況發生了變化。因為偷懶,他在偽造《紅馬肖像》這幅後來被視為坎本東克最完美的作品之一的畫作時,使用了現成的顏料,裡面含有的鈦白成分在當時尚未被發明。貝特拉齊栽了,藝術圈發抖了,好萊塢也怒了,因為很多明星是買家,比如諧星Steve Martin。專家們開始懷疑起自己的能力,他們開始焦慮,一些鑒定機構因此關閉,太多訴訟案。

當媒體問貝特拉奇:「你錯了嗎?」

他答:「是的,我錯了,我不該錯用鈦白。」



紹恩·格林哈爾「花式炫技」:高調聲稱《美麗公主》是贗品?模特是超市收銀員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美麗公主》 a4紙大小

正當整個藝術圈擔心自己經手或收藏到貝特萊奇的偽作時,另一位英國的藝術品偽造者紹恩·格林哈爾(Shaun Greenhalgh)通過《星期天泰晤士報》放出了更重磅的新聞,矛頭直指達·芬奇和國際上最知名的達·芬奇研究者——牛津大學藝術史教授馬丁·坎普(Martin Kemp),稱「備受追捧的《美麗公主》不過是一幅贗品」。

事實上,《美麗公主》的來歷原本就有爭議。1998年1月30日,這幅《美麗公主》小畫出現在紐約佳士得的「早期大師作品」拍場上,貼的標籤是「德國畫派,19世紀早期」,最終以1.9萬美元的成交價被買走,賣家是瑞士藝術品修復師詹尼諾·馬西格(Giannino Marchig)的遺孀珍妮夫人(Mme Jeanne Marchig)。收藏家彼得·西爾弗曼(Peter Silverman)也參與了當時的競拍,他覺得這張畫精妙至極,很可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後來他回憶說,自己太保守了,應該再出高些的價格買下,低買高賣,總能賺得不少。沒想到幾年後,西爾弗曼又輾轉在紐約一家畫廊看到了這張畫,作品的標籤上寫道:「經慎重研究,此畫像以萊昂納多·達·芬奇的大量作品為基礎,可能出自某鑽研義大利藝術的德國畫家之手。」這次他毫不猶豫地出手了。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馬丁·坎普教授

為了弄清楚到底是誰畫的,西爾弗曼找到達·芬奇研究專家馬丁·坎普,開始了漫漫鑒定之路。經過一年的研究,即2009年,坎普公開表示此作應為真跡,並為之重新命名《美麗公主》(La Bella Principessa )。在後續的物理檢測中,作品紙張,顏料均符合1440-1650年代特徵,與達芬奇活躍的年代吻合。坎普教授提出女孩的臉部為左手畫成,符合達芬奇左撇子的史實。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2004 年,法國流明科技公司在盧浮宮對《蒙娜麗莎》進行多譜分析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紅外線下的《美麗公主》

之後,法國的流明科技公司為他們進行了多譜圖像檢測,光譜圖像研究亦證實了這一點。

根據馬丁·坎普的分析,女子的著裝正是15世紀90年代米蘭宮廷貴婦的時尚裝扮,綠色長裙、紅色內襯緊身胸衣,這都是米蘭統治者斯福爾扎家族最喜愛的顏色,髮式也是那時流行的。通過比對這時期所有米蘭貴族女子的肖像,碧安卡·斯福爾扎(Bianca Sforza)成了「嫌疑」最重的對象。她是米蘭公爵和情婦的私生女,13歲時便嫁給了一個頗有地位的侍衛隊長,可惜婚後不久就去世了,可能死於宮外孕。根據文藝復興時期習俗,在子女人生重要階段,家族會裝訂記錄家族歷史的特殊手抄本作為紀念。倘若畫中女子就是碧安卡,很有可能是結婚時為了紀念所畫。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斯福爾扎卷冊》(華沙卷)的封面及內頁

再細究畫面,左側有三個孔眼,這說明它很可能是書冊中的一頁。在這一點上,南佛羅里達大學藝術史教授愛德華·懷特(Edward White)又給出了新的線索:波蘭華沙國家圖書館有一本500多年前的羊皮書,是斯福爾扎家族藏書《斯福爾扎卷冊》中的一冊,他推測這張小畫是收錄其中的一頁插圖。後來被取了出來,經重新加固裝裱,變成獨立作品進入現在的藝術品收藏界。同時,碧安卡的夫君是達芬奇此時最重要的贊助人之一,達芬奇曾為他設計過宮殿,畫過手抄本插圖。這使得達芬奇和此作的聯繫更加緊密起來。

馬丁·坎普給它命名為《美麗公主》,還把整個鑒定過程記錄成書,於2010年出版,轟動一時,到2014年出了中文版。可中國讀者剛捧起書,格林哈爾的重磅新聞就出來了。2014年11月29日,《星期天泰晤士報》發表了藝術評論家雅努茨扎克(Waldemar Januszczak)的文章《究竟是價值1億的達·芬奇原作,還是博爾頓女孩薩莉?》,指明這張備受關注的《美麗公主》不過是一幅贗品。文中提到藝術品偽造者格林哈爾剛剛出版了回憶錄《偽造者的故事》(A Forger"s Tale),《美麗公主》也被他列入自己偽造的名單中,並說,一位大名鼎鼎的藝術史家竟然為了這樣一張畫大費周章,還出了一本書,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2007 年11 月16 日,紹恩·格林哈爾希和他的父親到達英格蘭北部博爾頓刑事法庭

早在2007年,因偽造和出售藝術品以及洗錢,格林哈爾希被法院判處4年8個月監禁。他的父母與他合謀造假和洗錢。這個造假之家出售偽造藝術品的收入大約為128萬美元,據專家估算,如果他們製造的贗品全部流入市場,總收入可能高達1500萬美元。

格林哈爾在書中披露,自己年過八旬的父母是偽造藝術品的合伙人,他們一同居住在英國北部的鄉下,一家上下都以偽造藝術品為生,哥哥則打點財務。跟很多偽造者相比,他們並不單一專註於某一時期某一門類的藝術品,而是什麼都做,古羅馬雕塑、中世紀銀制花瓶、印象派繪畫,這一家人好像什麼領域都很精通。他們聲稱最感自豪的一件作品是2003年製作的一尊「古埃及時期阿瑪娜公主的雕像」,大英博物館和蘇富比都認定為真跡,最終被英國博爾頓博物館以44萬英鎊買下。雕像展出3年之後,警方在格林哈爾一家的工作室里找到了另外兩尊一模一樣的仿品,所有人都傻眼了,這一家人也因此獲了刑。

按照雅努茨扎克的說法,《美麗公主》是格林哈爾1978年的仿作,畫中女子不過是當時博爾頓某超市內的收銀員薩莉(Sally)。格林哈爾從古董商那裡淘來一張用上等羊皮紙做成的舊地契,大概是16世紀的,他把紙的背面做了一些處理,又找來一塊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課桌的桌板作為底板,就開工了。格林哈爾希在他的新書中則稱,顏料由他自製,而且作畫時特意把紙轉動90度,以模仿達芬奇左手作畫的特點。

消息一出,藝術圈又熱議起來,雙方都沒有正面回應。1998年售出這幅畫的珍妮說,1955年該畫就歸她丈夫所有,早於格林哈爾所說的創作時間;另一邊,藝術史家卡西婭·皮薩萊克(Kasia Pisarek)列舉了一份翔實的清單來反駁——畫作沒有文獻記載、沒有複製品,存世的達·芬奇作品中沒有一件是用相同材料繪製的,紙面上的打孔與華沙那本卷冊上的打孔不吻合……。



偽作大王居拉諾·魯菲尼: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拿面紗的維納斯》為本世紀最大連環案件突破口,作品流傳經不起考驗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居拉諾·魯菲尼(Giulano Ruffini)

偽作大王居拉諾·魯菲尼(Giulano Ruffini)涉案金額高達2億五千五百萬美金,至少25件贗品,被忽悠的對象遍及世界頂級拍賣行、畫廊、博物館和歐洲皇室、大都會、倫敦國家畫廊等高大上藝術機構和收藏家。

居拉諾·魯菲尼經典語錄:「我從來沒說它們是古典大師真跡。我又不是專家。那些專家說它們是真的,跟我有什麼關係。」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拿面紗的維納斯》

所謂老盧卡斯·克拉納赫1531年的《拿面紗的維納斯》是案件的突破口,老盧卡斯是德國文藝復興的領袖畫家。這幅畫的收藏家列支敦斯登王子漢斯.亞當二世把它放在位於法國的科蒙藝術中心展出時,被法國警方收繳調查。著名傳奇畫商Konrad Bernheimer在2013年以420萬美金將此畫買下,後以900萬美金出售給王子。當他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他自信的告訴媒體他確信此作沒有問題。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三女神》

這件作品曾得到世界上最權威的盧卡斯研究者認可,由世界上最具聲望的古典大師藝術畫廊科內吉(Colnaghi)賣給王子。經過調查發現,《拿面紗的維納斯》被送到法國盧浮宮和盧浮宮所藏的老盧卡斯的同年作品《三女神》進行對比,並進行科學檢測,被檢測出比藝術家所在時代晚了大約200年的材料成分,且作品表面經過人工做舊處理——贗品無疑。

此畫的最初來源居拉諾·魯菲尼浮出水面。警方順藤摸瓜發現這無名畫商在過去這些年陸續出售了不少一線古典大師作品。他說這些作品部分來自他的情人,部分來自一個西班牙公爵的秘密同性愛人。收藏圈,故事太過動聽,往往越懸乎。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弗蘭斯·豪斯《男人像》

這驚醒了所有從魯菲尼那裡買到「名畫」的機構,拍賣行首先做出反應,檢查曾經上拍的同一來源作品。2016年12月,蘇富比讓它剛收購的世界最領先的繪畫檢測化驗室Orion對兩件嫌疑拍品進行物理檢測。其中有被認為出自荷蘭黃金時代最出色的人物畫家的弗蘭斯·豪斯之手的《男人像》。此作2011年由蘇富比以1000萬美元私洽成交。此作曾經法國檢測研究中心鑒定為真跡,盧浮宮將其列為「國寶」,並公開籌款500萬歐元欲購買此畫。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帕爾米賈尼諾《聖傑洛米》被認定為偽作

Orion檢測出了《男人像》的基底和顏料層中的現代化學成分!接著,倫敦國家畫廊的物理檢測鑒定專家也給出了同樣結論。另一幅被認為是16世紀矯飾主義畫家帕米賈尼諾(Parmigianino)的《聖傑洛米》,曾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納入展出,也被發現含有誕生於20世紀的的現代化合物。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風格學鑒別法過於依賴鑒定者的個人眼光,科學檢測法已不可或缺。

蘇富比於是取消交易,全額退款,並將兩件作品的委託人告上法庭。接著,委託人也會為自己的損失繼續追訴上家。偽作風波至少波及25件古典大師作品,連世界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拍賣行、畫廊都被打臉。但打臉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現問題後,人們對待的態度和採取的措施。

在這起事件中值得我們學習的是警方、藝術品交易機構和受害者堅決追責,直到攀溯到最初的作偽者,這是西方國家狙擊藝術品欺詐最具震懾力的措施。



馬克·蘭迪斯:博物館「慷慨」的捐贈者 只為把自己的「作品」掛在博物館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馬克·蘭迪斯的紀錄片海報

與別的造假者不同,蘭迪斯並不售賣自己的作品,他仿冒這些作品後僅僅是為了掛在博物館裡,所以暴露了以後沒有被起訴。馬克·蘭迪斯說:「向博物館捐贈一幅畫作可不是什麼罪行,他們拿我當國王一樣供著,就這樣,一件接一件,結果我一直做了30多年。」馬克·蘭迪斯可以算是美國歷史上最高產的藝術品偽造者之一

十幾歲時,蘭迪斯因父親去世精神受到重創,他被診斷為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藝術療法時,他發現了自己的偽造「天賦」,他能夠以驚人的速度畫出贗品。

在一家慈善性質的精神病院生活了數年之後,年輕的蘭迪斯開始在芝加哥和舊金山修習攝影課程。然而,原創對他來說毫無興趣:「我學會了所有技術,但是…我想不到我要畫什麼。」「在主日學校中,他們經常說每個人都要利用自己的天賦。」因此,他開始將注意力轉向複製經典作品,在1985年,他「決定做一名慈善家」。

最開始,蘭迪斯只是用彩鉛和顏料,按照傳統方式臨摹原作。但是後來,他開始將列印的黑白和彩色複印件用於拼貼。他喜歡流水線的工作方式,就像他祖父在汽車工廠里工作一樣。蘭迪斯把複印件都貼在普通的紙板上,然後邊看電視,邊調整好畫面的構圖。隨後,他用彩鉛、顏料和馬克筆將作品填充顏色。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在臨摹的馬克·蘭迪斯

偽畫大師:徘徊在「天才」和「騙子」之間

▲左圖為原畫,右圖為蘭迪斯仿造的。

因為大多數作品都是在幾個世紀前創作出來的,所以他用速溶咖啡做舊,很容易模仿出原作的年代感。美術館的工作人員無法用裸眼辨別出這些作品的真偽,除非用紫外線或者放大鏡辨別,才能看出蘭迪斯仿製作品的馬腳。

2008年,他走進俄克拉何馬城博物館,準備故伎重施,接待他的是負責管理新作品的登記員馬特·萊寧格。

「我們只是把蘭迪斯當成一個古怪的藝術收藏家,」萊寧格說,「他給我們的第一幅作品是劉易斯·沃塔特的一幅水彩畫,還是他親自交過來的。我們把這幅畫裝裱後掛在展廳中,就掛在雷諾阿的作品旁邊,卻不知道它是贗品。」

蘭迪斯繼續給很多博物館捐贈偽造品,如果不是他給不同的機構捐贈了同樣的作品,或許他的所作所為就不會被萊寧格識破。同時,側面反映出博物館對捐贈作品的審查太放鬆了,也可能是博物館後來發現了但礙於面子,沒有公開,不然不可能出現30多年來捐贈贗品,不被發現。

來源:雅昌藝術網 作者:陳小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聯拍在線 的精彩文章:

TAG:聯拍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