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沉繪畫:平淡天真,真性普照
盧沉(1935—2004 ),中國著名國畫家,江蘇蘇州人。
1951年,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習;
1953年,考取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師承葉淺予、蔣兆和、劉凌滄,學習人物畫;
1964年,《機車大夫》參加文化部、中國美協聯合舉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全國美術展覽會」(即「第四屆全國美展」);
1969年,與周思聰結婚,下放到南口農場勞動;
1973年,39歲調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任教;
1978年,臨摹吳昌碩花鳥畫,創作一批用花果、石頭配景的人物小品如《汲水圖》等;受關良戲劇人物的影響,創作一批用筆稚拙略帶變形的人物小品《故鄉人物》等,致力於中國人物畫的藝術形式探索;
1979年,與周思聰赴黃山,途經南京訪林散之先生,與江蘇畫院畫家、學員座談。到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示範講學;
1984年,與周思聰合作《草原月夜》,入選第六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優秀作品展;
1987年,在中央美院中國畫系第一工作室(即工作室)開設「水墨構成」課,提出「中國畫在現代基礎上發展」觀點,在美術教育界引起爭議和反響;10月,受文化部委派赴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講學,任該院客座教授,並在巴黎舉辦書畫展;被評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擔任院學術委員會常務委員;
1988年,結束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講學回國;在《美術研究》1998年第1期發表《第一畫室的教學主張及探索》,闡明「中國畫在現代基礎上發展」的觀點;
1992年,創作《風雨近重陽》,參加深圳第二屆國際水墨畫展;
1997年,應南京藝術學院邀請,在南京藝術學院舉辦、劉國輝人物畫聯展;與南京藝術學院老師、學生、南京市畫家座談;與劉國輝一起為南京藝術學院學生作課堂寫生示範;
2002年,擔任第十屆全軍美展評委;9月,擔任中央美術學院2002級造型類高級研修班中國畫班導師;
2003年,獲文化部第二屆「造型藝術成就獎」;
2004年1月23日凌晨7時30分在北京逝世。
盧沉擅長水墨人物畫,早期作品側重於對傳統的繼承與創新,自80年代起,開始致力於西方現代藝術的研究,主張融合中西藝術之長,在現代的基礎上創造,走水墨現代化之路,嘗試把西方現代藝術的意識和中國畫的筆墨意趣溝通,並在教學中開設「水墨小品」、「水墨構成」等課程,改革基礎教學。其作品或取材歷史人物,或將日常生活所見、所思,賦之於畫,畫風多變,時出新意。
盧沉以人物畫基本功的堅實、深厚而聞名遐邇。進入90年代以後,盧沉又傾心於水墨寫意人物畫的藝術探索。並形成了筆簡意足、以生趣神韻為追求的畫風。他的水墨人物可分歷史和現代兩大部分。歷史人物多以詩人畫家名士或歷史故事乃至神話傳說中的人物為表現對象。
盧沉在他的水墨人物畫創作中對「煉意」是下了功夫的。盧沉的現代人物畫,題材多取自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晨練、消夏、養鳥、春暖、放牧、暢飲、醉歸、等車、賣西瓜、曬太陽一一入畫,生活味很濃。表現出畫家「世間一切皆詩」的審美觀念和「詩盡人間興」的創作態度。他能涉筆成趣,把生活中各色人物的相貌、意態、心象、氣質、神采、趣味,通過那富有書法美的線條、意趣美的造型、水墨與淡彩相融相化的墨彩韻致,做出神完意足的表達。我認為,他的現代人物畫的藝術成就高出歷史人物畫。這是因為,他筆下的現代人物都來自於現實生活,有深入的觀察、感受和審美體驗。而這種觀察的特點是「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以心會意,以慧生趣。所以,他筆下的人物是那樣富有人生之真趣,豐富的幽默感,又那樣的耐人咀嚼。趣又有深淺之分,「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盧沉筆下的人物意態各別,趣味盎然,皆得益於生活。
中國畫壇上曾盛行「變形」之風,但所變之行有不少是非丑即怪、非痴即呆,或粉本于洋人,忸怩作態,無意乏趣。既沒有對生活的妙悟,又違背藝術造型的規律。
盧沉的水墨寫意人物,為人物畫造型中的「變形」提供了可貴的借鑒。我以為,最根本的一條是「出自性靈者為真詩。」盧沉的成功在於他以真實的自我去關注人生、社會,以藝術的真誠去表現世間百相。
在中國詩論、畫論、文論中都把趣味放在重要的地位。蘇東坡就曾提出:「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善於幽默的民族,是智慧的民族;沒有趣味的民族,美術對於民族健康審美趣味的培養,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可見其對人類文化建構的重要性。中國從漢代的雕塑《說唱俑》到梁楷、羅聘以及齊白石的意筆人物,都以意趣的表達為主旨。
盧沉的意筆人物不論在造型、構意、筆墨及現代意識諸方面都有新發展。盧沉由60年代的《機車大夫》、70年代的《月光如水照淄衣》,80年代的《塞上競技圖》、《清明》,再到90年代後的水墨意筆人物,可約略看出他創作道路的發展軌跡。而這條藝術發展的軌跡,是在社會的歷史巨變和文化思潮的影響中運行的。從中既可以看出社會文化環境對藝術家的影響,又可以觀察到藝術家美學思想及創作觀念的變化。為中國畫壇培育出一大批人才。
TAG:今日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