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請勿發動性別戰爭:大多數性騷擾是權力不對等的結果

請勿發動性別戰爭:大多數性騷擾是權力不對等的結果

剛剛過去的2017年,美國好萊塢無數曾被尊重和極有權勢、很有才華的男性狼狽去職;在中國北航某教授因性騷擾醜聞被處理,網上一片狂歡。世界範圍內,對「性騷擾」的聲討從自媒體到官方媒體,從英文到中文、從德語到法語。同情弱者,應該;支持受害者,毫不猶豫! 但在這場關於「性騷擾與性侵害」的討論中,大家似乎不覺間走到了我們並不願看到的另一面。

我們擔心,性騷擾受害者可能成為製造「政治受害者」的借口。激憤之下,我們會忘卻,大多數性騷擾是權力不對等的結果,是加害者與被害者之間資源懸殊的結果,並不僅僅是道德結果,它既不僅僅針對異性,也不僅僅針對女性。可能,少部分侵害實施者因為輿論壓力受到「令觀眾歡欣鼓舞」的懲罰,但只要社會和女性自身對「女性」的「從屬者」與「弱者」這一類的「性別定位」不改變,騷擾與侵害並不會因此而減少。相反,倒有可能對女性不利。比如,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不想騷擾女學生也從未騷擾過女學生的男學者,為了避嫌而拒絕招收女學生,該怎麼辦?為了預防是非,越來越多的男性不願意跟女性合作,又當如何?

當女性無意識地成為男性意識中的「弱者」、「交往中潛在的麻煩製造者」,女性的正常交往會受到壓縮,女性的社會資源獲取能力會受到削弱;當這種潛意識中的「性別定位」影響到建立正常的同事關係、同學關係、上下級關係、朋友關係、師生關係時,這種性別對立是「為性別正義吶喊」的女權維護者所樂見的嗎?顯然不是。

法律講究「罰當其罪」,除此之外的任何審判,尤其是由「政治權力平台」所發起的「輿論審判」都應該受到懷疑與警惕。這種懷疑是出於對社會自身運行規則的維護,更是出於對不特定社會個體的保護。對任何一個個體的「指控」都不應該變成對「整個性別」或「相關群體」的指控,更不應該替代理性的責任分配與懲罰上的程序正義。

有一個事實無法迴避:一旦在平等異性或陌生人之間有性騷擾的風險,女性的反抗、呼救甚至是維權會在很大程度上震懾有實施意圖者。為何性騷擾甚至是性犯罪能夠在熟人或者上下級間輕易地發生,而有那麼多女性選擇長時間沉默、甚至是順從?很多時候,騷擾實施者所掌握的權力、資源、和機會為受害者所必需。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應該加強對權力擁有者,尤其是公權力擁有者的約束,而不僅僅是在事件發生後對某一個加害者的無限度鞭撻。在各類職業行為中,我們應該對「取得機會與資源的方式」進行關注,做出釐清,而不僅僅是盯住參雜了性騷擾與性霸凌的各種結果、不問原因。否則,我們並無法預期改善。同時,對任何權力擁有者的監督都放在首位,用事前的規則約束替代事後對個體的無限道德審判,這何嘗不是既保護女性又保護男性。

作為社會規則和輿論力量,對每個性別的人都應當採取無差別的尊重與保護;對任何超出明確規則的隨意審判和恣意懲罰都應該胸懷警惕、時刻約束,而不是無限擴展開來,發起一場所謂「針對父權主義」的、針對男性的、分裂性別陣營的聲討;更不是站在人群中有恃無恐、憑藉人多勢眾而隨意吶喊、輿論審判;對於真正的受害者,不管是「me only 」還是「me too」,都應該及時發聲、據實維權。相比於混淆私德與公德、模糊犯罪與無意過失,我們更應該討論性騷擾的可能界限從而為法律保護提供依據,並對女性提供必要的培訓,告知她們可能的求助途徑,可能的自我保護措施,成立可能的互助組織,而不是把所有女性作為一個整體,以「女性性別集體受害者」的姿態,發起海浪般的聲討。更主要的,雖然我們貌似在通過輿論力量幫助女性,但無意間,這樣的輿論卻把女性放入了一個「被騷擾目標」的地位,忽視了她們的自主性、忽視了她們的個體差異,忽視了她們可能的不同反饋模式。

公眾要警惕一場可能的「性別戰爭」,警惕這種大面積的不加分辨的譴責,盲從的激奮;任何擴大性別衝突的討論,都可能無意中造成對女性更大的、系統性的、結構性的傷害。

從制度層面,此類的「輿論聲討」可能造就一種針對知識分子的「道德威懾氛圍」,讓道德審判和人格誅殺成為部分權力機關打壓不聽話知識分子的手段。人們要防止把性議題無限擴大化,擴大到專業水準、學術人格,政治立場、社會動機等,防止用性議題給知識分子戴上「緊箍咒」,用「性議題」去馴化知識分子,從而引發更多的自由喪失與話語混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違法行為應由法律去規範,道德失序得交給公序良俗調整;而由權力機關發起的「輿論審判」則不在社會層面,此類審判的鑰匙和引擎被話語平台所掌控,被話語權把控者所恣意使用,這何嘗不是另一種「不平等」,另一種「歧視」,另一種「操縱」與另一種不正義呢?

在「女性保護」和「弱者保護」上,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把這一議題進一步的「政治正確化」,更不是呼應一種宗教式的對女性軀體的「外界保護」與「外界管理」。此類的管理和保護都是反世俗化的,也是違背女性個體理性與自由意志的。

警惕一場可能的性別戰爭,並不是為任何特定的個體開脫,更不指向冷漠與疏離;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那個懷疑一切又輕信一切的人,那個所謂的「人民的敵人」,那個受害者,那個被操控者。

本文原題為《請勿發動性別戰爭:試圖幫助女性的「輿論聲討」反而可能對她們造成更大損害》。

趙傑:瑪麗·居里學者,LOTUS+學者,歐盟研究員,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危機治理與社會風險研究中心副教授,政治學博士,宗教社會學博士後,理論經濟學博士後。

戴勇斌:上海大學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韓防長在夏威夷談朝鮮問題:重申無核化目標。歡迎朝韓對話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