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睡覺時會手舞足蹈?
翻譯|紅豬
編輯|游識猷
當又砸壞一台電視機時,男人終於下定決心求助了。心理學家安東尼奧·扎德拉(Antonio Zadra)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這名病人。「我們問他為什麼來看病,他說:『這已經是我第三次把電視機砸向一個並不存在的闖入者了。可花了我不少錢呢。』」
扎德拉在蒙特利爾大學專門研究夢遊,想知道為什麼有人會在睡夢中做這類事情。研究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對所有人都很重要。
你或許以為,當你閉上眼睛沉沉睡去,身體就基本關閉了,接著夢境在頭腦中上演。在睡夢中,由於對肌肉運動的抑制,或者叫「肌張力缺失」(muscle atonia),我們大多不會把夢境表演出來,也不會說出夢裡的對話。經常夢遊的人只佔到1%的比例,但是有四分之三的人會在睡著後說話,三分之一的人會在某個時刻夢遊。至於偶爾改變睡姿或者咕噥幾句,那是所有人身上都會發生的事。
夢遊在兒童身上比在成人中更加普遍,在你缺乏睡眠時更容易發生。圖片來源:medicalnewstoday.com
現在我們逐漸意識到:看似微不足道的抽動和夢囈,也會對我們產生意料之外的重要影響。
扎德拉等人的研究顯示,身體在睡眠時扮演的角色,要比我們通常認為的積極得多——不僅對夢遊者或把家電往牆上砸的人是如此,對普通人亦然。他們的發現指出,不管是夢到的運動,還是沉睡身體的活動,都服務於一個根本目的,塑造我們在清醒時運動和談話的方式。
在夢裡,大腦演習動作
雖然我們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夢鄉渡過,但睡眠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它又為什麼對我們的健康如此重要,都還有團團迷霧。但是逐漸逐漸,我們也在接近這些問題的答案了:現在知道,睡眠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們能鞏固記憶,清理大腦日漸沉積的淤泥,甚至還能預防認知衰退。關於夢的功能有無數理論,有人說它們是為了預演真實世界中威脅生命的情境,還有人說它們是為了使人排除現實中的諸多干擾,專心解決那些棘手的問題。
不過,我們在睡眠時的運動可能不僅僅是在表現夢境。我們漸漸明白,短短几個小時的睡眠對我們的身體協調大有好處。一再有研究指出,睡眠能改善人在運動任務中的表現,包括根據鏡像繪出圖案,縮短反應時,以及提高網球或籃球之類運動的水平。這類研究指出,當人陷入沉睡,人腦卻在複習最近的運動,並且強化這些運動記憶。那麼,也許我們在夜間的手舞足蹈也與此有關?
到現在為止,大多數睡眠強化運動記憶的證據都來自動物研究。比如給一隻大鼠的腦內植入晶元並令其學習穿越迷宮,我們就能實時觀察迷宮地圖在大鼠海馬區內的編碼過程(海馬區負責處理對特定位置的記憶)。之後,當我們在快速眼動睡眠期(REM,人類的大多數夢境都出現在這個階段)再觀察這隻大鼠時,會發現同樣的神經模式,就好像鼠腦在重走迷宮似的。
睡眠中反常的身體動作被稱為「睡眠異常」(parasomnia),這些動作可能是在複習我們學過的技能。為了驗證這點,科學家研究了那些睡眠時較為活躍的人,他們有的會在睡覺時輕聲咕噥,有的會從床上坐起,更有甚者會在睡夢中吃飯、駕車、甚至性交。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這個問題,巴黎第六大學的神經病學家伊莎貝拉·阿努爾夫(Isabelle Arnulf)請了19個經常夢遊的人到她的實驗室里住了幾晚。在上床之前,這些夢遊者和18名不夢遊的被試一起學習了一種遊戲,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敲打放在他們身體周圍的方塊。
被試睡在實驗室里的前幾晚沒有什麼事情發生。但是後來,阿努爾夫和同事終於在一名夢遊者身上看到了異樣:「這名患者睜開眼睛,卻沒有下床或者說話,她把手放到了我們期待的位置上……並在空中作勢敲打了幾下。」她這是在夢中玩遊戲。在另外幾個類似的實驗中,阿努爾夫的團隊要求18名夢遊者在睡前記憶一個故事,後來她們聽到了其中一人在睡夢中複述故事中的單詞。
這些迷人的發現顛覆了我們長久以來的一些觀念。我們從前就知道,人睡覺時,大腦依然在學習運動技能。而這些研究卻首次指出,動作不但會在夢境中復現,還會在身體上排練。
當然,這只是發生在夢遊者身上的事。根據扎德拉最新的發現,夢遊者其實是處於睡眠和清醒之間的混合狀態。那麼那些睡得更深的普通睡眠者呢?阿努爾夫表示,從理論上說,他們的身心或許也在經歷相似的過程:有證據表明,當我們睡著時,控制身體動作的運動皮層有一些部分仍在活躍,但可能由於肌張力缺失使身體靜止,阻止了我們將這些動作演繹出來。也就是說,我們清醒時所學的一切都會在夢中練習,只是不會真的表現為動作。
但這些練習是否都只在頭腦中發生呢?
抽動,是大腦在繪製「線路圖」
當然不是,在愛荷華大學研究睡眠運動的馬克·布隆伯格(Mark Blumberg)說道。「許多人都以為睡眠時人是不動的,但這絕不是事實。」睡覺時人也會動,尤其是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這時身體的動作很多,時而震顫時而略微抽搐,就像貓咪的鬍鬚或者嬰兒的眼皮。實際上,人體的每塊骨骼肌,無論是控制四肢的還是控制手指、臉面的,都會在快速眼動期抽動。
此類抽動看來極有助於我們積累關於自己身體的知識。比如嬰兒每天的REM睡眠時間達到8個小時左右,在這8小時內,此類運動就會協助他們的大腦繪出一幅幅地圖,標明通向脊椎和骨骼肌里的運動神經元的一條條路線。這些地圖是我們在清醒時都要利用的。它們是我們控制肌肉、隨意運動的憑據。
布隆伯格表示:「抽動是大腦探索身體的一種手段。」這些抽動往往是離散的,也就是一次只運動一塊肌肉。比如研究者在觀察夢中的大鼠時,就能看到它們的特定運動獨立發生的現象:先是肩膀轉動,繼而肘部伸展,再是腕部彎曲。人類似乎也是如此。布隆伯格建議把這看作是一個配電盤控制著大量從天花板垂下的燈泡。你可以輪流打開各個開關,確定哪個開關在控制哪只燈泡。更方便的是,你還可以把所有開關關掉,只留下一盞發光的電燈。我們在REM睡眠中就能做到這一點:麻痹其餘肌肉,每次只抽動一塊,這是一個很明確的信號。
而且,這個地圖還是不斷在重繪更新的。
對成人來說,隨著年齡增長,在睡夢中抽動就成了校正感覺運動系統的一種手段。畢竟我們的身體不斷成長,大小和形狀都在變化,這些地圖也必須不斷更新才是。當大腦遭遇了中風或其他創傷,這些地圖就必須修復。這個發現或許還能解釋一個現象:長遠來看,當人年歲增長,隨著對肌肉控制的衰退,睡眠質量也會變糟;而我們在缺覺之後,身體的協調性也會跟著下降。
總之,睡眠中的運動能幫助我們維持肌肉控制、身體協調以及清醒時不可或缺的其他身體過程。不過這也只是故事的一部分罷了。
身體,反過來塑造夢境
我們知道,大腦可以驅使睡夢中的一些活動。有人會做清醒夢(lucid dream):明明睡著了卻可以指揮夢境。這些人還發現自己能在夢中控制眼部運動,打出摩爾斯碼,甚至做一些簡單的身體鍛煉。還有一些特定的身體動作,比如扎德拉的那個病人向他幻見的入侵者投擲電視機,顯然也是從夢境溢到現實中來的。
但反過來,身體也會塑造夢境。布隆伯格的一項研究顯示,大鼠腦中的感覺運動皮層在夢中抽動時的活性比在覺醒運動時的活性強五倍——最有趣的是,這些皮層活動是在抽動之後發生的,就好像是抽動引起了腦內活動,而不是腦內活動引起了抽動。之前的研究者一直認為,睡眠時的抽動是身體在演繹夢境,但布隆伯格的這項研究卻提出了相反的可能:也許是抽動的身體使我們夢到了動作。
這個發現和其他一些研究相吻合,都顯示了身體並不只是被大腦操控的傀儡,一味接受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的指令。腦和身體彷彿一條雙向街道,使我們常能把外界的聲音或感覺融入夢境。這方面最著名的一個例子或許來自19世紀晚期,法國醫生阿爾弗雷德·莫里(Alfread Maury)在睡覺時被床頭板砸中了脖子,接著便夢見自己被斷頭台砍了頭。到了現代,蒙特利爾的夢與噩夢實驗室(Dream and Nightmare Laboratory)又開展了一項研究,發現在被試睡著時往他們腿上的一條血壓袖帶里充氣,就會讓被試夢見貓咪跳到自己的腿上。
夢見貓壓在你臉上可能是因為,貓真的壓在你臉上。圖片來源:fabbiosa.com
確定睡夢中的動作到底來自腦或身體,這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還能大大改善對於睡眠障礙的治療,減少夢中動作對人的傷害。
對夢遊者來說,大多數動作完全不必擔心。我們在睡著的時候都會有一點動作:身上的肌肉會抽動,眼球會在做夢時前後翻轉,面部表情和短暫的發聲也很普遍。像夢話或夢遊之類的行為通常在年輕時出現,它們相對溫和,會隨著年歲的增長減少。這些奇怪的行為並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你可能醒來時莫名其妙地發現自己正嚼著一隻茶包三明治或者在給前門刷漆,但這不會對你造成多大的傷害。
什麼時候應該去看醫生?
然而在另一些情況下,夢遊就會令人憂心了,比如所謂的「夢交」(sexsomnia)。有這樣一名男子,他在長達13年的時間裡每晚都同妻子交合,事後卻什麼都不記得。妻子說他忘了,他還不信,直到有一位醫生證實了這一點。偶爾事情還會發展到更加危險的地步,比如美國喜劇演員邁克·比爾比利亞(Mike Birbiglia)就曾在睡夢中跳出一扇窗子。此外,夢遊還可能是重病的前兆,或包含突發的暴力行為。
如果夢中動作已經影響了你的生活質量,或者出現了暴力傾向,那你還是應該去問問醫生的意見。
常常在睡夢中引起暴力行為,可能是REM睡眠行為障礙(RBD)的表現。在100個人中有1個會經常把夢中的動作表現出來,這些RBD患者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在睡眠時抑制自己的身體動作。REM階段正常的肌張力缺失和抽搐都被打斷,代之以拳打腳踢的動作,而這些動作對應的往往是打鬥或逃避危險的夢境。有人認為這些夢中動作可能是由肌肉的誇張抽動引起的,但這個解釋未必準確,因為有時這些動作顯得相當複雜:有人曾記錄到患者忽然在夢中開始唱歌,或開始背誦熟記的政治演說。
RBD患者每年要發作20到100多次,癥狀包括劇烈的抓撓、拳打、腳踢和揮舞肢體,通常在夢見侵犯、逃亡或攻擊時發作。60歲以上的男性中,有1/12會得這種病。
在夢中打拳可不是個好習慣。圖片來源:swansonquotes.com
大約九成RBD患者會在癥狀初現後的14年內患上神經退行性疾病,最常見的是帕金森症。
奇怪的是,雖然帕金森症患者在清醒時無法控制自己的動作和聲音,但是對他們睡著時行為的記錄卻顯示,他們在睡夢中能恢復正常的聲音和動作,絲毫不帶顫抖。
有的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睡夢中的行為發自腦幹,而人在清醒時的震顫和其他障礙可能都是運動皮層的問題引起的。不過鑒於帕金森症的病因是神經遞質多巴胺的缺乏,也許REM睡眠期間多巴胺水平的升高也能解釋患者協調性的恢復。
「我們很嚮往讓患者在清醒時也恢復這樣的運動控制。」巴黎第六大學的神經病學家伊莎貝拉·阿努爾夫表示。研究者也希望,鑒於RBD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關聯,治療前者也能降低罹患後者的風險。
至於夢遊,可能是睡眠呼吸暫停(sleep apnoea)之類的睡眠障礙引起的。但是許多最成功的療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在內,針對的都是患者清醒時可能增加夢遊幾率的行為。有證據表明,糟糕的睡眠習慣、壓力、飲酒、抗抑鬱葯和安眠藥等等,都會干擾睡眠階段之間的過渡,或者降低睡眠深度,由此增加夢遊或夢話的幾率。
比如扎德拉的那個投擲電視機的病人,只要減少飲酒,培養較好的睡眠習慣,或是停用某些藥物,就足以打破這個有害的循環了。
就算對於我們這些睡得較香的普通人,以上的發現也揭示了沉睡的身體比我們認為的更活躍得多。就在我們開始探索睡眠的功能時,我們也認識到了夢境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決定著我們在清醒的世界裡運動的能力。這是珍重一夜安眠的又一個理由。
編譯來源:Night exercises
來源:果殼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微信: SquirrelClub
微博:科學松鼠會
科學松鼠會,是一家以推動科學傳播行業發展為己任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2008年4月。我們希望像松鼠一樣,幫助公眾剝開科學的堅果,分享科學的美妙
天好冷,快來抱團取暖
TAG:科學松鼠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