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珠峰腳下的夏爾巴人 從高貴的野蠻人變成博學多聞的人

珠峰腳下的夏爾巴人 從高貴的野蠻人變成博學多聞的人

1984年秋天,我在平坦廣闊的雪原中向北跋涉。雪原的最高點是一根粗大的木樁,高高隆起,標示出尼泊爾和中國的邊界。這裡是著名的朗喀巴山口(Nangpa La),海拔高度5800米;籠罩著山口的影子,是聳立在珠峰西邊的卓奧友峰(Cho Oyu)。

我在纏滿哈達(kata,祈福巾)的樁子上,綁上自己的哈達,並誦念了一些佛教真言。這些真言是青藏高原的西藏居民,以及南邊的尼泊爾夏爾巴人耳熟能詳的。原途返回時,我聞到一股清香,從南方輕輕吹來;那是松木林和柏樹林在暖陽照射下散發出來的味道,混合著土壤、線香,還有來自尼泊爾低地和印度恆河平原的柴煙氣味。

我從邊界往尼泊爾側下山;冰川夾帶的花岡岩碎石堆積在冰面上,我就在這迷宮似的碎石陣中前進。氂牛可以循其他商隊留下的氣味前行,但形單影隻的旅人,就必須在單色調的礫石堆中,自行尋找方向。地上看不到氂牛糞便,所有排泄物都已經被收集起來,由氂牛商隊馱運,作為烹飪的燃料。本該標示路線的石堆,正如當地商人所描述:根本是幻想的產物;石堆的位置經常改變,還會像鬼魅一樣消失於無形。

越過朗喀巴山口的路線,長久以來都是歷史、貿易和文化的命脈,聯繫西藏的藏人和「珠峰人」(藏人的夏爾巴親族)。我正要進入坤布,這個區域是夏爾巴人的家鄉,四周環繞的谷地都是水源地,從朗喀巴山口和珠峰南側流出。坤布的水流最後匯入都得科西河,流向印度。有位僧侶曾描述坤布的輪廓和水系:「形狀像是即將綻放的花苞。」

夏爾巴民間流傳一個故事,將近500年前,有位名叫奇拉貢布多傑(Kira Gombu Dorje)的獵人,有一天他的獵犬追著一頭野生綿羊,穿過了朗喀巴山口,他一路跟著狗兒,最後來到坤布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的谷地,成為最早在此定居的人。

珠峰南面的翠綠牧草,很快就吸引更多藏人前來,於是這裡出現了第一個社群:夏爾巴(shar-pa),意思是「東方的人」,後來成了尼泊爾公民,少數散居於中國、印度和不丹。

坤布。

坤布精神

坤布地區的夏爾巴人口略多於3500人,往南約三天步行距離的索盧(Solu)地區還有1萬7000名夏爾巴人。這兩個區域的族群在方言和衣著上稍有不同,至少一個世紀以來,透過通婚維持著緊密的關係。

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獨裁的尼泊爾拉納皇室訂定了奇怪的法律,規定只有住在邊境區域的男人才可以與西藏人通商。因此,坤布男性特別受到索盧女性的歡迎;通過婚姻,女方家族能夠取得可貴的貿易管道。

但夏爾巴與西藏的關係不僅在於貿易,宗教因素也十分重要。從1900年代早期開始,坤布的許多夏爾巴人家,會把男孩送往北方,穿過朗喀巴山口前往絨布地區(位在西藏珠峰基地營附近),到絨布寺修行。夏爾巴人的許多傳統宗教儀式都是源自絨布寺。

1953年和希拉里(Edmund Percival Hillary)一起攀登珠峰的夏爾巴人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他和希拉里是珠峰的最早的兩名登頂者),就是在珠峰正東北方的西藏村子卡爾塔(Kharta)長大的。他在絨布求學一小段時間後,於1920年代穿過朗喀巴山口,與父母一起定居坤布的塔美村(Thame)。18歲時,他離開坤布到大吉嶺找工作;外國的珠峰遠征隊,常在大吉嶺整備及聘僱人手。

丹增諾蓋(左)和希拉里。

丹增諾蓋的侄子納旺貢布(1963年和惠特克一起攀登珠峰),也在坤布讀了兩年書,後來他再也受不了寺院嚴格的戒律,某天晚上就把衣物包成一包,偷偷從公廁的一個洞逃了出來,越過朗喀巴山口到了坤布。

1966年,在這段混亂時期,絨布寺遭到摧毀。所幸,絨布博大精深的佛教傳統大多已經重新萌芽,融合了獨特的地方特色,在索盧和坤布的夏爾巴寺院中蓬勃發展。

絨布寺。

聖地

朗喀巴山口下方的山谷是不同凡響的地方。我往下走進一處「別隅」(beyul),這是蓮花生大士(Padmasambhava)指定用來避難的「隱谷」之一。蓮花生大士是9世紀的印度聖人,夏爾巴人尊為「古魯仁波切」(Guru Rinpoche)。他收伏了山裡易怒的地方神祇,使他們成為佛教的守護者。據說,為了在動亂的年代維護佛教信仰和教義,蓮花生大士的女弟子把珍貴的經書寶典,藏在各個別隅的樹林里和山坡上。這些神聖的典籍有如時空膠囊,未來公諸於世之後,虔誠的佛教徒就能重拾信仰,重新學習古人的智慧。

這些別隅受過靈能的加持;夏爾巴人認為走過這些神聖之地時,一定要保持虔敬的態度。在這裡,所有行為的「業」都會被加重計算,連不潔的想法都該避免。

坤布地區到處都是靈力聚集的聖地:古代的禪窟、岩石上自己浮現的手印和腳印,以及奇特的蛇形痕迹,夏爾巴人相信這是蛇神「魯」(lu)的顯靈。當地居民會在湧泉、水井和溪水匯流處這些有流水滋養的地方,架起掛有經幡的小神龕或竹杖。村民說,如果這些聖地遭到褻瀆,雨水和湧泉都會幹涸,例如,平地人如果在附近宰殺山羊,又在水源中清理羊肉,就會冒犯到「魯」,還可能造成蛇神逃走。

坤布嚴峻的自然環境,似乎更加堅定了夏爾巴人的信仰。正如同喜馬拉雅山是在各種地質物質交互作用下累積而成,夏爾巴人的信仰也是多方積聚的結果,綜合了薩滿教、原始宗教、苯教和藏傳佛教;另外,各個氏族的祖神和各種地方神祇,也嘻笑徘徊在山野之間。

耶提雪人

1974年,一位名叫拉巴卓瑪(Lhakpa Drolma)的女性在昆瓊上方一處谷地的溪邊放牧氂牛時,看到了耶提(yeti)。據她的描述,那頭耶提快速向她撲來,把她打昏。她醒來的時候,半個身子浸在溪水裡,有三頭氂牛死了,牛頭都不見了。一直到現在,只要身邊有人提起耶提,拉巴卓瑪還是又驚又怕。yeti這個名稱取自一種生活在冰川的丑怪動物:ya-te。

不過,要論膽大妄為,耶提雪人還比不過矮小的長毛食人猿怪──米提雪人(mhi-te)。夏爾巴人認為,哪怕是被米提雪人看上一眼(特別是由下往上看),都可能讓人生病,甚至死亡;這種可怕的生物,連名字都不該隨便提起。另外還有一種矮小的猿人怪,叫做民俑韃(min-jungtale),據說臉長得像猴子,雙腳又粗又短,胸前掛著人耳(或人骨)串成的項鏈,用人類的大腿骨當拐杖。

有些夏爾巴人說,耶提雪人和一類稱作護法(Dharma Protector)的神祇有關,可能是墓地女神杜托拉姆(Du-to Lhamo)憤怒時顯靈的化身,也可能是其他的神。但耶提不一定都很危險;有時候牠們也被形容成喜歡開玩笑、惡作劇,做些小偷小騙的勾當。

1950年代,天波崎寺的喇嘛曾建議一支尋找雪人的遠征隊,在寺里留下一台相機,讓他拍下雪人的照片。「它們好像不會在有外國人的時候出來,」喇嘛解釋。有時,夏爾巴嚮導也會在客戶都安穩躺進睡袋後,突然大力搖晃帳棚,好讓耶提雪人的傳說在登山客之間不斷流傳。

山之女神居住在珠峰的神祇中,有一位是博施女神:米堯朗桑瑪(Miyolangsangma)。珠峰是她的宮殿和遊樂場;夏爾巴人認為自己和登山者,都是來到基地營的不速之客。因此,夏爾巴嚮導通常會在抵達基地營後儘快搭一個臨時神龕,他們稱之為「拉布索」(lhap-so)。

在拉布索祭拜過米堯朗桑瑪和其他神明之後,夏爾巴人才能安心進入危機四伏的坤布冰瀑。米堯朗桑瑪是「長壽五天女」之一;五位女神各住在這個地區的一座山峰上,相互為鄰,保護當地免於災害,同時也是山中居民的心靈寄託。

畫作中描繪的米堯朗桑瑪,腳下總是騎著一頭雌虎,載著她飛升到天界。她散發一種嚴正而仁慈的氣質,似乎督促著凡人用崇敬與供品,來回報她的美麗和慷慨。她右手捧著以羊角狀容器盛裝的水果,象徵好運、財富和豐饒,左手則擺出施予的手勢。一位僧侶說,是米堯朗桑瑪的神力,賜給了夏爾巴人豐厚的禮物;登山遠征隊和外國旅客就是她帶來的賞賜。

和許多夏爾巴神祇一樣,米堯朗桑瑪可親、可畏又可敬。丹增諾蓋1953年曾說,他能平安通過珠峰上的重重陡坡,全是因為這位女神的恩惠。在她的守護之下,自己和希拉里才得以順利登頂。

在營地基地的臨時神龕「拉布索」祈禱的夏爾巴人。

現代生活

1950到1960年代早期是坤布夏爾巴人發展的分水嶺。夏爾巴與西藏人經由朗喀巴山口進行的傳統貿易,以物易物的經濟模式不再活躍,坤布地區的村子因此逐漸沒落。夏爾巴婦女主要種植馬鈴薯、織毯子,再把這些勞力成果帶下山谷,換取稻米和玉米。

「我的兄弟姊妹因為背物帶一直摩擦頭頂,都開始掉頭髮了。」受過教育的坤布居民昂里塔(Ang Rita)說:「沒人穿鞋子,連冬天也一樣。一些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家庭,有時會鞣製水牛皮,做成粗皮靴穿。」

1959年的時候,坤布地區可以說沒有學校、飲用水系統、全年暢通的橋,或良好的醫療照護。做買賣需要一點數學能力,還要會擬商業合約;較年長的夏爾巴人主要就從貿易經驗里,了解到教育的價值。

希拉里就在這一年,他登頂成功六年後,造訪坤布地區。一群村民代表來找他,交給他一份捲軸狀的陳情書。這些夏爾巴人向他傳達了許多意見,其中一位長者說:「我們的孩子有眼睛,卻看不見。」他們請希拉里蓋一座學校。於是,希拉里成立了一個組織,名叫喜馬拉雅信託(Himalayan Trust),並在1961年興建昆瓊學校。第一任校長是大吉嶺人;他挨家挨戶說服家長,請他們送孩子來新學校讀書。第一班的46名學生年齡差距較大,其中大部分都沒受過任何基礎教育。

「上學兩年後,」昂里塔回憶,「我父母很驚訝我竟然還想繼續念書。他們說:『你不是已經把可以學的都學會了嗎?』但我決心要繼續下去,所以我用清晨和深夜的時間處理完所有雜務──主要是爬到樹上砍柴,然後把木柴扛回村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讀書。」

接下來十年間,在希拉里這個基金會的支持下,坤布地區又成立了22所學校。昂里塔在尼泊爾的離校畢業考試中,取得了全國第一的好成績;現在他是喜馬拉雅信託的執行長。

喜馬拉雅信託成立的昆瓊學校。

1989年再次來到喜馬拉雅山的希拉里,受到學生們的熱情歡迎。

健康問題

坤布地區也需要醫院。缺碘造成的呆小症,幾乎成了這個地區的流行病,有些村民脖子上還可以看到小型足球般大的甲狀腺瘤。酗酒問題也十分普遍。潰瘍、產後併發症、結核病等,在當地都存在,只是一般遊客不太容易注意到這些問題。

1963年,天花從印度傳入坤布。幸好,喜馬拉雅信託和1963美國珠峰遠征隊的醫生反應迅速,否則夏爾巴社群可能會受到更嚴重的衝擊。醫生髮現,比起大部分村民,背負重物的珠峰挑夫,因為經常往返各地,更容易接觸傳染源,也因而成了疾病散播的媒介。那年春天,天花疫苗經由空運送入坤布,基金會也成功為幾乎所有居民注射疫苗,包含南方的索盧村民。

1966年,昆德村(Kunde)終於開設了一間醫院。宣傳活動立即展開,推廣補充碘的重要性,之後幾乎就沒有出現甲狀腺腫瘤和呆小症的新病例。然而,當地居民還是認為,疾病是鬼怪和惡靈造成的。即使到了今天,許多夏爾巴人還是會先求助於薩滿巫醫,而不是先去醫院。他們認為,醫院雖然可以治療傷口,但還是有人死在醫院。有40年的時間,在昆德醫院工作的都是紐西蘭和加拿大的夫妻醫療團隊。現在,醫院的運營,則由受過西方訓練的夏爾巴醫生和相關人員負責。喜馬拉雅信託、美國喜馬拉雅基金會(American Himalayan Foundation)和其他組織也持續提供協助。

進修教育

希拉里期望能讓夏爾巴人接受各種領域的訓練。紐西蘭政府於1970年代資助六名夏爾巴人到紐西蘭就讀研究所,接受森林公園和自然資源管理的訓練。學成後,六人全數歸國,其中三位被任命為薩加瑪塔國家公園(Sagarmatha National Park)的管理主任。薩加瑪塔國家公園於1977年公告成立,範圍涵蓋整個坤布地區。這幾位專業人員帶來嶄新的國家公園管理模式,傳承影響至今。

希拉里發覺,外國遊客的慷慨逐漸造成當地人依賴的習性。他的忠告是:「如果有人想幫助夏爾巴人,展現自己對當地人的關懷,我都會建議他們貢獻整個社群,而不是捐助個人。」他也發現,最長遠的援助計劃,都要由夏爾巴人投注時間和精力,實際把這些援助項目變成自己的事業。幸運的是,學校和教育適時進入坤布,讓夏爾巴人有了工具可以控制即將席捲而來的社會經濟變遷。

坤布在1920和1930年代間,領先尼泊爾其他地區進入現代化時期。丹增諾蓋和侄子納旺貢布,就屬於兩批最早前往印度大吉嶺尋找出路的夏爾巴人。尼泊爾在1950年首次對外開放;在此之前,所有珠峰遠征隊都必須先通過印度和錫金,然後才進入中國西藏,從北側前往珠峰。移民到大吉嶺的夏爾巴人,可說是拋下了坤布地區的親人,留下家人繼續過著近乎難以為生的農牧生活。他們踏上一條捷徑,直接通往外國登山客(他們尊稱為sahib,「老爺」)主導的商業和金錢世界。

20世紀中葉的數十年間(1920至1980年),積極向上的大吉嶺夏爾巴人在新舊世界之間優遊自如。坤布夏爾巴人對他們的大吉嶺親戚以禮相待,但也為他們享受的優渥條件感到不滿。(後來,坤布夏爾巴人的社經發展已經追上、甚至超越大吉嶺夏爾巴人,但兩個社群間直到今日都還存在芥蒂。)

1960年代早期,夏爾巴文化加速轉變。1963年的美國珠峰遠征之旅,更是讓夏爾巴人和美國人,共同經歷了一段衝擊與巨變的過程。夏爾巴人的慷慨和善,以及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讓美國人不知所措;西方人的奇特、揮霍和科技能力,也同樣使夏爾巴人目眩神迷。東方與西方,就在珠峰的陰影下不期而遇。

還有一個里程碑也在此時悄悄建立。吉米?羅伯茲(Jimmy Roberts)和一位名叫尼瑪丹增(Nima Tenzing)的夏爾巴人,從1963年美國遠征隊手中接收了一組輕量化登山裝備。隔年,羅伯茲註冊成立了一間名為Mountain Travel的公司,為尼泊爾和夏爾巴人發明了一個全新的產業:登山健行。

這個新的商業概念,大家剛開始不大熟悉,但十年之間,就有超過1萬人湧入,前往喜馬拉雅「登山健行」。之後更多旅客慕名而來,夏爾巴人也隨之發展出新的謀生方式,為登山客帶路,滿足他們的食宿需求。之後夏爾巴人陸續成立了數以百計類似的登山公司,建造了比登山公司數量更多的山屋。現在,每年至少有2萬5000名外國遊客到坤布爬山,前往珠峰的路途中,也有信號穩定的衛星電視和手機信號,餐廳菜單更可以長達八頁。

正在整理當季最後一筆登山訂單的夏爾巴導遊。

浪漫的夏爾巴想像

與夏爾巴人相關的學術研究數量豐富。1963年美國遠征隊成員吉姆?雷斯特(Jim Lester)在1998年回到尼泊爾時,嚮導告訴他:「你35年前來的時候,每位登山者都有自己的夏爾巴嚮導。現在,每個夏爾巴人都有自己的人類學家。」

有學者研究夏爾巴人和西方人之間的關係,發現其中充滿了迷戀、羨妒以及各種浪漫想像。去過坤布的遊客常說,在當地健行或登山的經驗,改變了他們一生,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接待他們的夏爾巴人。夏爾巴人興緻勃勃地展開了自然演進的過程,從高貴的野蠻人變成博學多聞的通才。不到兩個世代的時間,夏爾巴文化的形象就徹底改變。

與西方人的交流和登山收入,帶給夏爾巴人新的機會,可提升社會地位同時向外發展。許多夏爾巴人藉此跳脫了主宰其他尼泊爾人的結構。這個小小的少數民族,也從尼泊爾20幾個更大的族群中脫穎而出,享譽世界。

使用背物袋背著日常用品回到村莊的夏爾巴人。

冒險事業

歷史學者奧黛莉?索克爾德(Audrey Salkeld)強調,夏爾巴人在珠峰上付出了極高的代價,犧牲的生命和獲得的收益不成比例。

1922年,珠峰北坳發生雪崩,七名夏爾巴挑夫遭到活埋;1974年則是有六名挑夫在西谷被雪崩捲走。人類剛開始攀登珠峰的70年間,就有53位尼泊爾和印度籍夏爾巴人喪生,人數達同期死亡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夏爾巴人設置登山路線上的固定繩、運送補給品,尤其是從事坤布冰瀑的支援工作,因此比起僱主,他們暴露在山裡更危險的地帶。現在,遠征隊都必須為每一位進入冰瀑的夏爾巴人負擔4000美元的壽險。如果夏爾巴人在珠峰死亡,屍體會被送到海拔4600米左右,名為曲柯普拉爾(Chukpo Lare,意思是「富人的氂牛欄」)的山稜上火化。

大部分參與遠征隊的夏爾巴人,都有親人火化或供奉於此,所以每次經過這個地方,他們都會停下腳步,為這些親人默誦一段禱告詞。

「登山很刺激,但也很危險,」一位名叫拉巴(Lhakpa)的夏爾巴年輕人說。「這個工作最好交給年輕的單身男子來做。我們通常不會從登山中得到太多心靈性上的提升,除非我們有一些無私的行為,或救了別人一命。」跟許多夏爾巴人一樣,拉巴計劃蓋一座山屋,投資登山生意。

比起僱主,夏爾巴人暴露在山裡更危險的地帶

昔日傳統

1963年的時候,夏爾巴人的生活方式與現在大不相同。「大部分夏爾巴人一年只洗一次澡,時間大約是在雨季剛開始的兩周,這段期間被稱作『瑪邱』(Maal-chu)。」現在住在懷俄明州的桑吉多傑(Sange Dorjee)回憶:「夏日節慶之前,我們會把所有東西都洗上一遍─衣服、私人物品和身體,洗完會有一種獲得凈化的舒暢感。」

瑪邱過後是六月的方宜節(Phang-ngi),這時母氂牛以及氂牛混種會產出濃郁美味的奶水,夏爾巴人會把它攪拌製成酥油(一種特別濃郁的奶油)。來自南崎巴札的康佳(Kancha)曾參與1953和1963珠峰遠征隊。他回顧以前無數次隨著氂牛商隊,前往西藏貿易。後來,人潮和貨品的流向,都反過來流入南崎巴札。

無論如何,坤布現在的氂牛已經少到很難組成一支商隊了。在夏爾巴文里,「氂牛」曾是「富裕」的同義詞,擁有最多氂牛的家庭,就是坤布最有錢有勢的人家。但現在,情況完全逆轉,氂牛最多的家庭反倒是最窮的。氂牛必須靠年輕人放牧,但年輕人已經發現,外國遊客比牲口更好照料,而且不必一年到頭照看著。

「夏爾巴人擔心,有朝一日大家會不再養氂牛了。」昂里塔說,「小時候,我住的昆瓊村有16戶人家養氂牛。現在只剩下3戶。」養氂牛運載貨品,或產牛奶,都不再有利可圖。大部分的牛奶,現在都從坤布以外的地區輸入;其中又以荷蘭和丹麥的奶粉,比較受歡迎。

已越來越難在夏爾巴人的家裡看到氂牛的身影。

許多年輕的夏爾巴人已經忘記,或不怎麼情願使用自己的族語。比起他們的方言,住在城市裡的夏爾巴家庭更常說尼泊爾語、英語和印度語。夏爾巴文化的影響依然強大,但各種外來機會和新鮮事物的吸引力也同樣強烈。通過電影、衛星電視和其他媒介,夏爾巴年輕人已經見識到大千世界的多姿多采。新富階級親友的西方歷險故事也證實,那些富饒的異域的確存在。

教育和財富讓許多夏爾巴人得以僱用低地勞工,幫忙犁田,採收大麥跟馬鈴薯。他們不用再辛苦搬運貨品,也不用帶領登山團,甚至不必經營自己的山屋。愈來愈多夏爾巴人把他們的路邊小旅館租給低地民族,如拉伊人(Rai)、達芒人(Tamang)和古隆人(Gurung),很多人樂於默默以地位較高的「夏爾巴人」身分自居。

現今的挑戰

社會發展過程中,夏爾巴文化的架構已經慢慢鬆動;夏爾巴人開始面臨壓力,必須把祖傳的土地賣給外人。尼泊爾官方禁止土地買賣上有任何歧視,所以只要出價合理,夏爾巴人不能拒絕出售。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保存夏爾巴文化資產並不容易,因為這些充滿各式神靈的山野,以及山谷中的聖地,或夏爾巴人世代管理的林牧地,都與低地人毫無歷史關聯。

現代生活帶來新時代的挑戰。曾經在昆德地區擔任醫師的納旺嘎桑(Ngawang Karsang)認為,當今許多疾患病痛,都與社會經濟條件的變遷有關。

「1960和1970年代,酗酒問題很普遍。」他說,「隨遠征隊登山的夏爾巴人,行前會喝酒壯膽,行程結束後又喝酒慶祝。」但最近,納旺嘎桑注意到愈來愈多肥胖、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中風的病例。加工包裝食品傳入了坤布地區,就連喜馬拉雅山的許多高山谷地里,都能看到這類食物的蹤跡。

一群夏爾巴登山嚮導,在休閑時間到酒吧放鬆。酗酒自1960年起,成為現代夏爾巴人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

保存夏爾巴傳統

由於憂心傳統的流失,有不少夏爾巴人為保存傳統而投注許多心力,十分讓人欽佩。一個名叫拉巴索朗(Lhakpa Sonam)的年輕人,把一間傳統房子變成博物館,屋裡擺設著傳統的銅製或木製器物。類似的房子當地還有不少居民在使用。

也有其他夏爾巴人成立基金和基金會,投入歷史遺迹的保存工作。日本一個村子裡,有一座寺院完全仿照塔柯興都寺(Takshindu)興建,是由五名夏爾巴木匠所建造。天波崎寺的喇嘛特別率領一批僧侶前往日本,為這間廟宇加持開光,還主持了嘛呢法會的傳統法舞儀式。

數十年來,坤布地區的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維持著脆弱的平衡。已經過世的楚璽仁波切(Trulshig Rinpoche)在1940到1950年代擔任絨布寺的住持,他很早之前就預言,將來會有很多人注意到珠峰,而「這座山的鄰近地區會出現許多惡行,(人類)將因此遭遇諸多苦難。」

天波崎寺的喇嘛也說過,直升機的噪音和廢氣會打擾隱蔽山谷里的神靈,可能導致巨大災難。的確,現在直升機和飛機墜毀事件頻傳─雖然這也有可能是因為飛航頻率愈來愈高。

但是,這片土地和民族的適應力極強。就連許多極度尊崇佛教傳統的人也認為,高山喇嘛的保守觀念在這個時代已經太落伍了。同時,坤布社群發展出來的觀光業和新興企業也為當地寺廟帶來財富。特別的是,過去幾十年間,出家的僧侶和尼姑人數竟然沒有減少。

夏爾巴人的日常。

夏爾巴人在美國

第一批造訪美國的夏爾巴人由美國國務院的親善計劃贊助,附屬於1963年美國珠峰遠征之旅的預算項目之一。美國行的第一站,五名來自高海拔地區的夏爾巴人滿懷驚奇地抵達白宮,由肯尼迪總統授予他們(以及遠征隊成員)國家地理學會的哈伯德獎章(Hubbard Medal)。

一個世代後,1963這批夏爾巴人的後代有多位到美國定居,發展十分順利。當時來到美國的夏爾巴人一般先住在紐約皇后區,開計程車、幫人洗碗,或在加油站工作,從基層做起,用企圖心和努力搭起社經地位的階梯。有些夏爾巴人現在已經成為民航機師、醫生和商人。

珠峰給了夏爾巴人「高聳」的優勢,但很少人回到政經情況不穩的尼泊爾。喜馬拉雅山的自然和觀光資源豐富,假以時日,機會將愈來愈多,目前這種單向外移的風氣也可能轉向。

已經有一些夏爾巴人開始反思,移居美國是不是正確的選擇。「我覺得我們有些人變得太像美國人了。」住在紐約傑克遜高地的大亞央吉?夏爾巴(Daya Yangji Sherpa)說:「這裡的夏爾巴人開始有人離婚─這個過程可能很痛苦、很花錢,不斷需要律師介入,實在很離譜。」

為了因應在美國生活的特殊困難(許多是經濟上的挑戰),一群旅居在外的夏爾巴人買下皇后區一間教堂,重新裝修後,成立了名為「夏爾巴吉杜」(Sherpa Kyidug)的社會福利組織,提供夏爾巴裔美國人集會交流的空間(包括線上與位於皇后區的場地),以及文化的中心。

「吉杜」的「吉」(kyi)與「杜」(dug),據說分別表示快樂和痛苦,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婚禮與葬禮,這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時刻,也是夏爾巴裔美國人聚集的主要場合。不過,有些年長或中年的夏爾巴人還是會說,想回去坤布過退休生活,不想死在異鄉。

青卓瑪(Ching Drolma)是南崎巴札地區的旅店老闆,笑容非常開朗;她跟許多中年夏爾巴婦女一樣,過去是兼職的農人和氂牛牧人,現在則全時段照料旅店裡的登山客。她拿大木槌敲打一大塊公水牛的肉,讓肉質軟化,以便做成「氂牛」排。她停了下來,臉上爬滿開心的微笑。

「我有個想法,」她愉快地說,「你們美國人好像都很喜歡我們的山,還有我們的房子和文化。不然這樣好了,你們都來坤布,住我們的房子,然後我們都搬去美國,住你們的房子,你覺得怎麼樣?」

青卓瑪不是第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大家也總喜歡這樣打趣。然而這次青卓瑪是認真的。她和我們一樣,認為所有人都住在一個地球村,沒有什麼疆界是難以跨越的。她的話也體現了一項事實:我們都容易過分理想化他人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買戶外 的精彩文章:

睡袋洗完還是一樣暖和 露營好伴侶紅色G400黑冰羽絨睡袋!

TAG:買戶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