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蘭台說史?《無問西東》中苦難的西南聯大為何依然人才輩出?

蘭台說史?《無問西東》中苦難的西南聯大為何依然人才輩出?

前些日子,備受矚目的國產電影——《無問西東》終於上映了。

影片把四位不同時空的主人公的故事以巧妙的手段鏈接起來,讓觀眾從一開始的雲里霧裡,到撥開雲霧,觀後大呼過癮。而這些主人公中,身為富家子弟最後為國捐軀的沈光耀無疑是各中亮點,而他長期生活的西南聯大也引發了無數人的興趣。那麼,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究竟是怎麼回事?

西南聯大的成立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國民政府決定北平的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私立南開大學南遷,在湖南長沙聯合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但是由於日寇的不斷入侵,東南沿海相繼陷落,1938年2月,教育部命長沙臨時大學再次西遷昆明。

馮友蘭手書的西南聯大校歌

到昆明後,學校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於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到1946年5月4日宣布結束,西南聯大在昆明整整8年。

西南聯大的學者們身處國難之際,抱著學術救國的理想,心志堅定,在艱難的條件下繼續從事科學研究。西南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引起他們極大的興趣。當時的各級政府為了抗日,也需要調查了解西南邊疆情況。

西南聯大的校門

於是,西南聯大有關的研究機構和各專業教授們積極投身於西南邊疆地區的調查研究中。

戰爭年代的困難生活

抗戰期間,為了保存文化命脈,淪陷區的高等院校紛紛內遷至大後方輾轉辦學。片中花了大量筆墨著重描寫了戰時學子在何等艱苦的環境下讀書,無論是漏雨的屋頂還是粗陋的飯食,都在表達著戰爭年代的不易。而歷史上真實的西南聯大,遠比影片描述的更為困難。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西南聯大學生初到雲南時,還明顯地保持著在平津時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學生各自的著裝風貌:北大學生多穿大褂,表現出瀟洒出塵的風度,清華同學多穿西服,顯露出翩翩年少的風格,南開學子多穿夾克,流露出英俊活潑的氣象。後來,隨著三校的逐步融合,加之戰時很多學生流離失所,以及昆明物質的日益貧乏,學生們無力注重服飾了。1940年左右,男生的服飾趨於統一,「大褂有逐漸成為標準服裝的趨勢」,女生的服裝則沒有一定的標準,有穿素色旗袍的、穿花色旗袍的,甚至還有穿男裝的,不一而足。①

1938年8月,西南聯大多位教授在昆明合影,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陳岱孫、林徽因、金岳霖、吳有訓(右下為梁、林子女梁再冰、梁從誡)

穿上面如此簡陋,吃上面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就拿伙食費來說,飽受通貨膨脹之苦,「同學的伙食在民國二十七年時每月只要七元還可以天天吃肉吃雞蛋,每星期打牙祭時還可以吃雞吃魚。到三十年時已漲到每月二百元,以後生活費用更跳躍式地增高;到三十三年每月伙食費漲到一千多元,三十四年到五六千,三十五年一萬元,還是終月嘗不到肉味。」②

烽火中的西南聯大

吃穿都如此糟糕,那麼影片中花了大量鏡頭描述的屋舍情況呢?答案是更糟糕。據聯大當年的學生回憶,新校舍中的學生宿舍是「土墼牆,草頂。兩頭各有門。窗戶是在牆上留出方洞,直插著幾根帶皮的樹棍。空氣是很流通的,因為沒有人愛在窗洞上糊紙,當然更沒有玻璃。。。。宿舍是大統間,兩邊靠牆,和牆垂直,各排了十張雙層木床。一張床睡兩個人,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③

但是就算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依舊做到了現在很多大學都做不到的學術研究,這究竟是什麼緣故?

不受干涉的校園環境是西南聯大成功的關鍵

讓內行領導內行是所有問題的關鍵。今天的社會分工如此繁多,但所有的從業者都懼怕一件事情--上級給你空降一個壓根不懂行的人來給你做指導工作。他們什麼都不會,但是卻有著」一腔熱血「什麼事情都喜歡指手畫腳,結果就是搞砸了他們能搞砸的一切。

這種情況並非今天獨有,因此蔡元培主張,」教育事業當完全交與教育家,保有獨立的資格「。④

北京大學的校長蔡元培

由於延續了北京大學的自治傳統,西南聯大對於國民黨當局發出的有可能損害大學發展的種種要求敢於抵制,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大學的獨立性和正當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抗戰爆發後,教育部長陳立夫利用軍政統一的號令控制大學,頻頻得手,但在西南聯大卻未能得逞。他一方面企圖排擠幾位聯大的現有常委,又想從校外委派專職的國民黨職業政客擔任聯大訓導主任。聯大當局以」教授治校「為三校一貫傳統必須尊重為由,將陳立夫企圖委派的人頂了回去。⑤

陳立夫晚年不得不以加工皮蛋為生,確實是只能說時也命也

這種內行領導內行,懂得人去教學生的方法,是西南聯大成功的關鍵一步。

文理平衡的教學方針

1950年6月8日召開的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上,來自蘇聯的專家阿爾辛傑夫帶來了他的」蘇聯模式「。⑧按照老大哥的思想體系,對於國家發展指標有用的只有理科生,畢竟無論是航天、半導體還是材料學都和」數理化「有關,你一手文字再漂亮有什麼用?而社會學和心理學更是蘇聯體系的」異端「,因為馬哲已經非常好地詮釋了社會的發展,還需要再用另一套系統去解釋么?而心理學更是地道的」唯心主義「產物。終於在1952年後,是否砍掉以上這些科目上升到了」姓資還是姓社「的高度。⑨

關於院系調整的書籍

萬幸的是蘇聯專家把人類學歸於生物學下面,讓復旦生物系可以保留一根獨苗。但是它的」兄弟「:考古、文化人類、語言人類等,就沒這麼幸運了,作為」資產階級人文學科「的它們被徹底割棄了。

我們應當慶幸西南聯大時期沒有簡單粗暴的蘇聯專家。

觀點可以不同,但是必須包容彼此

以人的思想和觀點去評判一個人的學術水平無疑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哪怕是趙高的著作也能成為兒童的啟蒙讀物。今天很多人非常熱衷於抨擊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三觀不正「,可惜的是說這話的人往往不懂得什麼是」三觀「。我們今天說的」三觀「其實就是哲學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喜歡說三觀的人大部分其實只是爭論其中的」價值觀「。偏偏價值觀是最容易隨著時代變動而更改,今天以為自己掌握了真理的人回到上個世紀一樣會被視為邪魔外道。

價值觀一直是社會爭論的焦點,所有人都以為自己是正義的

民國時期的大師們自然深諳此道,知道統一觀點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強行統一的手段百害無一利。因此」同無妨異,異不害同「是西南聯大的精神,教師的學術派別、文化價值觀都不一樣,有戰國策派,國粹派或復古派,歐美派,正統派,激進左派,還有」全盤西化「論的鼓吹者。他們相互之間的思想交鋒有時十分激烈,但能各抒己見,百家爭鳴,聯大方面並不橫加干涉。學校沒有硬性規定什麼教學大綱,教師自編教材,講授內容自定,發揮所長,獨立講授。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言論也完全自由,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教授或者學生認為投降日本是可行的,這也是西南聯大的底線。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堅持和底線,短短几年時間,從今天看來辦學條件十分簡陋的西南聯大中,走出了無數棟樑之才。

相關文獻

① 葉方恬,《苦難中成長的西南聯大》,1988

② 西南聯大資料室,《八年來的生活與學習》,2009

③ 汪曾祺,《新校舍》,2008

④ 周川,《百年之功》,1994

⑤ 《西南聯大成就輝煌的教育邏輯》

⑥ 張劍秋,《西南聯大的師資管理及歷史啟示》,2002

⑦ 李剛,大學的終結——1950年代初期的「院系調整」

⑧ 徐曉楚,《真的是」蘇聯模式「嗎?——對20世紀50年代初院系改革的一些思考》

用我之眼,你之心,一同感受歷史文化之美

-------鳳凰歷史官方微店------

★★★★★★★★★

鳳凰網歷史:讓歷史照亮現實

★喜歡這篇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網歷史 的精彩文章:

英軍侵佔香港

TAG:鳳凰網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