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吼叫、懲罰孩子,你一定能有第三種解決方式
我愛我的孩子,
可每當看到他把房間弄的一團糟
我都會忍不住沖他大聲吼叫。
GIF
有研究顯示對孩子過度吼叫和進行強硬的懲罰只會造成反效果,並且那種帶有辱罵性質的吼叫,所造成的傷害和打孩子是一樣的。
專家建議父母要控制脾氣,並知道萬一吼叫後,如何修補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01
上周約了很久沒見的閨蜜去她家談談「心」——育兒經。兩個結了婚有了孩子的女人,聊天的話題無外乎「我老公怎麼怎麼了」「我們家孩子又怎麼怎麼了」。聊天過程中,她說到一件事情讓我很有感慨。
閨蜜的孩子是個5歲的男孩,小名叫饅頭。
饅頭在家完全是一個小霸王,有一個玩具房,用來放玩具、繪本。每次玩的時候幾乎是「毀」了整個房間,他把衣服、玩具、繪本、小箱子、吃的東西都放在地板上,但從來不收拾他弄亂的東西。
閨蜜幾乎每天都在重複說讓他自己收拾東西。可是每次都是耳旁風,孩子沒有聽見似的。
有一次晚上奶奶催促饅頭去睡覺,可越說他他越不理人。
爺爺在旁邊耐心說:「饅頭,你趕緊收拾你的玩具。每次都是媽媽和奶奶幫你收拾,你現在是大孩子了。你再不收拾,爺爺奶奶不喜歡你了!」
饅頭卻理直氣壯「頂嘴」:「爸爸媽媽喜歡我!」弄得在一旁的閨蜜哭笑不得。
那天,閨蜜剛好給饅頭講了一個「小朋友天黑了都要回家的故事」,突然冒出一個好辦法。
閨蜜順手拿起身邊的小皮球和積木,對饅頭講故事:
天黑了,小朋友們都要睡覺了,
饅頭要回房間睡覺啦!
那你的玩具朋友們也要睡覺呀,
如果它們不回到他們的房間里,也會害怕的。
睡不好明天怎麼陪饅頭玩呢?
饅頭幫助你的玩具朋友回到他們的房間里去,好嗎?
饅頭笑嘻嘻地說:「媽媽,玩具朋友的房間在哪裡?」
閨蜜摸摸饅頭的頭,說:「這些收納箱就是他們的房間呀,你要輕輕幫助他們回房間,跟他們說晚安哦!」
「那你們可以先出去嗎?我的玩具朋友也要睡覺了!」說完「趕」閨蜜和爺爺奶奶出來。
看,換一種娃能聽懂接受的辦法,告別大吼大叫。
02
收拾玩具這件事一直是我頭疼的問題。
我們家周周也是一個5歲的小男孩,玩玩具從來不知道收拾。我用了閨蜜的方法,周周碎碎念:「為什麼玩具小朋友們不知道自己回房間咧,還要別人幫忙!小朋友不是要互相幫助的嗎」儘管不耐煩,但是還是把玩具整理了。
我們為什麼要絞盡腦汁地哄孩子?孩子長大了以後,又有誰會這樣「溫柔」對待他?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遇到解決不了的挑戰,當我們亮出「殺手鐧」——「打一頓」時,通常都能解決問題。但長期效果是怎樣呢?父母樹立了權威的角色,孩子與我們連接、溝通的紐帶卻斷裂了。
做一個心平氣和,不吼不叫的父母,真的就那麼難嗎?
03
問自己一個問題:你總是大吼大叫嗎?
並不是,往往是看到一些特定的情境後,憤怒就會「一秒鐘」被點燃。想想這樣的情況是不是也會發生在你的身上:前一秒你有說有笑笑,後一秒打開家門,看到家中某些狀況,就立馬換了一副「面孔」,火馬上就蹭起來了,不管孩子跟愛人在幹什麼說什麼,都看不順眼,大吼大叫。
那麼,這中間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呢?
其實,我們的情緒和壓力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可能就會爆發出來,爆發點也許是因為地上的襪子,也許是因為孩子的玩具又沒收拾,還有可能是因為切菜的刀不鋒利,這些在平時不起眼的小事都有可能成為觸發點。
如果你有經常吼叫的習慣,也不要過於苛責自己。多年的習慣改變起來相對會困難一些,也不要期望在一夜之間就會發生什麼改變。
你可以做到的是:觀察哪些因素誘發脾氣變壞、大聲吼叫,觀察你的想法和情緒,然後追蹤到行為的根源,是減少吼叫的關鍵過程。
作為父母,我們想要留住孩子的耳朵,讓他們聽得進去我們的建議,就得學會耐下性子來調整心態,尋求有效的切入點和表達方式。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養孩子都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
TAG:每周微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