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我怎麼還不成就呢?我怎麼還不解脫呢?

我怎麼還不成就呢?我怎麼還不解脫呢?

求佛不是學佛

有些人疏於學佛修行,卻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佛、菩薩身上,甚至寄托在弘法者身上,這種現象在漢藏兩地尤其漢地更是普遍。很多寺院香火都特別旺,無論是供佛、供菩薩,還是供護法,所求無非為了世間福報——個人利益和暫時的福報。

更有甚者還供奉世間的護法。世間的護法雖然有點神通神變,但是畢竟還屬於凡夫,一旦請到家裡,不小心得罪了他,就會給你製造障礙。所以,最好供奉出世間的護法,他們是佛菩薩所化現的智慧護法,有益無害。

拒絕學佛修行而完全依賴佛菩薩是行不通的。很多人寄希望於佛菩薩身上,「沒有事,到時候阿彌陀佛會來接引我;沒有事,到時候觀音媽媽會來接引我。」但事實是,阿彌陀佛、觀音媽媽保證會來保護你、接引你,而你自己無修無證則無法與之相應,根本不可能獲得這種加持。若是能跟他感應道交,隨時會感受到他的存在,接收到他的能量和加持。

心懷成佛之志,卻拒絕學佛修行是虛浮不實之舉,佛、菩薩說過了:「我只能教你成佛的方法,能不能成佛,還要由你自己決定。」所以,只要具有一點正知正見,就不會犯這些低級錯誤。只有精進學佛修行,才能解脫成佛。

罕見的元代 釋迦佛苦行像

一個人手裡拿著鋒利的寶劍,然後讓另一個人端著裝滿芥子油的器皿上路,並且威脅他說:「如果途中有一滴油溢出來,就砍斷你的頭,就殺死你。」這個人肯定會小心翼翼、特別集中精神地端著這個容器。用這個比喻來說明不放逸,說明內心專註。我們就應當這樣去分辨善惡、取捨善惡,盡心儘力地斷所斷,盡心儘力地證所證。

所謂不放逸,就是要這樣小心翼翼地時刻集中精神,唯恐生起惡念、造作惡業,儘力避免生起這些煩惱、惡念,不讓自己造業。

現在我們在這兒聞法、修法,是否集中精力、小心翼翼?也就是不讓心放逸,不讓心散漫。如果你真的這樣不放逸、集中精神的話,還能聽到別的聲音嗎?還能想到別的事兒嗎?不可能的。心專註在一個外境上不動搖,這叫禪定。有的人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又看那個,東張西望,東想西想,這樣的人還會有禪定嗎?還會有專註嗎?不會的。若沒有禪定,沒有專註,這叫散亂、懈怠。

如果依照佛的教言去觀察、依智慧去判斷,儘管我們每天看似在聞法、修法,但實際上還是在修散亂心,還是在長養懈怠。有的人還整天怨天尤人:「我怎麼還不成就呢?我怎麼還不解脫呢?」你這樣能解脫嗎?你這樣能成就嗎?自己看看吧!

也許大家現在做不到一個小時內保持專註、不散亂,但若是能在十分鐘或者十秒鐘內做到不散亂,也可以啊!但是我們根本沒有做到,根本就沒有禪定,根本就沒有專註。儘管身在聞法、修法的行列,但是心沒有專註,所以沒有聽明白,沒有什麼覺受。聞法的時候,只有心專註了,才能聽明白,才能增長智慧,這叫聞慧;修法的時候,若是心專註了,就有覺受,就能產生智慧,這叫修慧。

儘管我們現在也在聞法、思維,但心還是散亂、懈怠,所以就處於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狀態。似懂非懂,實際沒有懂;一知半解,實際上沒有明白。我們看似明白了,實際沒有明白;看似解開了心靈的疑惑,其實沒有解開,還是糊塗、愚痴的狀態。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心沒有專註,沒有禪定造成的。所以說,戒是定的基礎,定是慧的基礎。只有具有禪定的功夫,才有聞慧、思慧、修慧,否則不會有這些智慧。戒律是禪定的基礎。戒是凈,是從明理中來的。戒定慧三學剛開始有程序,最後則沒有程序,是一體的;剛開始有次第,最後則沒有次第,是一體的。剛開始有程序,那個時候還沒有達到一體的程度;最後成為一體的時候,它是沒有程序和次第的,戒中有定,定中有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為何知道不該發脾氣,可還是非發不可?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