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味經典,話說「春聯」

回味經典,話說「春聯」

春聯,是中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 桃符 】

春聯,起源於桃符。據《淮南子》記載,「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用桃木板分別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紙畫上二神的圖像,懸掛、嵌綴或者張貼於門首,意在祈福滅禍。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說:"《皇帝書》稱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於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於門,效前事也。"

桃木具有辟邪之效的說法很悠久,《莊子》描述:"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入而不畏,而鬼畏之。"《荊楚歲時記》記載:"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

【 桃符傳說】

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東海度朔山一帶有一個鬼域的世界,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周朝起,每逢年節,百姓就用兩塊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卧房門的兩側,以鎮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隻專門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被人們用來鎮邪驅鬼、祈福納祥。

【 桃木傳說 】

相傳上古先民常遭妖魔鬼怪侵擾,玉皇大帝就派神荼、鬱壘二神到人間協助堯帝除惡,並受二神秘機到伊祁山取桃木製杖為制勝之器,玉皇大帝曰:"堯君御之,伊祁木避"。

玉皇大帝對伊祁桃木情有獨鍾,讓神茶、鬱壘二位愛將對伊祁桃木製杖為器,緣於玉皇大帝與伊祁山桃木的不解之緣。相傳,玉皇大帝早年一次個人出遊,他降臨人間,在太行山中穿行。遠遠望見伊祁山,就欲看望堯。行至佛休谷,見佛祖與太上老君在同堯說法論道,便加入其間,一坐便是七天七夜。分別臨行時,太上老君送每人一粒靈丹,唯玉皇大帝那顆靈丹特殊,在返城行進時,越走玉皇大帝越覺身體不舒服,旋即卧歇。太行深處的一個山坡躺卧著玉皇大帝一個人,不能不說是一件危險的事。

這時太上老君送的那顆靈丹神奇地迅速化作一棵玉樹為玉皇大帝遮陰護駕。久有害玉皇大帝取而代之的巫次魔邪見時機已到,伸出魔爪欲制玉皇大帝於死地。在千鈞一髮之際,玉樹轉動回身抽打,巫邪被重擊三下,疼痛難忍,倉皇逃竄,沒跑多遠倒地斃命。

玉皇大帝思之:玉樹護佑了我,且使邪魔逃竄,必使其留在人間以保佑萬民。玉皇大帝收了玉樹變回靈丹,然後用力向上一拋,等靈丹落下來時,立即化作桃林樹木之神,成為眾桃樹之靈魂。其實,太上老君已算知巫次魔邪尋機禍害玉皇大帝,故送靈丹隨身護佑。太上老君看到玉皇大帝愛護萬民勝於自己,深為感動,就命身邊伺僮變做能工巧匠到伊祁國把桃木做成不同形狀之勝物,保萬民平安。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桃符原有的形式和內容已經不能滿足人們追求。到了五代,桃符上開始出現聯語,代替了神荼和鬱壘的名字,人們一般都在上面寫上一些吉利的詞句,這不僅保留了桃符驅魔辟邪的原始意義,還體現了人們祈福納祥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愿,由此桃符發生了質一般的飛躍。

另外,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漢族民間廣為流傳。

由此,門神更多的承擔了驅邪降魔的使命,這也為「桃符」的進一步發展和豐富奠定了基礎。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二副春聯。然而,清代人一度認為這是最早的春聯。

《宋名臣言行錄》記載:歐陽文忠公在翰林,仁宗一日見御閣春帖子,讀而愛之,問左右,曰:「歐陽修之辭也。」悉取宮中諸帖閱之,見其篇篇有意,嘆曰:「舉筆不忘規諫,真侍從之臣也。」,由此可見,宋人把「桃符」初稱「春帖子」,春帖子"也是「桃符"與"春聯"之間的一種過渡。

【 春聯】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貼春聯的民俗由此興起,並在明代開始盛行。

其實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詩云「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但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後,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由於帝王的提倡,這種把"題桃符"變成張貼春聯的習俗,一夜之間,由官廷豪門推廣到了百姓門戶,並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為慶賀開國立業,在除夕時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須貼春聯一幅。第二天清早(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出行,漫步大街小巷,鑒賞春聯。當他發現有一屠戶人家因沒錢買紙所以沒貼春聯時,他便命人取來紙墨,當下揮毫,為屠戶題下一聯:「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斬斷是非根。」寫完後就繼續巡視。過了一段時間,朱元璋巡視完畢返回宮廷時,又路過這裡,見到這個屠戶家還沒有貼上他寫的春聯,就問是怎麼回事。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這副春聯是皇上親自書寫的,我們高懸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就命令侍從賞給這家三十兩銀子。

另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其中,定義了「春聯」即「桃符」的關係,描繪了貼春聯過程和美好的場景。

貼春聯的習俗究竟起於何時,至今無準確的材料可資查證。不過,史籍中證實: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

【 天下第一聯 】

1991年4期《文史知識》所載譚蟬雪《我國最早的楹聯》一文指出: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了中國最早的十二副春聯,分別為歲日、立春日所寫。敦煌遺書所錄如下:

歲日:三陽始布,四秩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樣。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占回(殮)百殃。

寶雞能僻(辟)邪,瑞燕解呈祥。

立春回(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回回故往,逐吉新來。

年年多慶,月月無災。

雞回辟惡,燕復宜財。

門神護衛,厲鬼藏埋。

書門左右,吾儻康哉。

敦煌卷子的這些聯句分為兩束,分別錄於"歲日"和"立春日」下。這恰合於春聯的歲時特點。一句"書門左右,吾儻康哉",更是點明要旨——錄這些聯句為哪般?它是書寫桃符即春聯的稿本。聯句里又多有至今仍為春聯所慣用的詞句,如「三陽」、「四秩」、「始調陽」,在新春新歲到來之際,人們願意表達對於歲月四季的關注。「五福」、「富貴」、「慶壽」、「呈祥」,如今仍不乏民俗生命力。歷來的春聯體現古代年俗的主題,可概括為兩方面驅邪與納祥。敦煌遺書所錄聯句,也正二是辟邪除禍和福慶呈祥。

敦煌遺書斯坦因0610卷為《啟顏錄》抄本,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這也證明了:最遲到唐代時已開始在桃板上書寫春聯了。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打破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的世界紀錄,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春聯。

春聯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它的光芒隨著時代的發展永不褪色,並把無盡的慰藉悄然無聲的安放在人們的內心,祈福納祥,萬世太平。

新年將近,朱才怪祝大家前途一路錦繡,結果花好月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做一名新時代的合格網民,最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