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鄉村筆記 古井傳奇

鄉村筆記 古井傳奇

在林州市五龍鎮的桑峪村,有一口古井,這口古井從發現、開鑿到引水出井都充滿了傳奇色彩。「夏吃雨水冬吃雪,依靠老天種莊稼。遇上旱年遠取水,往返就有十多里。」這首歌謠是當時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尋找水源一直是這裡人的夢想。

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7年)時逢大旱,莊稼顆粒無收,草木枯萎,一片凄涼景象。可是在村東的山坡有一片地方,草木青青與眾不同。村民勞作之餘常在此休息。有一天,突然發現一隻松鼠從石縫中鑽出,渾身濕漉漉的。爬在石縫處貼耳細聽,有水響之聲。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全村人的重視,大家一致認為:此處地下肯定有水。於是本村趙維周、趙澗、於增得三人同心協力,籌集資金,從外地請來石匠,開始動工。在當時情況下,沒有任何先進工具,只能靠石匠順著石縫往下開鑿。開始時,石匠的工資按日工計算,工程進展較慢。為了提高工程進度,改為包工:以一斗石碴換一斗米的價格計算。石匠們為多取石碴就把井筒鑿粗了,而且哪邊岩石較軟就往哪邊多鑿一些。這樣進行一段時間後發現,這個辦法代價太大,鑿井的進度沒快多少。於是又改變了計酬方式:按鑿的深度計工資,石匠們為趕進度就把井筒鑿細了。整個開鑿過程,井筒就形成了一截粗一截細,且不夠垂直,造成後來用桶提水,經過井壁磕碰,到井口就只剩多半桶了。到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又逢災荒之年,百姓生活難熬且資金匱乏,鑿井就被迫中斷了。

一直到乾隆五年(公元1741年),年景好轉,村民再次議論鑿井之事。由趙伏興牽頭,重新籌糧籌款,找石匠。停了18年的鑿井工程於當年9月28日又啟動了。到乾隆六年12月,當鑿到30餘米深時,終於見到泉水。隨後蓋起了井房,配製了轆轤,並立起「千古」石碑以傳後世。現在井房坍塌,井口封閉,只有「千古」石碑還屹立在那裡。

這口古井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耗時25年,不知錢財花了多少,全靠一錘一鑽鑿進三十餘米,其難度可想而知,其決心可想之大。結束了桑峪村無泉水的歷史。每天擔水之人絡繹不絕,井水像甜美的乳汁哺育了當地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日月更替,歲月滄桑,桑峪人為改變生存條件為水而戰,體現了他們勤勞勇敢和智慧。

文本來源:安陽晚報

本期監製:賈軍禮 責編:簡 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麗鄉村360 的精彩文章:

TAG:美麗鄉村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