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徽因:無論愛情還是事業,我都清楚自己該要什麼

林徽因:無論愛情還是事業,我都清楚自己該要什麼

免費獲取100G資源大禮包

《林徽因傳》是對於詩人、建築學家、一代才女林徽因一生的記錄,更是解開了她與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間不得不說的關係。這是一部充滿文藝氣息的文學傳記,以細膩的筆觸揭開了林徽因女士為人稱道的一生。

來源丨十點讀書會

ID | sdclass

自我的她

林徽因是「五·四」後生長起來的自由主義的一代,在她身上體現出來的這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文化素養與寬容襟懷往往令人駐足。

建國後,中國的知識分子經歷了一場又一場蕩滌魂靈的風雨,但她是幸運的。林徽因於1955年春天辭世,以她高傲純正的天性,如何面對1957年的狂風暴雨呢?

令人唏噓的是,在商品經濟的環境下,林徽因每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下,總是與別人捆綁在一起,人們不再關注單純的她,轉而去關注她與徐、梁、林的關係。

但林徽因之所以成為林徽因,離不開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得徐志摩。

於是,她就於這當中和著一群人的步履以獨特的自我向著我們走來。

林家有女初長成

杭州蔡官巷林家宅園的最後一間院子的後院里,6歲的徽因出水痘,按徽因老家福建的說法,叫做出「水珠」了。所以,這時候的徽因,不能像平日里跟表姐們一起在前廳的花園裡跟著大姑母讀書了,因為生水痘會傳染,姑母也禁止表姐們來後院看望徽因。

落寞的徽因卻因為無人陪伴發現了生活靈動的美。廳堂中一張八仙桌異常寂寞地立在那裡,陽光灑進來,她看得出了神,詩意的情緒由此在孩童的徽因心中萌生。

林徽因是父親林長民與母親何雪媛結婚8年後的第一個孩子。

1904年6月10日,徽因於杭州出生,祖父由《詩經·大雅》中「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而為孫女起名徽音。

那麼「徽因」又是由何而來呢?

30年代,她的作品時常見報,而當時有位男作者名叫林微音,報社常搞錯兩人名字,《詩刊》甚至還為此特意更正聲明。她說「我倒不怕別人把我的作品當成了他的作品,我只怕別人把他的作品當成了我的。」從那時起,她便改名林徽因。

幼時的徽因喜歡和表姐們一同讀書玩耍,姐妹中徽因是最小,卻是最為貪玩,又是最為聰穎的一個,看似漫不經心,可背起書來卻是滔滔成頌。

隨著林長民的升遷,一家人最後遷居北京。

12歲的徽因與表姐們一起被家人送進英國教會辦的培華女子中學讀書。 幾個女孩平時在校讀書,星期天湊在一起又總有說不完的話,可徽因的內心卻並不快樂。徽因的母親是林長民的二夫人,她既不懂琴棋書畫,也不懂操持家務,所以林長民雖然對林徽因的妹妹麟趾愛護有加,卻對她十分冷淡。

小女兒麟趾夭折後,林長民又娶了三夫人程桂林,她和徽因的弟妹們住在前面的大院。徽因在母親、父親、前院、後院的愛恨糾葛中長大,她對父親母親和弟妹們的愛卻深深地傷害了她的心。這也在她的性格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20年,徽因16歲,父親林長民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身份被派往歐洲訪問考察,為期一年半。早春,林長民便帶著徽因踏上了歐洲的旅途。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初夏,林徽因伴隨父親抵達歐洲。

按照出訪計劃,父親帶著林徽因遊歷了法國、義大利、瑞士、德國、比利時的一些城市,參觀的對象主要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徽因並不喜歡這些,而父親又忙於應酬。有很多時間,她只能待在倫敦的寓所里閱讀英文書刊,不知不覺中,這些書帶她走進了另外一個世界,令她著迷。

徽因也愛和女房東一起外出,她們最愛去的地方便是劍橋。她讀書,房東寫生、作畫。在這些日子裡,徽因從女房東那裡學到了很多關於建築的知識。

9月,林徽因以優異成績考入倫敦聖瑪麗學院。

父親事務繁忙,徽因只能一復一日地呆在書房裡,忍受著落寞。直到11月的一天,一個叫徐志摩的年輕人來拜訪林長民。

徐志摩見到林長民,兩人相見恨晚,他們談社會、談政治、談文藝、談人生。兩人互視知己,甚至後來互通「情書」,徐志摩扮演有夫之婦,而林長民扮演有婦之夫,互訴衷腸。

隨後,徐志摩也與林徽因熟了起來。慢慢地,他被林徽因不同常人的思維與表達能力所折服。後來,他發現自己來林寓更多的是為了林徽因。

兩個人從倫敦的天氣聊到英國詩歌,徐志摩深深地為林徽因所吸引。最讓他心旌搖曳的,是暮春時節與徽因在劍橋漫步。

他對徽因的感情一發不可收拾,甚至提出與妻子張幼儀離婚,他最敬重的老師梁啟超寫信勸他放棄這一念頭都不能使他回頭。

而林徽因呢?她並不清楚地知道自己內心深處對於徐志摩是如何的感情,但是童年的經歷使得她不能忽視徐志摩已是有家室的人這一事實。她不願意破壞別人的家庭,她選擇了聽從自己內心理性的聲音。1921年秋,林徽因隨父親回國,這段感情便也告一段落。

而徐志摩堅持「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在1922年次子誕生後與張幼儀離婚。

對於林徽因的感情使得徐志摩陷入了思念、愛戀、失望和希望中。他開始作詩,但是這並沒能使林徽因改變心意。

真正的愛,可以讓心變得像白雲一樣輕柔。

1922年,梁思成21歲,林徽因18歲,在父輩的安排之下,他們相愛了。

兩個人的父親都是聲名顯赫的政界名流,又是摯友,這門兒女親事看起來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思成常常到徽因與母親同住的小院看望徽因,徽因也喜歡和思成在一起,因為他們身上有太相似的地方了,不管是出身教養,還是文化水平,又或是志趣上,他們都是一拍即合。

思成不僅學業優異,還會小提琴等樂器,又擅長美術和足球、體操。他隨父親在清華學堂8年的學習使他具有了遠見卓識。

兩人深深被對方吸引,墜入愛河。當兩個人談起將來時,梁思成因為徽因想要學習建築的想法,在並不知道建築學為何物的情況下,毅然下了學習建築學的決心。

兩個人在父輩的安排下,準備訂婚、結婚。

然而,災禍卻突然降臨了。

1923年5月7日,梁思成發生了車禍,又因誤診耽誤了治療。從那以後,他的左腿就比右腿短了一厘米,跛足和由於脊椎病而裝設背部支架的痛苦從此伴隨了他一生。

病房裡的思成腿上打著石膏,腰上背上纏著繃帶,躺在床上不能翻身,徽因一有時間就來陪伴思成。

病房裡,他們一起討論著徽因正在翻譯的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夜鶯與玫瑰》,夜鶯為了幫求愛的年輕人拿到紅玫瑰,不惜「整夜為枯萎的玫瑰枝歌唱,將刺刺入心頭,將生命的血液流盡到玫瑰的心房裡。」,這部作品的譯文也是19歲的林徽因發表的第一篇作品。

林徽因絲毫沒有因為思成可能終身殘疾而猶豫,而是暗自慶幸兩個人能夠劫後仍然朝夕相伴,使人動容。

車禍耽誤了梁思成出國留學的計劃,而這一年,林徽因也畢業獲得了赴美半官費留學的資格。

1923年新月社成立,徐志摩回到北京。

1924年4月23日,印度詩哲泰戈爾來到北京,徐志摩與林徽因等人陪伴其演講,但因為當時泰戈爾主張國人不應捨棄優秀的傳統文化一味地接受西方文化,而不被一部分國人歡迎。

5月20日,泰戈爾離開北京,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徐志摩有了與林徽因朝夕相處的機會。可他知道了林徽因與梁思成的愛情,心痛不已卻又無可奈何。

分離在即,徐志摩心中的愛不再受到控制,在離開的火車上,他淚如泉湧卻不自知,直到同行的胡適問他:「志摩,你怎麼哭了?」他才意識到自己已無法自拔。可是他沒有辦法,唯有拿出信紙,寫下一封永遠無法寄出的信。

6月初,林徽因與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國。這一年,徽因20歲,思成23歲。

編輯:國學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起朗讀國學 的精彩文章:

女教師摔狗:父母的三觀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TAG:一起朗讀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