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康熙朝的豇豆紅瓷器

康熙朝的豇豆紅瓷器

玩兒古瓷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種叫做「豇豆紅」的瓷器,是康熙朝非常特殊的品類。

康熙在位61年,在這61年之中,瓷器的新品種不斷湧現,表現不俗,豇豆紅就是其中的一類。

豇豆紅屬於高溫銅紅釉,紅釉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以鐵為著色劑,低溫燒造,比如礬紅。另一種是以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高溫燒成,豇豆紅就屬於後一種。

豇豆紅器的上釉方法也是特殊的,不是浸釉、澆釉,而是「吹釉」。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的一部陶瓷著作《南窯筆記》中,記載一種叫做「吹紅」的瓷器,根據陶瓷專家的考證,這種「吹紅」指的就是肛豆紅。在同一本書中,還提到「吹青」的品種,這指的是一種藍釉的瓷器,叫做「灑藍」。灑藍是以鈷為著色劑的高溫釉,康熙的灑藍是仿明宜德灑藍的品種,但比宜德灑藍的製作更趨完美,由於採用吹釉法施釉,在通體的淺藍色地上,呈現水跡般的深色點子,猶如灑落的水點,因此稱為「灑藍」,又稱魚子藍。更因其水點成雪花片狀,又有「雪花藍」之稱。

清康熙 豇豆紅釉萊菔瓶

豇豆紅的釉和灑藍一樣,大都有深淺不一的斑點,只是一個藍一個紅,帶粉質感,猶如北方紅豇豆之呈色。其淺紅嬌艷之色,多得美名,或如孩兒粉頰,或如桃花初綻,或如美人微醉,所謂「娃娃臉」、「桃花片」、「美人醉」。

豇豆紅的釉色有高低之分:上乘者名為「大紅袍」,釉色鮮明,通體一色,潔凈無暇;略次者,釉色深淺不一有的器物在燒造過程中,由於氧化氣氛的作用,在器身或口沿部位露出綠色的苔點,被認為是缺陷美的體現,也成了鑒定豇豆紅的標尺。其實,這種綠苔點並非是豇豆紅必不可少的標記,而是豇豆紅中的次品,而正品應該就是「大紅袍」,只是因為豇豆紅的燒造難度太高,「大紅袍」極為難得,而大且的成品都是有綠苔點的。在後世的光緒、民國仿品中,所見基本都是帶有綠色苔點的,幾乎見不到大紅袍了。

清康熙 豇豆紅釉菊瓣瓶

從器形上講,肛豆紅一般都是小件器,以文房用具為主,有太白尊、石榴尊、菊瓣瓶、蘋果尊、柳葉瓶、洗、印盒等等,盤、碗之類非常少見,大件器絕無。

太白尊的造型大致象一個倒扣的碗,小口、豐肩、極矮的圈足、平底,形制大小相當統一,一般高9厘米左右、口徑3.4厘米左右、足徑12.3厘米左右,這當然是個大致的範圍,並非一絲不差,但也不會相差太遠。

清康熙 豇豆紅釉蘋果尊

太白尊內里一定是白釉,沒見過裡頭是紅釉的,外底也是白釉,而且微微地泛出青色,底釉上常見細小的疵點,這是鑒定康熙瓷器的一個標尺——康熙瓷的外底常可見到這樣的疵點,搞古玩的稱它作「蒼蠅屎」,可謂描寫得非常貼切。這種細小的疵點實際上是燒造過程中釉飽破裂後所遺留的痕迹,真正的康熙瓷器底上,常可見到這樣的疵點,並且透過疵點可見到胎骨,而清末、民國的仿品雖有疵點,但疵點凹陷不深,大多不見胎骨。

清康熙 豇豆紅釉團龍紋太白尊

太白尊的圈足非常的矮,只有2到3個毫米,但是底面很平,不塌。圈足的處理也具有鮮明的康熙特色,在外壁靠底近圈足的地方,被旋削過一刀,這一刀使得紅釉在接近圈足的地方嘎然而止,乾淨利落,這是康熙特有的圈足處理方式,在雍正早期尚可見到,以後則不見了。圈足的足脊有比較尖的,也有呈渾圓的「泥鰍背」的,一般認為「泥鰍背」是雍正器物的特色,其實在康熙晚期已大量可以見到。

太白尊的外壁一定有三個線刻的團螭紋,圖案規整,刻畫精緻。

水孟也是最常見的豇豆紅器,斂口,扁鼓腹,矮圈足,底面平整。外壁紅釉,裡面是白釉,外底也是白釉,底面的白釉比內里的白釉顯得要青,且大多有細小的疵點。圈足有比較尖的,也有泥鰍背。

康熙豇豆紅的器形雖有數種,但圈足的處理大同小異,時代風格鮮明。

還有種常見的豇豆紅是印盒,小巧玲瓏,非常可愛,蓋頂平中帶一點圓,底是卧足,整體看來就象個漢堡包,雖然是卧足,但在外壁靠近足部的地方仍有摳驍的一刀,刀痕挺拔,令紅釉到此整齊地停住,體現了康熙瓷做工的精細。

菊瓣瓶和柳葉瓶與前面所說的幾種器形稍有不同,這兩種瓶內外都是豇豆紅釉,而不似太白尊、水孟和印盒是外紅釉、內白釉,而且瓶的口沿上都可見到一圈整齊的白釉,口沿內部的紅釉則大多有綠色的苔點。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豇豆紅器的款識——三行六字款。

三行六字款始見於明代,在明代有兩個帝王的年號中出現過這樣的款識,一個是宣德,一個是萬曆。至i清代康熙則大量湧現,豇豆紅的太白尊、水盂、蘋果尊、印盒等等,落的都是三行六字款,這種款識基本上都沒有雙圈,但是就像明代的成化官窯款樣,康熙豉豆紅的三行六字款也只有幾種寫法,有明顯的特徵,下面逐字分析,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大字大致有兩種寫法,一種橫筆短,撇筆出頭不長,撇至三分之二處有一個轉折,向左下方橫處,捺筆的捺腳明撇,有一個三角形的頓筆轉折;另一種大字橫筆長,撇筆出頭也較長,整個撇筆不見轉折,捺腳則轉折明顯。

清清字的寫法沒有太多的奧妙,形制基本相同。關鍵是青字的第三橫頓筆較重,康熙款識中的長橫般都有明顯的頓筆,下面所要談到的「年」字也是這種情況。

康字的寫法比較多,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的情況。「康」字的一點有的是單獨寫的,有的和其下的豎鉤連成筆,在大多數情況下,中間一橫不出其右,但有第三橫超出豎的情況。

熙字在康熙六字三行款中,一般把上半部分拆成左中右三個部分,左面是一撇,有時這一撇也寫成一豎;中間是一個「目」字,但這個「目」有時寫成「三折目」;右面的「已」有時也寫成「巳」;下半部分的四點,基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四點方向相同,都是從左上方向右下方點出;另一種寫法是點子很小,一觸即收,看不出點筆的方向。

年字可以說是鑒定康熙款識的一個標誌、特徵十分明顯。康熙款中的「年」字,在大多數情況下二橫筆擠得比較緊,尤其是第三筆和第二筆之間,且第三筆的頓筆非常的「沉重」;豎筆較長,下半部的長度往往超過上半部分。

康熙「制」字,特徵明顯,上半部左則不帶鉤,立刀亦不帶鉤;「衣」字不帶點,這是康熙款所普遍見到的特色,「衣」字的橫整齊地承接「制」字的五豎,「衣」字的撇、捺、豎鉤三筆從同一點出發,豎鉤與短撇連成一線,有的甚至是一筆寫成,捺腳轉折明顯。

這種三行六字款還出現於康熙朝的其它許多器物上,如白釉、藍釉、天藍釉、冬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紅等等,其中有些白釉、天藍釉器上的三行六字款,與豇豆紅上的款識非常相似,經過仔細對比,有部分款識甚至可以確定是出自同一人的手筆,這種情況類似明代成化的官窯款,這對研究清代康熙年間的瓷器製造工藝以及某些器物的年代劃分是很重要的線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典藏拍訊 的精彩文章:

TAG:典藏拍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