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故事——伯夷與叔齊

歷史故事——伯夷與叔齊

原標題:歷史故事——伯夷與叔齊


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一名,亦作「觚竹」,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和商代金文。孤竹國誕生於夏,是冀東地區出現最早的國家,三千年前商代的北方大國--孤竹國。商朝初年(約公元前1600年),商封墨氏為孤竹君。孤竹國從立國到滅亡存在940多年(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660年)。孤竹國的建立,標誌著冀東文化已高度發達。孤竹先民是禮儀、文明之邦,距今約3600餘年。


三千年前,唐山地區正是孤竹國管轄的區域。這個古代方國建國很早,歷經了夏商和周三個朝代。當時它的管轄區域,據考古資料表明,大體包括現在秦皇島市的全部,唐山市的東部和遼寧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現在的盧龍縣城附近。這個古老的方國當時的經濟,文化都比較發達,有大量飼養牲畜的畜牧業和可以用剩餘糧食釀酒的農產品。從這個國家取名觚竹來看,它是以兩種用以書寫的文具,借代作國名,這就反映了這個國家已經有比較高的文化。



到了商朝後期,在這個國家出現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原來那時的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孤竹國君姓墨胎氏,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後來謚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後來謚號為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他的事業。後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願,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作。」於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於兄弟不義,於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他的長兄一起過流亡生活。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人們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他們的這種行為非常讚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


伯夷和叔齊「叩馬而諫」


為了躲避殘暴的商紂王、伯夷叔齊居住在北海之濱和東夷人一起生活。先秦的東夷,即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以南的各民族與方國。他們聽到西方伯主周文王興起,國內穩定,生產發展很快。他們高興地說:「應該從東夷回去了,我們聽說西伯的國內很安定,很適合老年人居住。」於是他們相約到周國去。但是走在中途,就遇見了周武王伐紂的大軍,原來這時周文王已經死去,周武王用車拉著周文王的木主奔襲商紂。他們二人大失所望就叩馬而諫說:「父死不埋葬,就動起武來,這能算作孝嗎?以臣子身份來討伐君主這能算作仁嗎?」武王的衛兵要殺害他倆,軍師姜尚勸解說:「這是講義氣的人呀,不要殺害他們。」就把他倆扶走了。後來周武王與商紂王大戰於牧野,血流飄杵,由於商紂王陣前的奴隸兵倒戈,周武王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滅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這正是公元前1046年。




伯夷叔齊認為這種做法太可恥了,發誓再不吃周朝的糧食。但是當時各地都屬於周朝了。他們就相攜著到首陽山上採薇菜吃。在採薇菜時,他們還唱著歌說:「上那個西山哪,采這裡的薇菜。周用那強暴的手段來改變強暴的局面,我真不理解這樣作算是對呀?先帝神農啊,虞夏啊!這樣的盛世,恐怕不會有了。我們上那裡去呢,真可嘆啊!我的生命就要結束了。」於是就餓死在首陽山之上。


他們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他們對所作的事不覺得後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麼後悔的。」原來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於你能獲得什麼功名利祿,而在於你對社會作出了什麼貢獻,在後世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伯夷、叔齊獨行其志,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山以後,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名人,包括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學家、藝術家、文人學者、帝王將相紛紛以各種形式歌頌、褒揚伯夷、叔齊。



南宋著名畫家李唐以伯夷、叔齊恥食周粟,採薇而食,最後餓死首陽山為題材,畫了一幅《採薇圖》。此畫系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於故宮博物院。圖中描繪伯夷、叔齊對坐在懸崖峭壁間的一塊坡地上。伯夷雙手抱膝,目光炯然,堅定沉著;叔齊上身前傾,表示願意相隨。伯夷、叔齊均面容憔悴,身體清瘦。肉體上由於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饑而受到極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卻絲毫沒有被困苦壓倒。圖中人物刻畫生動傳神,森森然正氣溢於毫端。這幅畫的創作年代,正是南宋與金國對峙的時候。一些朝廷官員喪失民族氣節,主張投降。李唐則以這幅畫的形式弘揚高尚氣節,譴責投降變節的行為。《採薇圖》傳世於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晚清入宮,至今已近千年。繪畫大師徐悲鴻稱讚《採薇圖》「為繪畫史上的極峰。」《採薇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華夏文明的驕傲,同時又是炎黃子孫高尚氣節的展現,同時也可以說是孤竹文化的延續。


在上海博物館,保存著一件明代崇禎年間景德鎮燒制的《青花瓷伯夷、叔齊人物故事筆筒》,是我國珍貴文物之一。此件高21.9厘米,口徑18.4厘米,底徑為16.8厘米。整體直身,內外均施白釉。筒身四周以青花繪製,是一件典型的十七世紀明晚期景德鎮精美青花瓷製品,彌足珍貴,堪稱國寶。以伯夷、叔齊人物故事為題材的瓷器、銅器、雕刻,明清時期還有很多。



血流漂杵 :血流成河,長桿兵器都漂了起來。出處《尚書·武成》:「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叩馬而諫 :勒住馬頭進行規勸。形容竭力進行勸諫。

不食周粟:形容氣節高尚,誓死也不願與非正義或非仁德的人有瓜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埃及法老墓中的「沙伯提」雕像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