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教兒子說文解字
我是個非常懶散的人,隨性而為,率性而停,就沒有一件事情能堅持到底的!一旦過了那個興奮勁就沒動力了。
有時因為突然對某方面感興趣了,就會一時衝動想到去做什麼,於是就幹勁十足的做了一段時間,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去年暑假,又是一時衝動,決定重新給兒子和他的幾個小夥伴上現在所謂的「國學」課。(其實,我是很反感這個詞語的。)但是這次,不讀《論語》了,不讀《易經》了,改讀《三字經》了。當然,也不是真的讀《三字經》這本書,而是按《三字經》里字出現的順序,把每個字拿出來按《說文解字》里的說法講給小朋友聽。
緣起是看到了徐健順的一篇文章----《我所理解的中國古代教育》里說每個漢字都有音形義,漢字偉大的地方正在於此,而古代學習這部分知識稱為「小學」。當然這篇文章講的內容多方面,但我是真正被震撼到了,於是《說文解字》這部以前讀書時曾經知道名字的字典重新回到了我的記憶中,並進一步進入到了我的視野中。
儘管我知道,這可能又是我一時的熱情,很快就會熄滅,但那又如何呢?
上網買書,準備資料,利用課餘時間邊學邊教,邊教邊學。
就這樣,在每個字都要翻查一下這兩部各自十幾斤重大部頭的過程中,一個學期也快結束了。今天送兒子上學回來路上,腦袋中就莫名的閃現出「知」這個字來。
篆楷
(義)詞也。(曉也。)
(形)從口從矢。
(音)陟離切(上平聲四支韻)。
上文是《說文解字》里的原文。
矢是箭的意思。「知」的意思,從圖片就能看出來。因為對事物的熟識,所以能做到像箭似的脫口而出,所以「知」表示懂得、知道、知識。「知」通「智」,而智慧的「智」再加了個「日」,是不是說,因為知識的日日不斷累積才成就了智慧?由此,我想到了《大學》里的一段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做新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意思給小朋友們解釋完了之後,然後配上一首同韻詩。「知」字是「四支韻」,我挑了杜牧的《題烏江亭》,跟小朋友說帶方框的字都是韻字,屬於四支韻,「兒」字不讀er,讀ni……等等等等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當然,我的水平相當有限,一個以教數學為業的人卻來糊弄小孩子,還教小孩子連我自己都不會或者一知半解的「小學」。兒子天天受我毒害,還連累他的小夥伴,小夥伴的家長們心也夠寬的。哈哈……
以《禮記·學記》里的一段話來做結語吧:「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希望,這次我能堅持再久一點。
TAG:四瘋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