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王村:一個鮮為人知的南宋丞相王淮後人聚居古村

後王村:一個鮮為人知的南宋丞相王淮後人聚居古村

在金華市區的西北方向距離60里的金華開發區羅埠鎮,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古老村莊--後王村。這個有著500餘人的村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都姓王。據村中的黃路派王氏宗譜記載,居住在此村的王氏為黃路派後人,乃南宋丞相王淮之後。後王村王姓始祖為貞二七公,字汝楫,諱高孫,於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定居後王村,如此算來,後王村距今已有635年的歷史了。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王氏先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生活於斯,並為後人留下許多寶貴的歷史遺存。

已逾百年的後王村古宗祠

一棵古樟樹默默地佇立在村口,河水環繞,稻花飄香,在村的南邊,有一座大房子顯的古樸而又莊嚴,寧靜而又肅穆。這座大房子就是後王村人的祠堂---王氏宗祠,每個後王村人自小就和小夥伴們在裡面追逐打鬧,捉迷藏或者玩兵匪遊戲,打彈珠,玩彈弓,是兒時玩耍的最主要場所。裡面還有一座古戲台,小孩們時常偷偷地想方設法爬上戲台,站在台上咿咿呀呀嘰嘰喳喳比劃著,演繹著各種故事。至今在戲台後面牆壁上,還留有當年演戲演員的名字,黑白相間依稀可見。

據宗譜記載,後王村先人之前都是前往金華府城王氏金華宗祠一原堂祭拜先祖尊祖敬宗,由於金華湯溪兩地相隔六十里,每次祭拜均需徒步前往,來回多有不便。黃路派後人於是商定在村裡建造宗祠,以方便祭拜。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村民們商議後,或出錢或捐地或出力,在村南造一座三層兩天井,外觀頗為壯觀的小宗祠,以後的一兩百年間時有修繕。至咸豐辛酉年(公元1861年),長毛之亂波及湯溪縣,百姓民不聊生,位處當時蘭溪至湯溪縣城官道邊的後王村也不能倖免,村中的宗祠修繕不能繼續。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黃路王氏賢人輩出看到宗祠已經破敗不堪,於是合力倡議修復,並改曲為直,增修東西兩廊,即現在人們看到的結構。宗祠內部木雕精美,圖案活靈活現。柱子下的木刻文字:忠、信、孝、義(義)等,都體現出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的傳統文化精髓,這些也都是金華王氏家乘家訓的體現。中堂上那塊匾額上題寫的「三槐挺秀」四個大字,三四十年前還是金漆發亮,而今經風雨侵蝕,已變得模糊難辨。

最令人令人矚目的,當是宗祠屋頂上的建築勾踐。王氏先人在屋脊上從下到上,疊放了2隻直徑縮小的大水缸,在上面那水缸上又疊放一個葫蘆。這種造型在整個金華地區也屬罕見,其中到底有何含義?有村民說,在湯溪民間,葫蘆諧音福祿意寓美好,體現王氏先人對未來美好的期望,不過這也許是後王村先人尊祖敬宗傳統的一種體現,因為後王村始祖就是從蘭溪葫蘆塘遷居到此的。而在祠堂大門口台階上陰刻有「大清乙亥年黃鍾月吉旦」字樣,斑駁不清的文字,訴說著後王村歷史的滄桑與文化的傳承。

而今的祠堂雖然歷經百年風雨,卻依舊承載著村上的婚喪嫁娶各種大事,真不知它那孱弱的「身軀」還能堅持多久,若得不到好好的珍惜呵護,也許哪一天就會倒在歲月的墳堆里。

興建於明代嘉靖元年的括塘堰

關於堰之說最為人們熟悉的莫過於都江堰了,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率眾所修。堰,潛築土以壅水也,其實就是攔河蓄水以利於農田莊稼的灌溉的設施。然而華夏文明5000年,一代又一代的勞動人民創造了多少的奇蹟,修建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堰來確保當地莊稼豐收,金華地區最為出名的要算白沙堰了,東漢大將盧文台退隱所修,有南宋丞相王淮題詩:「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長流。毎歲田禾無旱日,此鄉農事有餘秋。功馳漢室為名將,澤被吳邦賜列侯。千古威靈遺廟在,至今血食遍遐陬。」

在後王村也有這麼一處不起眼的古堰,村民俗稱「大堰」,因為在村口附近農田邊還有一口「小堰」與之相連。那裡承載著村民們太多的童年歡樂,小時候每到暑假,天色還沒有暗下來,小孩們就撒開腿歡快地跑到這裡來戲水游泳,膽大的還站在高高的石條上縱身一躍跳下水去,就這樣上上下下,跳躍歡呼,空氣中瀰漫著喜悅的氣味。漸漸地長大了,才發現原來這口水塘石條上還有文字:左邊是:括塘堰王增鍾建造 右邊是:道光十年冬月重修,也就是1830年重修過距今也有188年歷史,在歲月與風雨的洗禮下有些字跡已經風蝕剝落。當初清澈的溪水已經被成片的水葫蘆佔據,古堰沒有了昔日的歡聲笑語與繁華,靜靜地靜靜地老去,直到生命的盡頭,直到無人知道他的存在。據民國20年版的《湯溪縣誌》記載:「(前志)括塘堰縣北十里四都原名沈溪堰萬曆間邑令文龍因水注維艱改遷今所鄉民賴焉」。括塘堰當地人俗稱「後王壩」,另據黃路派王氏宗譜記載:「括塘堰 按本堰四都一鄙坐落竹溪後王上接派塘堰之水下通竹溪埠之源堰口闊計二丈堰流一十餘里注田三千餘石東至馬村橋南至陳家橋橋邊又有清泉一口獨救王姓之田西承大湖邊北流澤口塘自洪武初年土堰沒而無人遠之固洪水壞有沖壞之虞至嘉靖元年堰長王童關督率堰夫等纍石修築堆砌浚流由是田禾賴以灌濟民人藉以阜安如斯之利何其薄或」。由此可見,石堰最初是由黃路派王氏堰長王童關率眾在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所修建,距今已有496年歷史了。

經歷了近500年的歲月變遷和風催雨淋,如今的石堰已如耄耋老者般脆落,不堪一擊,他還能經受得住多少時光的衝擊,還能屹立多久我們不得而知。

有著199年歷史的聽月橋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後王村的王姓先人給後人留下了無數的寶貴遺產,古人講究功德功名,造橋修路,造福後人從而福蔭子孫。據王氏宗譜記載,元末明初,三府君槐由義烏鳳林遷居金華,其後人又由金華遷居蘭溪葫蘆塘。後來後王村的始祖貞二七公(汝楫公),諱高孫,因為做生意,經常往來蘭溪葫蘆塘與黃路間,見這裡風俗淳厚水美田肥,又居蘭溪縣城和湯溪縣城的交通主道邊,於是在此購買了土地並蓋起房子開了雜貨鋪,以方便路人。到了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蘭溪祖宅遭兵變,遂舉家逃離至黃路。兵災過後,發現蘭溪葫蘆塘祖宅已毀,於是就遷居至黃路後王村。

在後王村還有一座黃路派王氏先祖所修造的古聼月橋,至今橫跨黃路溪上。許多村民並不知道這橋的確切名字以及來歷。其實在橋上是有文字記載的,古橋側面石板陰刻有「聼月橋嘉慶廿四年冬月王氏福六公派下合族子孫煒增忠宮四代造謹立」的文字。嘉慶24年,也就是1819年,距今已有199年歷史,可以算的上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置身其間匆匆而行亦或緩步徘徊彷彿有種穿越時空的感覺。黃路派王氏宗譜上也有關於聽月橋的記載:「聽月一橋所上通湯邑下接蘭江固屬往來行人之要道也,嘉慶廿四年間橋石將崩因是通族酌議將每分田全掛六載積本算利兩百有餘貫其錢尚少故會祠通議再於本族捐助錢百有餘千始得改舊換新徹底修砌……嘉慶己卯年冬月立有石碑於聽月庵前董事名次列後。」

聼月橋上匆匆過,浩浩溪水百年淌,風風雨雨幾多秋,前人功德後人享。至今猶念三槐堂,黃路王氏一脈承。鄉間美酒蓼草生,杯杯落肚愁穿腸。莫問伊人何處去,十里長亭相思路,誰肯一葉輕舟赴,短棹願聞漁歌響。關關雎鳩,淑女何求?明月夜,清風起,丹心可表,誰人知,且行且珍惜。

金華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貢小兵 王少丹

溫馨提醒

請文明旅遊,隨手帶走垃圾。「微九峰」需要您我共同呵護!您的分享轉發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①微九峰歡迎您關注!

②每周速遞旅遊資訊、旅遊推薦、人文美食等,我們有部分信息來自網路,如有不妥之處,請把您的意見直接在微信里回復,我們會及時核實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九峰 的精彩文章:

TAG:微九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