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基因編輯進入新時代?掀起倫理爭議

基因編輯進入新時代?掀起倫理爭議

過去半年,科學界透過基因編輯技術,預防或治療遺傳疾病方面有可人成果,不但成功修正先天性心臟病和皮膚病的基因,更陸續推出適用於某些白血病、淋巴瘤、失明等基因治療產品。

前美國太空總署(NASA)生物化學研究員及生物黑客(biohacker)Josiah Zayner更因嘗試編輯自己左手肌肉的基因,宣稱不再是基因的奴隸,而受到傳媒熱烈追訪。

基因編輯技術發展迅速,長遠來說或令人類擺脫遺傳病的困擾,但以技術現時水平,人類選擇自己的基因是否言之過早?

去年10月三藩市一場生物科技會議演講上,Zayner在約二三十名觀眾面前網上直播,以針筒注射基因編輯工具至左前臂,意圖編輯一種肌肉生長抑素基因,聲言或會使其左手肌肉發大。

他使用的正是現時主流的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CRISPR這種遺傳序列結構早於1980年代末在大腸桿菌中發現,後來逐漸發現是是細菌的防禦機制。到大約2012年才研發出,可將嚮導RNA(guide RNA, gRNA)結合Cas9蛋白為CRISPR/Cas9,以用作切割和編輯DNA(下圖)。

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如何運作

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生物化學課程主任邵鵬柱教授指出,很多遺傳病是源於體內酵素不足或過量。常見的做法是從身體抽取細胞,例如白血細胞出問題,就可以抽取骨髓幹細胞,在實驗室中將基因由壞的改成好的,改到成功為止才重新注入體內以產生好的白血球,從而得到治療。

便宜精準CRISPR成大勢所趨

CRISPR/Cas9比過往基因編輯工具來得精準、方便,甫推出就震撼科學界。邵鵬柱指該技術的效率在老鼠胚胎、斑馬魚、植物等已達大約七成至八成,其他技術頂多只有五成。而且,ZFN和TALEN等其他基因編輯技術每次需要製造整個酵素,CRISPR/Cas9則只需要合成其RNA序列,使用上更靈活之餘,成本也大為降低。

「現時合成一條RNA好便宜,我想一、兩千港元都可以,而且製作只需大約一個星期。但其他方法要改造成個酵素,工程就好大,牽涉好多時間、改造技巧等等,而且改完或者會失去了活性,改造成功起碼都要兩、三個月,還要計人力物力。」邵鵬柱粗略估計。

專家提醒基因技術仍處初期

正當新的基因編輯技術為人類帶來無限想像之際,紐約社區生物實驗室Genspace創辦人Ellen Jorgensen在2016年的TED Talk,卻提醒大眾不要過分吹捧;而且現時科學界對基因技術仍有大量不解之謎:「魔鬼藏在細節里,我們其實不了解細胞,他們就像黑盒。此外,在培養皿里做(基因編輯)一點都不困難,但要放進一個有機體,想要直接進入人體,就可能要透過病毒把CRISPR放進去,讓病毒感染細胞。但病毒留在體內,說不定長期會有什麼影響。何況,CRISPR也未必百發百中,誤靶(off-target)機率雖然小但不是零。這些不是小問題。」

紐約社區生物實驗室Genspace創辦人Ellen Jorgensen提醒,基因編輯技術存在未知之數,科學界對基因所知仍甚為有限。(圖片來源:Ted Talk)

Zayner的試驗是噱頭居多,去年12月他接受英國《衛報》(Guardian)訪問時被問及打了針的手臂如何,他聲稱在動物做過相同實驗,要四至六個月才能看到成果,但僅預期有部分細胞的DNA會有改變,而對於手臂實際上會轉變多少,他也抱有懷疑。

不過,實驗後他於網誌強調,不論試驗成果如何,重點不在展示相關技術,而是象徵意義:

人類已經來到時代的轉捩點,不再是自己基因的奴隸。

前美國太空總署生物化學研究員及生物黑客Josiah Zayner

我們是否來到Zayner所講的時代?至少從現有技術水平而言,邵鵬柱不盡同意:「一些病,例如囊腫性纖維化、蠶豆症等,是單一基因病變,就比較容易改造,但如果是多基因影響的疾病,甚至成條染色體有損毀的,例如唐氏綜合症,則暫時似乎未到這個階段。技術未達到隨心所欲,尤其是改變一個人的特性並非只改變一個基因,人的特性是多基因組成。」

再者,雖說新技術降低了成本,但邵鵬柱補充,這類基因治療產品現時極為昂貴。例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去年8月批准的白血病基因療法就定價47.5萬美元。「若要好嚴謹去做測試、經過好多醫療臨床試驗也是要好高成本。一般藥廠做一隻葯都差不多100次失敗才有一、兩次成功,成本計算失敗例子在內的話自然好高。」

安全未明欠法例規管或引致亂局

到底基因編輯技術是否安全?中大生命倫理中心總監區結成指,素來科學及醫學研究都必須經過動物試驗、健康人體試驗等一個個階段推行:「但基因修改是沒有這種過程。想像你改動了基因,你要等20 、30、40年等下一代先見到個效果。可能一代看起來好健康,但原來可能誘發了下一代好多癌症或者其他問題。以現時的科學研究模式下,無辦法知道它是否安全。」

因此,他質疑醫生未必對消費者負上足夠責任:「一個消費者花錢買那支針打下去,不是說我自己打過就可以,自己打過就給別人打,是19世紀的概念。現時的成功應用例子好像都近乎絕症,好像無所謂,任他放手一博。但始終一項新科技要應用於治療、要普及應用至其他疾病,就要面對安全試驗,是新課題。」

CRISPR細菌基因編輯工具可在Zayner創立的網店The Odin買到。(圖片來源:The Odin)

基因編輯隨著新技術而降低成本,加上互聯網資訊和購物發達,為類似Zayner的人提供了小試牛刀的機會。去年11月中,FDA發表聲明,稱留意到市民可以買到意圖用作自行執行或DIY的基因治療工具,強調銷售這種產品是違法。可是,FDA所能做的也只有關注,因為FDA的規管對象只是售賣這些產品的公司,而非購買並自行執行療程或實驗的顧客,而很多時這些公司都聲明了產品並非作上述用途,辯稱無法控制顧客如何使用。如何判斷這些公司的意圖,目前尚存在灰色地帶。

區結成形容基因編輯技術近年的進展和普及化,就如以App取代了複雜的程式,如何在這種現象下平衡規管與創新值得關註:「情況是基因編輯會愈趨蓬勃,小規模、小資本的公司都可以投資做到。當人人都去搞就好難規管。亂本身不是問題,創意就是要亂,但當社會被資本主義扭曲得如此嚴重,你完全放任地亂的結果,就是會有類似DR美容事件,就會有受害者。」

若說基因編輯未來可以發展出更多治療應用造福人類,相信容易為大眾所接受。Josiah Zayner能成為一時紅人在於他實現了基因編輯可作非醫療目的。現時中外相關爭議主要在於作非治療之用的基因修飾(enhancement)方面。

而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辦法區分清楚,何謂治療?何謂修飾?區結成表示,一位在英國牛津大學受訓、現正在其中心從事研究的哲學家正正提出了類似的問題:「他會爭論,如果修飾到一個人將來對愛滋病有免疫能力,不是有病才治療或修改,那麼這種改法,與打預防免疫的分別又是不是那麼大?他覺得不應該完全禁止在這方面的探索。」

或改變社會階級和價值觀

人類駕馭新技術智慧成疑

如Zayner一樣,區結成也推斷,基因修飾好大機會最早應用在競技運動上,就如當年的鯊魚皮泳衣。但比起運動應用,他站在倫理角度,更關心基因編輯會否因而加劇社會分化和不公:「假設基因改造出所謂設計嬰兒,有人設計將來兒子IQ 180。當然要很有錢才做到,於是有些人可以將自己家族的人種一路修飾下去,而其他沒機會的人無法競爭。屆時社會不單止是一般貧富懸殊,而是逐漸會發展出兩種人種,有一種人是半超人,在將來的社會一直會成為精英階級,管治階層,上等人就永遠上等人。」

對於人類設計將來的能力,宗教和倫理界同樣有所保留:「當人類意圖改變自己的基因未來,扮演上帝不再是一個比喻,而是已經假設了你有足夠智慧用這個工具。從宗教角度的顧慮是,人是否應該所謂狂妄到這個地步。人的往績其實不是很好,像量子物理學,解決了理論問題後,原來人會用那種能量造核彈,以人的智慧駕馭如此巨大的力量,是一個問號。」區結成解釋。

他續指,上月初中大生命倫理中心舉辦基因編輯工作坊,其中一名來自澳洲的哲學家講者更想像,假設這個科技將來成熟,就會出現不同版本或世代的設計嬰兒,就如智能電話:「當出到iPhoneX,還拿著6或SE出去的不會尷尬?於是人看待其他人,就只看你是什麼版本。社會上對於什麼是有價值的、或人與人之間值得互相欣賞的會變得愈來愈窄,化約為某幾個特質,而非完整地看待人性。」

分享是積極的生活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西新報 的精彩文章:

英國脫歐後反可直接駕車到巴黎?外相約翰遜倡建英法大橋

TAG:東西新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