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陵詩人王安石

金陵詩人王安石

在梳理《蘇軾在江蘇的南來北往之三訪金陵》時候,發現王安石與南京的淵源很深,就動了整理此篇的想法。

原先是知道一點王安石與金陵有關係的,但是沒料到關係會密切到如此程度。在這幾天的梳理學習過程里深深為王安石對金陵的深情厚誼感動。出生在江西,死在南京葬在南京。66年的生命20多年在南京渡過。蘇軾的仕途生涯,就是穿行江蘇,南來北往不同地方的奔波,王安石不同,他的30年仕途,主要是在京城和金陵之間的替換。每一回回京他都是叱吒風雲的政治家,每一回回到金陵,他就是清麗脫俗的詩人

所以,梳理這篇王安石在南京,不注重關注他的政治生命仕途起落,就關注梳理他金陵詩人的一面。

讀他的這些金陵詩歌,欣喜不斷,一次又一次讓我感覺到眼前一亮,高端大氣,不落窠臼。有一種從容深邃,自然清新,蘊藉智慧的感覺。詩如其人,他身上的煙火味道是不如蘇軾多的,他的睿智高遠卻勝蘇軾一籌。與蘇軾相對,王安石是寬厚長者。

但同時,一次又一次遭遇的整理困境,告訴我,對江蘇的省會南京,我竟然陌生得一塌糊塗。感性很不足,理性更欠缺,梳理的很是機械。身邊有太多熟悉的陌生,這些古代詩人的名字是,我們生活的地方也是。謹以此篇整理,作為以後行走南京前的功課,希望不久的將來,深度走覽,感受蘇軾王安石曾經經過的古城。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謚文公,世稱王荊公、王文公。又江西臨川人,人稱臨川先生,王臨川。因性拗,世人又稱拗相公。

王安石和南京有著深厚的緣分,他先後在南京住了二十多個年頭

他對南京的喜歡,不僅表現在他生活在南京時間之久,還表現在他以南京地方風物為抒寫對象的大量詩歌作品上。所以,儘管王安石政治上宏圖偉岸,氣勢軒昂,但是在南京,他就是一個詩人。

下面幾首詩歌,不是他同時期作品,我只是從題目的內容里排列出一點邏輯,以此表明,王安石每一回靠近還是離開南京,每一回走在南京的土地上,都情深意重。

1初到金陵

江湖歸不及花時空繞扶疏綠玉枝

夜直去年看蓓蕾,晝眠今日對紛披。

2金陵

金陵陳跡老莓苔,南北遊人自往來。

最憶春風石城塢,家家桃杏過牆開

3題金陵驛

重岡古道春風裡,草色花光似故人

卻喜此身今漫浪,回家隨處得相親

4金陵即事

水際柴門一半開,小橋分路入青苔

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並是梅。

結綺臨春歌舞地,荒蹊狹巷兩三家

東風漫漫吹桃李,非復當時仗外花。

昏黑投林曉更驚,背人相喚百般鳴。

柴門長閉春風暖,事外還能見鳥情。

5金陵懷古四首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

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東府舊基留佛剎,後庭余唱落船窗。

黍離麥秀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

天兵南下此橋江,敵國當時指顧降。

山水雄豪空復在,君王神武自難雙。

留連落日頻回首,想像余墟獨倚窗。

卻怪夏陽才一葦,漢家何事費罌缸。

地勢東回萬里江,雲間天闕古來雙。

兵纏四海英雄得,聖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氣,風煙蕭颯滿僧窗

廢陵壞冢空冠劍,誰復沾纓酹一缸。

憶昨天兵下蜀江,將軍談笑士爭降。

黃旗已盡年三百,紫氣空收劍一雙。

破堞自生新草木,廢宮誰識舊軒窗。

不須搔首尋遺事,且倒花前白玉缸

6出金陵

白石岡頭草木深,春風相與散衣襟

浮雲映郭留佳氣,飛鳥隨人作好音

7憶金陵

覆舟山下龍光寺,玄武湖畔五龍堂

想見舊時遊歷處,煙雲渺渺水茫茫。

到金陵要寫詩,住下來要題金陵,走一走就懷古金陵,離開的時候要寫出金陵,離開了以後要寫回憶金陵。歷史上還有哪一位詩人像他這般痴迷南京的?

先來了解一點王安石與金陵的千絲萬縷的糾纏故事。

王安石十七歲那年,因父親王益任江寧通判,於是隨父親遷來南京居住。兩年後,他的父親因病逝世,葬於中華門外。於是,19歲的王安石就在南京鐘山守孝,銳志讀書。

慶曆二年(1042年),二十二歲的王安石一舉考中進士,進士第四名,從此踏上仕途。歷任各地官職,恃才傲物政績赫然多次辭官不就,後調回京師,43歲,丁母憂,回南京為母守孝。並藉此機由,辭官在金陵收學生教書為業。48歲,宋神宗登基,王安石出知江寧府。第二年就擔任副宰相職位開始執掌朝廷大政,施行變法。51歲,變法受阻,王安石多次請辭,後來因為兒子王藉借他的名氣為非,他堅決請辭。出知江寧府。55歲復任相職。56歲以子喪身衰為由再度請辭。同平章事,判江寧府58歲開始,隱居鐘山,直到66歲去世。

他在南京度過青春時代,又分別為父母兩度在金陵守孝三任江寧知府兩度辭相後回到金陵,在南京渡過十 年 退 休 生 涯,最後終老南京,葬在南京鐘山腳下。2009年在南京將軍山一帶還挖掘發現了王安石父親王益及其長子的墓。王家顯然已經視南京為歸宿。金陵多故人,而王安石已經不僅僅是故人了,他雖然生於江西臨川,但南京才是他成長生活的實際故鄉。看他對金陵的依戀,當他為金陵故鄉人,稱他金陵老鄉也不為過。

他對金陵很熟悉,他的詩歌深度描摹了金陵的山山水水,山山水水裡系著他的金陵情結。

一 鐘山情結

游鐘山

(一)

終日看不厭,買終待老間。

花落盡常在,水空流自閑。

(二)

兩山松櫟暗朱藤,一水中間勝武陵。

午梵隔雲知有寺,夕陽歸去不逢僧。

都說寫詩忌諱重字,這首《游鐘山》,卻不厭其煩一口氣用了八個「山」,可見王安石是個勇於創新的詩人。詩歌文字里就有游山,山連山山疊山的感覺。悠閑幽默有禪意。

《鐘山即事》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啼山更幽。

唐代詩人王籍有「蟬噪林逾靜, 鳥鳴山更幽。」的經典,王安石卻是一個不肯步人後塵的詩人,他的這句「一鳥不啼山更幽」,來表達他鐘山獨坐的感受,內心豐富。

《鐘山晚步》

小雨輕風落楝花,細紅如雪點平沙

槿籬竹屋江村路,時見宜城賣酒家。

細膩的描寫,溫柔多情,全然不是政治家的肅穆或者雄渾。

《懷鐘山》

投老歸來供奉班,塵埃無復見鐘山

何須更待黃粱熟,始覺人間是夢間。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獨歸》

鐘山獨歸雨微冥,稻畦夾岡半黃青。

陂農心知水未足,看雲倚木車不停。

悲哉作勞亦已久,暮歌如哭難為聽。

而我官閑幸無事,北窗枕簟風泠泠。

於是荷花擁翠蓋,細浪嬲雪千娉婷。

誰能欹眠共此樂,秋港雖淺可揚舲。

《寄沈道原》

城郭千家一彈丸,蜀岡擁腫作蛇蟠。

眼前不道無蒼翠,偷得鐘山隔水看

《人間》

人間投老事紛紛,才薄何能強致君。

一馬黃塵南陌路,眼中唯見北山雲

《題北山隱居王閑叟壁》

荒村日午未開門,雨後餘花滿地存。

舉世但能旌隱逸,誰人知道是王孫。

《同陳和叔游北山》

春風盪屋雨填溝,東合翛然擁罽裘。

鄰壁黃粱炊未熟,喚回殘夢有鳴騶。

《北 山》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灧灧時。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北山鐘山,就是今紫金山。 幾首詩歌,王安石的辭官歸隱心情迫切可見。

《憶蔣山》

蒼藤翠木江南山,激激流水兩山間。

山高水深魚鳥樂,車馬絕跡人長閑

雲埋樵聲隔蔥蓓,月弄釣影臨潺灄。

黃塵滿眼衣可濯,夢寐惆悵何時還

《和子瞻同王勝之游蔣山》

金陵限南北,形勢豈其然?

楚役六千里,陳亡三百年。

江山空幕府,風月自觥船。

主送悲涼岸,妃埋想故蓮。

台傾鳳久去,城踞虎爭偏。

司馬壖廟域,獨龍塔層巔。

森疏五願木,蹇淺一人泉。

梲杖窮諸嶺,籃輿罷半天。

朱門園綠水,碧瓦第青煙。

墨客真能賦,留詩野竹娟。

蔣山,也是鐘山的一部分。王安石這麼多詩篇,對準鐘山,描摹中山,記錄自己鐘山行跡和行走所思,教我深信王安石對這裡的熱愛。

鐘山,山頂常有紫雲縈繞,得名紫金山。鐘山與後湖相依相望,奠定南京先天形勝。其間龍蟠虎踞,山水城林渾然一體,可謂南京山水人文之鐘萃。故諸葛亮有「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也」的盛讚。自六朝第一位帝王東吳大帝孫權開始,鐘山即成為帝王陵寢及功臣勛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鐘山又是江東佛教勝地。王安石選擇這裡退隱,葬死,他的氣派,著實不得了。

夾口情結

夾口應在沿江口左右一帶。詩人南來北往,途經此處,在縱覽風光的同時,心頭不由泛起千絲愁緒,形於筆端。他多次寫詩表達自己經過夾口的所見所思。

江寧夾口二首

其一

鍾山咫尺被雲埋,何況南樓與北齋。

昨夜月明江上夢,逆隨潮水到秦淮。

其二

日西江口落征帆,卻望城樓淚滿衫。

從此夢歸無別路,破頭山北北山南。

上面這首詩的氣氛小氣了,平庸了,總感覺不像王安石,但在網上看見說是王安石的作品,且收藏。詩人的心境原本就不可能永遠一個樣子。

江寧夾口三首

其一

茅屋滄洲一酒旗,午煙孤起隔林炊。

江清日暖蘆花轉,只似春風柳絮時

其二

月墮浮雲水卷空,滄洲夜溯五更風。

北山草木何由見,夢盡青燈展轉中

其三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猶有去年痕。

這首就感覺合乎王安石的風格,就算心思傷悲,他也會寫成景象清雅,用語精妙,盡在不言的。

三半山情結

半山情結是王安石晚年的南京情結。王安石第二次拜相想繼續推行變法,不久,發現宋神宗對他的態度大大不同了,於是1076年10月他再次罷相。罷相後回到南京來居住,起初還有個「判江寧府」的官銜,但他一直沒有到知府衙門去視事,到第二年的六月,他連這個官銜也辭掉了。他在江寧府城東門到鐘山的半道上的白塘(今海軍指揮學院院內),為自己建造了住宅, 此地離城東七里,距紫金山亦七里,恰為半途,因以得名「半山」,他給自己的園子取名「半山園」。他晚年自號「半山」,也源於此

在歸隱南京「半山園」前,給其二弟王安禮(字和甫)寫了一封詩信《汜水寄和甫》,歸隱之心躍然:

虎牢關下水逶迤,想汝飄然過此時。

灑血只添波浪起,脫身難借羽翰追

留連厚祿非朝隱,乘隔殘年更土思。

已卜冶城三畝地,寄聲知我有歸期

他在《示元度》(又名《營居半山園作》)一詩中記錄了自己為半山園設計園林的經過:

今年鐘山南,隨分作園囿

鑿池構吾廬,碧水寒可漱。

溝西雇丁壯,擔土為培嶁。

扶疏三百株,蒔楝最高茂。

不求鵷鶵實,但取易成就。

中空一丈地,斬木令結構。

五楸東都來,斸以繞檐溜。

老來厭世語,深卧寒門竇

贖魚與之游,喂鳥見如舊。

獨當邀之子,商略終宇宙。

更待春日長,黃鸝弄清晝

可以看出,王安石對於自己蓋房建園的勞作以及選擇此地的眼光,很是得意。王安石寫詞不多,他一首《菩薩蠻》描寫自己居住的半山園環境,反映他當時的心境:

數間茅屋閑臨水,窄衫短帽垂楊里。花似去年紅,吹開一夜風。柳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兩三聲

半山園與奢華搭不上邊,不過,半山園追求的是環境之美,以周圍的人文景觀、山林之幽,襯托出超然脫俗的意境,以樹木作為無形的牆,也比嚴實的磚石圍牆更能體現與自然環境的渾然一體。他在《浣溪沙》中描述:

百畝中庭半是苔,門前白道水縈迴。愛閑能有幾人來?小院迴廊春寂寂,山桃溪杏兩三栽。為誰零落為誰開

這樣的居住環境讓蘇軾都羨慕不已。1084年4月,蘇軾途經南京看望王安石後,在半山園小聚,後來還寫了《上荊公書》,稱「某欲買田金陵,庶幾得陪杖屨(侍奉左右),老於鐘山」。

其實,半山園原來為謝安故居,故居的東面有一土墩,即晉代名臣謝安的遺址,謝公墩,墩上一亭,即半山亭,置身亭中,可以俯瞰半山園。王安石曾經寫過一首《謝公墩》的詩(又稱「爭墩詩」):

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

公去我來墩屬我,不應墩姓尚從公。」

此時的他已沒了當年的意氣風發,將興趣由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轉為寄情山水。他在半山的隱居生活悠閑而孤獨。宋代劉斧《青瑣高議》有一段記敘: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人徐問公曰:「公亦知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他在金陵的鄉鄰,都不認識他,坐下來聊天甚至懷疑是不是讀書人,有沒有文化。等到他自報家門,又都立刻惶恐離開。

這個故事,特別形象地表現了王安石的孤獨,是一種高處不怕寒的從容。一個內在精神豐富的人,他自有自己的每一天的生活內容。

《出郊》

川原一片綠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

風日有情無處著,初回光景到桑麻。

出郊,就是這樣孤寂生活中的一份消遣。他飽覽山光水色,寫了不少精緻淡雅的山水絕句。連黃庭堅也稱讚:荊公暮年作小詩,雅麗精絕,脫去流俗。

《江上》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回。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江上泛舟思考,也是寂寞生活的樂趣。此詩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獲得精神啟悟而作,體現了他隱居江寧半山時的詩風特點就是:意境空靈;用語精警; 饒有畫意。詩人的寂寞是珍貴的,正是這些寂寞的日子,王安石的詩歌在金陵的創作成就了他獨特的詩風。這些小詩(主要是絕句),以其獨特的風格和寫法被人稱為「王荊公體」。以七絕形式描寫自然風光,注重鍊字煉意,被稱為半山絕句、半山詩。

《半山春晚即事》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

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履或幽尋。

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四 玄武湖情結

玄武湖位於南京玄武區,東枕紫金山(鐘山),是當今江南地區最大的城內公園。玄武湖距今已有兩千三百年的人文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六朝時期就闢為皇家園林。

歷史上的玄武湖,北接紅山,西鄰獅子山,南至鼓樓崗,幾乎佔了今天南京北城區的一大半。也就是說,現在鼓樓以北,建寧路以南,中山北路以東的大片城區,當年都是玄武湖的湖面。唐朝以後玄武湖逐漸淤淺,至宋初"桑泊(玄武湖)之淤甚矣"。王安石二次出任江寧府尹時,便遇上了難題:玄武湖淤塞已久,若棄置不用,可惜;若疏浚復湖,又非一日之功。怎麼辦?他選擇了"泄湖為田"。熙寧八年(1075)十一月,王安石給皇帝上奏《湖田疏》:

臣竊見金陵山廣地窄,人煙繁茂,為富者田連阡陌,為貧者無置錐之地。其北關外有湖二百餘頃,古迹號為玄武。前代以為遊玩之地,今則空貯波濤,守之無用。臣欲於內權開十字河源,泄去余水,決瀝微波。使貧困飢人,盡得螺蚌魚蝦之饒。此目下之利。水退之後,分濟貧民,假以官牛官種。又明年之計也。貧民得以春耕夏種,……歲收水面錢,以供公庫之用。

北宋元豐年間,也就是公元1080年前後,玄武湖畔的一幢茅舍里,住著一位名叫楊德逢的隱士。他因為住在湖的南岸,所以自號"湖陰先生"。他的老友王安石,閑居金陵期間經常來找他論詩。王安石在他家的牆壁上留下詩歌。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詩中的"兩山",指的是鐘山和覆舟山(今九華山)。可是,從玄武湖的南岸朝北看,哪來大片的"綠田"呢? 原來,在王安石的一手操辦下,玄武湖此時已經全部"泄湖為田",為忍飢挨餓的貧苦百姓解決了一些燃眉之急。王安石為此感到十分欣慰。也因此,從湖陰先生的茅屋朝外看,見到的就不是湖水,而是長滿麥苗的綠野了。

五 秦淮河情結

秦淮河,長江下游右岸支流。古稱龍藏浦,漢代起稱淮水,唐以後改稱秦淮。 秦淮河大部分在南京市境內,是南京市最大的地區性河流,孕育了南京古老文明,被稱為南京的母親河,歷史上極富盛名,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在北宋時候,這裡交通灌溉,意義重大。王安石有詩歌:

《秦淮泛舟 》

強扶衰病衰淮舸,尚怯春風溯午潮。

花與新吾如有意,山於何處不相招。

宋朝的秦淮河還沒有後來明清時候的那股濃艷香脂的味道。王安石死前把半山園變成寺院,自己就住在秦淮河邊,以示更簡樸的生活,就可以證明這個說法。

六 朝天宮情結

王安石隱居「半山園」,卻與朝天宮一帶也有不解之緣。朝天宮,位於現在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水西門內冶山,是當今江南地區現存建築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

朝天宮所在的冶山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修築的冶城所在地,是南京主城的發源地之一。

王安石 在《壬辰寒食》提到過冶城。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雕。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冶城,在今南京西,在這首詩歌里王安石以冶城寓自己政治抱負有可能難以實現。壬辰是1052年,時王安石31歲,任舒州通判(約五品或六品)。寒食在清明前兩天,是仲春、季春交替時節。這是祭掃亡父時的作品。王安石主張改革,但當時保守勢力強大,他的政治主張不能實施,因而有思隱退的情緒。按說,31歲當到副市長級的地方官,應當是仕途很順利了。但是王安石志向在做事而非做官,志向不得施展,必然會產生鬱悶的情緒。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

慾望鍾山岑,因知冶城路。

躋攀隱木杪,稍記曾游處。

紅沉渚上日,蒼起榛中霧。

即事有哀傷,山川自如故

這首五律寫於1065年,辭官在金陵教書時期。兩年後其就任江寧知府,又三年後升任宰相,開啟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

前面兩首跟「冶城」有關的詩歌,都寫得比較感傷。為何,每一回面對「冶城」,王安石一貫大度樂觀的心態會悲懷?這或許和這個地方蘊藏的歷史故事有關。據《世說新語》記載,東晉時期著名人物王羲之和謝安曾同遊冶山。謝安「悠然遠想,有高世之態」。而王羲之卻說:「今四郊多壘,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好耍,恐非當今所宜」。時人以此為千古名言。

這兩個歷史名家,處世的態度不太一樣,對待自己眼裡不合適的社會,謝安是「高世之態」,王羲之是「指正之態」。王安石,這兩種態度兼顧。有指正當世的機會,他責無旁貸嘔心瀝血,沒有指正的可能,他就退隱金陵高士舉目。但是這兩種態度轉換的過程里,消耗的是他的鬥志,增添的是他的詩意。

王安石退居半山,選擇在謝公墩安家,到冶城訪「王謝風骨」,顯然就是對謝安「高世之態」的認可。王安石把這裡的書院命名為「籜龍軒」,籜龍,竹筍的別名。古人愛竹,竹子象徵著人品清逸以及氣節,竹筍拔地而起是一種希望。王安石與其二弟王安禮,在今南京鼎新路與升州路口的斗門橋西的華藏院「此君亭」下消遣寫下《與舍弟華藏院此君亭詠竹》一詩:

一逕森然四座涼,殘陰餘韻去何長。

人憐直節生來瘦,自許高材老更剛

曾與蒿藜同雨露,終隨松柏到冰霜。

煩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倫學鳳凰。

一條小路,四座涼亭,竹影婆娑,意味深長,在這樣的環境里,王安石勉勵其弟,要珍惜人才,要讓人才發揮其真實的才幹。

此君亭,原在今朝天宮南,秦淮河與運瀆河交匯處,遺迹無存。為念安石魂,今在其北約300米開外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內仿有一亭,也曰此名,配其詠竹詩。對這個書院,和這些竹子,他好像還寫過好幾首詩歌。

關於正覺寺西籜龍軒,在朝天宮西北向王安石有詩 《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

風玉蕭蕭數畝楸,籜龍名為道人留。

不須乞米供高士,但與開軒作勝游。

此地七賢誰笑傲,何時六逸自賡酬。

侵尋衰境心無著,尚有家風似子猷。

《題正覺院籜龍軒》

北軒名字經平了,愛此吾能為賦詩。

山雨江風一披拂,籜龍還自有吟時。

仙事茫茫不可知,籜龍空此見孫枝。

壺中若有閑天地,何苦歸來問葛陂。

籜龍,竹筍的別名。竹子象徵著人品清逸以及氣節,竹筍拔地而起是一種希望。歷代文人「詠竹」的詩詞眾多,王安石不令「詠竹」而且把自己隱身的書院命名為「籜龍軒」,卻又多了一層意思,要惜才!

《玉澗》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草木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南北朝時的詩人王籍有「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名句,王安石卻偏跟他較勁,一鳥不鳴山更幽。終日相對茅檐而坐,流水無聲,連鳥鳴都沒有聽見,這到底是一份寂寞難耐,還是心靈的更博大更豐富呢?我以為,在後者,王安石的寂寞里涌動的一份跟傳統固舊的較勁。

王安石的這種逆向思維,與常人不同的智慧思考,是他成為政治領袖的原因,也是他成為眾矢之的的原因。他的很多文章和詩歌都體現這個特點。跟許多傑出詩人比起來,他們只是辭藻特別意境獨特,王安石的詩文里,卻體現的是洞察角度的異樣思維高度的攀升。

那首《烏江亭》 我以為也可以算在他的金陵詩歌里。這個烏江亭,在現在安徽和縣境內,說是在安徽,其實和南京緊靠。2015年春節我自駕過去一次,才知道離靠得很近很近,近在咫尺。當時就碰到一對南京市的老人說自己從家門口上公交車直接坐到烏江站台,步行一刻鐘就到項羽自刎地。可以想見,當年閑居金陵的王安石,自是來過這裡緬懷和思考。他的思考永遠出人意料,不同凡響,啟人心智。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以前讀他的《讀孟嘗君傳》也印象深刻。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他一直再告訴後人,已經奉為真理的一些經典,存在這太多值得推敲的地方或者還應該有另外角度的思考。你的身邊多是雞鳴狗盜的小人,高士們自然離你而去。王安石身上的高貴氣質,獨立思考的習慣,令我深深敬仰。

七寺院情結

棲霞寺位於南京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古剎之一,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的佛教中心,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王安石來到棲霞寺,賦詩云:

百年風雨草苔昏,尚有當年墨法存。

只恐終隨嶧碑盡,西風吹燒滿秋原

王安石還寫過《游棲霞庵約平甫至因寄》

渺渺林間路,蕭蕭物外僧。

高陰涼易入,閑貌老難增。

官事真傷錦,君恩更飲冰。

求田此山下,終欲忤陳登

雞鳴寺位於南京市雞籠山麓,是南京古寺之一,東對紫金山,北臨玄武湖,山明水秀,風景佳麗,向為遊覽勝地。 雞鳴寺本是梁武時同泰寺的舊址。當時同泰寺與皇宮遙相呼應,金碧輝煌,六座大殿,七層在佛閣,九層寶塔,供奉著十方金像十方銀像,規模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首屈一指。梁武帝曾經四次到同泰寺里「捨身」當和尚,大臣們只好拿出巨款為他「贖身」。 這後,寺遭雷劈火燒,除瑞儀殿、柏殿外,焚之殆盡。梁武帝並不死心,還想大興土木再造十二層寶塔。塔尚未造成,侯景舉行破城,梁武帝便餓死在台城。同泰寺建築,現在只能偶見一些瓦片以及一段基礎。

雞鳴寺東側有胭脂井,相傳陳後主與張麗華、孔貴妃曾投其中以避隋兵。又叫「辱井」。宋朝進士曾鞏寫了《辱井銘》,書篆文刻於石井欄之上,銘曰:「辱井在斯,可不戒乎。」王安石也曾在這裡留詩一首:

結綺臨春草一丘,尚殘宮井戒千秋。

奢淫自是前王恥,不到龍沉亦可羞。」

《定林所居》

屋繞彎竹繞卻在白去間。

放艇依坐,花共我閑。

此詩再次不厭其煩重複相同的意象,「溪」「山」,文字調皮可愛。 定林寺在鐘山下紫霞湖旁,王安石晚年曾卜居於寺旁。這首詩小溪澄澈,白雲悠閑,山形優美,小鳥適意,山花自在,隨心所欲,好不快樂。

《游草堂寺》

鳥石崗邊繚繞山,柴荊細徑水雲間。

拈花嚼蕊長來往,只有春風似我閑

依舊給讀者自在閑適到沒邊的感覺。鳥隨意飛,水隨意留,雲隨意飄,人呢,摘朵花,嚼兩口,吹吹風,發發獃。詩人在這個境界中不僅沒有爭競,而且一點心思都沒有了。

《登寶公塔》

倦童疲馬放鬆門,自把長筇倚石根。

江月轉空為白晝。嶺雲分暝與黃昏。

鼠搖岑寂聲隨起,鴉矯荒寒影對翻。

當此不知誰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王安石的詩歌很智慧,信手拈來的隨意,卻意境獨特,別出心裁,精緻巧妙,令人驚嘆。這首詩,表達的是主客兩忘,物我兩忘的意思,他的調皮在於連連「倦」連「閑」都一併忘記了,寶公塔,威武,厲害,哈哈。

1084年春,王安石害了一場重病,他突然覺得,這些年來所經營的半山園和那些田產全是一些累贅,就向宋神宗陳報,把半山園改作了僧寺,並由皇帝命名為「報寧禪寺」。這年秋天,王安石的一家就在秦淮河畔租了一個小小的獨院居住。「織蘆編竹繼檐宇,架以松櫟之條枚」,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變得更加淡泊。

直到六十六歲的老人,與世長辭了。

王安石寫詩多,寫詞很少,但是對於金陵,他滿懷豪情地抒寫了好幾首詞。最後用王安石的兩首詞,來結束本文的梳理:

《南鄉子》

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樓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桂枝香·金陵懷古》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我們的文學記憶里存在著很多熟悉的陌生人,王安石也是。他有過很多政治頭銜,但是在南京,古金陵,王安石不是宰相,不是政治風雲人物,他就是一個詩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樹槐花 的精彩文章:

蘇軾在江蘇的南來北往之三訪金陵

TAG:一樹槐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