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詩人李白不甘心,寫下這首詩要跟崔顥pk一下

大詩人李白不甘心,寫下這首詩要跟崔顥pk一下

第 293 期

小朋友,我們讀崔顥的《登黃鶴樓》時曾說過,李白看到崔顥的詩作後,不服氣也想寫一首,但寫來寫去總寫不好,於是就寫了一首打油詩,悻悻而去。但生性洒脫的李白怎會甘心呢?有一年,他來到金陵,「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擬之」,也就是說,他寫了一首與崔顥的《登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台》時,才肯罷休。今天的讀詩,就來讀讀李白的這首詩,看看它跟崔顥的《登黃鶴樓》相比,是更勝一籌呢,還是平分秋色呢?

登金陵鳳凰台

【唐】李白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聽完小石頭的朗誦,是不是覺得《登金陵鳳凰台》跟《登黃鶴樓》有點像呢。《登黃鶴樓》開頭也是由傳說落筆,而且文中多次出現「黃鶴」二字,不斷重複。這首《登金陵鳳凰台》同樣如此,前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卻不覺得重複,反而音節流轉順暢

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於是築高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現在鳳凰台已經消失不見了。「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意思是說,鳳凰台上曾經有鳳凰來這嬉戲遊樂,可現在鳳凰遠去,只有江水依舊東流。」在古代,鳳凰是一種祥瑞。作者用當年鳳凰來游象徵著王朝的興盛;而如今鳳去台空,隱喻著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流水亘古不變,不停地流淌。

三四句進一步抒懷,「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國時的吳和後來的東晉都曾建都於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殘枝敗草掩埋著荒涼小徑,曾經東晉的風流人物、達官貴族也已成為荒冢古丘。一時的風光無限,到頭來不過是「檣櫓灰飛煙滅」,歷史的蛛絲被後人輕輕一抹,什麼都不會留下。

《登黃鶴樓》開篇也是先寫歷史傳說,憑古吊今,後半部分寫眼前的景物。這首詩同樣如此,詩人沒有讓自己一直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之中,他又開始把目光投向眼前的江景。「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三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好像落在青天之外,江水被白鷺洲分成兩條河流。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並列,南北相連。「白鷺洲」,在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看完眼前的景物,接下來詩人開始收尾,「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滿含深意,意思是說,總有奸臣當道,猶如浮雲遮擋著太陽,放眼遠望,卻望不見長安,不由心生憂愁。這裡借用長安指代朝廷,借用日指代帝王。

陸賈在《新語·慎微篇》曾說:「邪臣之蔽賢,猶浮雲之障日月也。」這兩句實際是詩人暗示皇帝被奸臣包圍,而自己卻鬱郁不得志。據說天寶年間,李白被排擠離開長安,南遊金陵時寫下這首詩。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雖然與崔顥的《登黃鶴樓》在句法上有相似的地方,但畢竟詩人的主觀感受是不同的,風格也不盡相同,李白這首詩透過「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巨大立體時空,與厚重歷史的交相輝映,顯出雄渾博大的氣勢,這也是李白的一貫風格。後來,有人將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和崔顥的《登黃鶴樓》,並稱為登臨懷古的「雙璧」

文/小石頭媽媽

音/小石頭及媽媽

還記得我們讀過的詩嗎?

歡迎小朋友們、大朋友們跟我們分享讀詩感受

入選將有機會登上「枕邊讀詩」,並得到一份讀詩禮物!

期待來稿 :)

下期再見,晚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枕邊讀詩 的精彩文章:

在大詩人杜甫眼中,諸葛亮是怎樣一種存在?

TAG:枕邊讀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