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夢想中的高埠袋機
前幾天我說了關於拍攝街頭需要一台什麼樣的相機,最後的結論是緊湊型相機或者旁軸相機,但話雖如此,我還是要說,街頭攝影沒有任何的器材限制,只要用的順手,任何相機都可以成為你拍攝街頭的利器。
只是有的時候需要準確,快速,近距離的拍攝到自己想要的畫面,又能夠隱藏自己不至於讓雙方都很尷尬,那麼一台小型化的相機還是很有必要的。
今天就來專門說一說那些經典的適合拍攝街頭的高端 PS 相機(Point and Shoot)。
CONTAX T3
自從 Zeiss 和 Yashica 合作以後,Contax 就變成了 CONTAX,又稱 C/Y,在 C/Y 時代,雖然前期的重點在生產單反相機,但是中後期還是推出了很多素質相當之高的小型相機,可換鏡頭的 G 系列和不可換鏡頭的 T 系列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代 CONTAX T 於 1984 年推出,1990 年推出了第二代 CONTAX T2,在 2001 年,推出了最後一台 T 系列相機 CONTAX T3。相比 T2 的 Sonnar T* 38/2.8,T3 的 Sonnar T* 35/2.8 在鏡頭設計上,尤其是在反差和環境光再現上,都要優於 T2,在快門速度提高的同時,重量也降低了 20%。外殼採用鈦金屬,取景器採用高硬度玻璃。
具體技術參數就不多說了,說說它的優缺點吧,但是所謂的優缺點更多是因人而異,還是比較主觀的,可能有些缺點在某些人用來就成了優點,有些優點用不好就成了缺點。
優點:
缺點:
有人說容易壞,但是我覺得這是一個拼人品的事兒,有些人有了很多年從沒壞過,有些人一用就壞。只要沒有大規模的返修故障,應該都還算是說得過去;(這條結論同樣也適用於其他相機)
相比 T2,材料做工可能會差一些;
正是因為鏡頭素質太好了成像太銳了可能有些人會覺得成片會有些「數碼」味兒,這種事情見仁見智吧,對於膠片黨來說自然會有些差強人意;
鏡頭前的擋板有時候會打不開,一不注意就拍一張黑片;
Minolta TC-1
96 年推出的 Minolta TC-1 的命名來自「The Camera One」的縮寫,足以可見美能達對這台相機的自信了。
Minolta TC-1 搭載了一支 G-Rokkor 28/3.5 的鏡頭,擁有極高的解析度,美能達甚至將這支鏡頭放大推出了徠卡 M 卡口的版本限量發售。
G-Rokkor 28/3.5 的 Leica M 卡口版本
優點:
鏡頭成像不多說,G 頭就是保證,曾經被評為年度最好的相機,最好的28mm頭;
圓形光圈葉片,焦外美麗自然;
結構緊湊,光圈優先合理;
缺點:
過片聲音較大;
最大光圈 f/3.5 略小;
容易有暗角(不過拍好了也能變成優點);
產量太少,導致市場價格很高。
Nikon 35Ti
在高端 PS 相機的浪潮中,Nikon 也於 1993 年 12 月推出了 35Ti 相機,搭載了一枚 Nikkor 35mm f/2.8 的鏡頭。
Ti 意味著鈦金屬機身,這也是當時高端 PS 相機的標配。
值得稱道的就是這台機器獨特的外形,對於 Nikon 來說可以說是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如果不算同系的 28Ti 的話)。它的所有參數指示都是依靠機頂的類似於傳統的儀錶盤指針設計的而非電子化的液晶屏。雖然也設置的液晶屏,但更多的是指示已拍攝張數。
優點:
做工紮實;
同樣作為高端 PS 相機,鏡頭素質不用多說;
儀錶盤的指針設計很騷;
測光很好,即使對曝光很挑剔的正片也能很好的曝光。
缺點:
對焦聲音較大;
前期的版本的閃光燈按鈕必須要按著才能強制關閉,因此不想開閃光燈的時候必須要左手一直按著閃光燈按鈕不松才可以(有人說可以在設置里把燈直接關了,但是那樣要再開閃也會很麻煩),後期的版本將閃光燈按鈕變成了撥桿式,就不需要強制按住了;
機身塗層真的很容易劃傷,我的機子就不知道怎麼的被划了好幾道;
對焦速度有點兒慢。
Konica Hexar AF
Konica Hexar AF 於 1991 年推出,國內稱之為「巧思」,搭載了一枚 35mm f/2.0 的大光圈 Hexar Lens。後期推出過可換鏡頭的 Hexar RF,這裡不再討論。
優點:
由於搭載了特別設計的低噪音過片馬達,所以拍攝和倒卷的時候聲音非常小;
旁軸造型可能會討很多人喜歡;
P 檔完全可用,對焦速度快;
相對於其他的 PS 口袋機,f/2.0 的光圈足夠大;
因為體積大,所以取景器夠大夠亮夠方便。
缺點:
相對於其他 PS 相機,體積比較大(因為這台本來也是傳統 RF 設計而非口袋機);
最高快門只有 1/250s,戶外大光圈拍攝可能需要搭配減光鏡;
雖然取景器夠大夠亮,但是在拍攝時無法在取景器中看到光圈快門信息;
非金屬機身,可能會有一些廉價塑料感。
Ricoh GR
GR 自不用多說,從它誕生之日起就一直被視為最好的街頭相機,不過這個最好多半都是來自一些擁篤者的吹捧,當然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一直都在用 GR,大部分時候甚至將之作為主力機使用,所以要我來說 GR 可能會有主觀的感情因素。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GR 出色的單口操控性的確很適合拍攝街頭,我在外面拍照的時候完全可以只用一隻手就完成所有操作,這對於街頭攝影的快速性隱蔽性來說非常重要。
優缺點我就不談了,這款相機從膠片時代一直做到數碼時代一個模子套出了十幾款型號依然還在生產更新就足以證明它的經典了。
雖然性價比很高,但是有點兒青黃不接,老相機限制產能,新相機又遲遲不見蹤影,只能說相比 CNS 三大廠,理光在相機製造上還是有些跟不上。最近聽說理光已經把相機部門全部轉移到了賓得下面(賓得已於 2011 年被理光收購),據說下一代 GR 將以賓得命名而非理光,傳聞會推出全幅 GR,不過畢竟只是傳聞,誰知道呢?
對我來說,拍攝街頭最重要的還是操控性,全幅誠然會提高畫質,提高高感(這個倒是很有必要的),可是如果要是影響到體積影響到單手操控性,可能會有些得不償失,畢竟這台相機是為街頭而生。
上面說的都是高端 PS 相機,可能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貴,但是相對應的,鏡頭素質也是相當的高,幾乎都是每家的看家水平了。同樣這個貴也是相對的,就像我昨天的文章裡面所說的主要還是一個心理落差的關係,對比它們的鏡頭素質以及它們的操控性,可能也並不是很貴。
至於操控性這種事,見仁見智,有些人說有些相機不好用,我覺得大可不必去相信他們,操控性本身就是一個習慣的問題,你習慣了這台相機,那這台相機就是好用的。
All image via google
TAG:膠片的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