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方要︱傳統道家養生法「漸門」
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故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言長久也,得道之質也。
道家「漸門」養生法始創於唐代。
道教養生家司馬承禎(公元646-735年),字子微,法號道隱,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司馬承禎為上清派茅山宗開創人陶弘景的四傳弟子,師事潘師正,是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師。他隱居於天台山近百年,修習符籙及辟穀導引服餌之術,活了八十九歲。
一生歷經唐代太宗、高宗、中宗、武后、睿宗、玄宗六朝,頗受唐代帝王禮遇。到高齡,仍面如童顏,行動輕捷。武則天數次召他進京,他拒絕應召。睿宗、玄宗也先後召他進京講道,並要他長留宮中,可他卻無心仕途,執意回天台山修行。
司馬承禎精通醫理,撰寫《坐忘論》、《修真秘旨》、《修生養氣訣》、《服氣精義論》、《天隱子》等養生專著,創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漸、七階為核心的養生理論。他以《老子》、《莊子》和其他道教經典為依據,並吸取儒家正心誠意和佛教止觀、禪定等思想,提出了自己的修鍊方法,稱為「安心坐忘之法」,務在「守靜去欲」。
他自謂天台山隱士,在《天隱子》中提出了獨樹一幟的「漸門」養生法:「歸納起來有五:一曰齋戒;二曰安處;三曰存想;四曰坐忘;五曰神解。」提倡:「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焉,此天下之至理也。」即修鍊氣功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由實踐到理論逐步提高,從而達到養生、健體、長壽之目的,與禪學「漸悟」有異曲同工之妙。
齋 戒 章
齋戒者,非蔬茹飲食而已;澡身者,非湯浴去垢而已。蓋其法在節食調中,磨擦暢外者也。食之有齋戒者,齋乃潔凈之務,戒乃節約之稱。有飢即食,食勿令飽,此所謂調中也。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敗閉氣之物勿食,此皆宜戒也。手常磨擦皮膚溫熱,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役,皆宜戒也。手常摩擦皮膚溫熱,熨去冷氣,此所謂暢外也。久坐、久立、久勞、久役皆宜戒,此是調理形骸之法,形堅則氣全,是以齋戒為漸門之首矣。
所謂「齋戒」:齋,指飲食潔凈;戒,乃節約之稱。用現代語言說,即講衛生。節飲食,符合飲食保健規律。不要長時間地坐、立或勞作,也和現代健康觀念不謀而合。
安 處 章
何謂安處?曰:非華堂邃宇、重裀廣榻之謂也。在乎南向而坐,東首而寢,陰陽適中,明暗相半。……內以安其心,外以安其目,心目皆安,則身安矣。明暗尚然,況太多事慮,太多情慾,豈能安其內外哉!故學道以安處為次。
所謂「安處」:即住不要求豪華高貴,只需明暗適中,空氣流通,坐北朝南,睡時頭朝向東。首先營造一個安寧舒適的外部環境,讓身心有條件安靜下來。
存 想 章
存謂存我之神,想謂想我之身。閉目即見自己之目,收心即見自己之心。心與目皆不離成身,不傷我神,則存想之漸也。凡人目終日視他人。故心亦逐外走;心終日接他事,故目亦逐外瞻。營營浮光,未嘗復照,奈何不病且夭耶?是以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成性存存,眾妙之門。此存想之漸,學道之功半矣。
所謂「存想」:要求導引、吐納,或閉目養神,收心入靜,清性寡慾。不多看聲色炫目,不多想閑雜煩擾,將原本向外浮散的心收回一處。
坐 忘 章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曰: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曰:形都泯故。或問曰:何由得心不動?天隱子默而不答。又問:何由得形都泯?天隱子瞑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所謂「坐忘」:每日抽出時間靜坐養性,排除雜念,拋開私慾。逐漸做到返璞歸真,形神俱忘。
神 解 章
齋戒謂之信解,安處謂之閑解,存想謂之慧解,坐忘謂之定解,信、閑、定、慧四門通神,謂之神解。夫神之為義,不行而至,不疾而速,陰陽變通,天地長久,兼三才而言謂之易,齊萬物而言謂之道德,本一性而言謂之真如。入於真如,歸於無為。
「神解」:做到上述四步後,就可高屋建瓴,洞察世事。能夠冷靜思考,客觀分析,明辨是非,高瞻遠矚。
綜上所述,「齋戒」、「安處」是養命;「存想」、「坐忘」是養性。如此一步一步做到性命雙修。天人合一,最終就能到達氣功修鍊高層階段的出神入化,體健壽高的至高境界。
識別下方二維碼
關注慈勇,了解更多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TAG:慈勇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