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忘了孔子吧,儒家的根源在這

忘了孔子吧,儒家的根源在這

在人們的概念中,孔子就等於儒家。孔子就是儒家的創始人。其實大謬不然。

孔子教訓弟子,子謂子夏曰:「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也就是說,儒在孔子之前就存在的。

韓愈曾經為儒家尋過根。並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當然最後一個是他自己。

其實,前幾位都是拉大旗作虎皮的。真正的儒家創始人是周公旦。

周公旦

賈誼評價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於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漁歌子以為這個評價是客觀公允的。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

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文王崩,周武王繼位,以太公望(姜尚)為國師,以周公旦為輔相。

武王伐紂,周公輔行。周公執大鉞,召公執小鉞。當時,周公的地位僅次於武王。

武王伐紂次年,武王崩,周公輔政。

周公輔政

管叔、蔡叔勾結紂王的兒子武庚,並聯合東夷部族反叛周朝。周公乃奉成王之命,舉兵東征,寫了《大誥》。公元前1022年,周公順利地討平了三監的叛亂,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後人稱之為二次克殷。

二次克殷

二次克殷之後,周公認為有必要擴建直屬國家的武裝力量,於是對三監的軍隊進行收編,又另建了一支八師,主要由周人組成,駐守在以新築的成周為中心的的河洛地區的政治中心,戍守周天子,所以稱為「成周八師」。成周八師,西周周公東征後,開始駐守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的軍隊。又收編西周時期駐守商故地的軍隊,建立殷八師,又編製西六師,保衛以鎬京為中心的周人興起之地的西土,因位於西部,所以稱「西六師」,主要由周人組成。 成周八師、殷八師、西六師的指揮官由周天子親自委任。周天子掌握的軍隊有十數萬人之多。軍權收歸到天子手裡。確保了中央政府的穩定。

周公二次克殷後,對東方遼闊疆域的開拓,迫切要求統治重心的東移。周公秉承武王遺志,建洛邑,在東征平叛以後,這件事更具有緊迫性,召公先去相地卜宅「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周公建成周

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或「新邑」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據《逸周書.作雒解》記述:「堀方千七百二丈,郛方七七里。以為天下之大湊」,「設丘兆於南郊,建大社於國中」。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宗廟(文王廟)、考宮(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這些宮殿、宗廟的建築結構均為「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 洛陽周公廟周公營建洛邑壁畫 累、復格、藻稅、設移、旅楹、畫旅」等式樣,城內還有「內階、玄階、堤唐、應門、庫台、玄閫」等不同的通道。經過一年左右的時間建成。因此地原有鄂邑,北有郟山,故又稱「郟鄏」。新都為周王所居,又叫「王城」。新邑東郊,瀍水以東殷民住地叫「成周」。

周公建成周,不僅僅是建一座城市那麼簡單。而是確定後世中國兩千多年的建築規範和古代城市規劃的標準。並成為禮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周朝的建築規制

成周洛邑建成之後,周公召集天下諸侯舉行盛大慶典。在這裡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制度。

周公旦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他先後建置七十一個封國,把武王十五個兄弟和十六個功臣,封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王室的屏藩。據《荀子·儒效》記載,周公「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中國的封建制度其實是自周公始,至秦亡。周以前的夏商其實是部落聯盟的共主式體制。秦始皇統一之後,中國實行的是郡縣制。不再是分封建國。按照馬克思的理論,只有這八百年,中國是完全意義上的封建時代。

在政權與各種制度的建設方面,周公繼承損益前代制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例如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等,井然有序,使政治上有君臣上下之分,有等極之別:在宗法上有大宗、小宗之別;在經濟上上分公田、私田,使民不失耕。

其中嫡長子繼承製是宗法制的核心內容。周公把宗法制和政治制度結合起來,創立了一套完備的服務於奴隸制的上層建築。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而姬姓諸侯對周天子說來是小宗。而這些諸侯在自己封國內是大宗,同姓卿大夫又是小宗,這樣組成一個寶塔形結構,它的頂端是周天子。周代大封同姓諸侯,目的之一是要組成這個以血緣紐帶結合起來的政權結構,它比殷代的聯盟形式前進了一大步。周代同姓不婚,周天子對異姓諸侯則視為甥舅關係。血緣婚姻關係組成了周人的統治系統。

周禮

周公制禮,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績之一。禮也是儒家的核心。

禮發源極早。「禮」字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已經出現。禮,會意。從示,從豊( lǐ)。「豊」是行禮之器,在字中也兼表字音。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

在此之前,形成制度的有夏禮、商禮。夏商的禮樂主要用於敬神和慶典。這個時候的禮只是人們祈求鬼神的特定儀式。《荀子·禮論》云:「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周公「制禮」則是為了滿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據血緣關係和等級身份,分別制定尊卑之間,長幼之間,親疏之間各自的不同行為規範。周公之「禮」,把禮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從規定不同身份的人等應該遵行的禮儀出發,最終成為宗法等級制度的依據和標準。同時宣揚道德理想,真正涉及了思想意識形態。孔子的禮,就是繼承了周公這個思想意識形態的禮。

賈湖出土九千年前的骨笛

在中國,如果從賈湖骨笛形成完整音階形態算起樂在中國至少有九千年,樂既反映和表達人的情感,也顯現多種功能性意義,但樂為禮制用途如此彰顯的確應從周公始。樂本無所謂禮與俗,當樂與禮制儀式相須且固定為用形成常式與風格,當依等級觀念在使用過程中按用樂類型樂器擁有數量和樂舞承載人數之多寡分出尊卑貴賤,也就成為「為用」理念下的定勢。中國的用樂傳統由此形成兩大主導脈絡或稱兩大體系,即禮樂和俗樂。所謂樂分禮與俗,恰是因有了禮制用樂方顯俗樂意義沒有禮也無所謂俗,從這種意義上講,周公開國家意義上功能性用樂分類的先河。

孔子教授弟子的《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其中《禮》,是《周禮》《儀禮》,就是周公禮制的彙編。《史記·周本紀》載:「既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 」周公廢黜殷祀,襲擊淮夷以後,回到西周首都豐京,寫下了《周官》。《周官》即《周禮》。而《樂》是《樂經》。《禮》《樂》都是周公旦創建的。

事實上,周公旦才是儒家的真正奠基人。是儒學的開闢者。孔子只是繼承了其部分思想,孔子終其一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復禮。恢復禮制,讓社會回到周公的時代。

周公旦所取得的成就和功業。也是孔子和後世所有儒家弟子都不能達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將星錄 的精彩文章:

TAG:中華將星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