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春秋向國向城考證

春秋向國向城考證

大約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後,周天子建立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分封天下,將土地和連同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貴族,讓他們建立自己的領地,拱衛王室。《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種現象是古代分封制所產生的,也是中國目前許多姓氏的源頭。向國就是其中封國之一,為炎帝後裔,姜姓。因在追封先帝後裔時,封炎帝的一個裔孫,向地在今安徽境內,建有爵國向國,國君稱之為向伯。但現有歷史關於向國的記載甚少,對它的具體位置現在還存在很多分歧,以至於產生很多謬誤,影響了國人對歷史的解讀。

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7年春秋時代)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代」。春秋初年,大小諸侯國見諸經傳的有一百七十餘個。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

中國歷史有文獻記載的歷史最早從左傳記載的春秋時期(公元前722年)開始。第二年,向國就最先出現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了,可以說是閃亮登場中國歷史,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以至於許多中國人都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個國家存在過,更不知道它的具體位置。

現在筆者這個在向國國都向城廢墟上長大,懷著崇敬的心情,為你解開這個迷團,也解開我一直縈繞在心中的迷惑,不辜負養育我長大的這塊土地,也希望能為中國歷史研究,做出一點貢獻。

解開向國之謎前,先了解另一個同時代的諸侯國——莒國。莒國,子爵,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今山東密州莒縣是也。」據《世本》記載,莒自紀公以下為己姓,故《左傳》莒女稱戴己、聲己。《史記·楚世家》謂:「簡王元年,北伐滅莒」,時當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年)。《漢書·地理志》謂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後歸齊。至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樂毅破齊,莒城不下。漢置莒縣,又為城陽國。建國於前1046年,建國君主是己茲輿期。公元前481年,莒郊公亡國。

現在歷史研究中,關於東周向國的描述,基本都言語不詳,對向國的介紹極其稀少,在春秋列國歷史的描述中基本對向國都是一筆帶過,使得目前對向國存在的具體地理位置還存在兩種學說:安徽說和山東說。

山東說目前還佔據主導地位,在春秋諸侯圖中標註在莒國南邊相鄰;在安徽說中,把向國定位在安徽省懷遠縣淝南鄉境。山東說主要來源於清朝的學者,在二千七百年時間的跨度中,清朝只是早於現在200年的差距,其依據也僅是歷史文獻記載中的地名:向邑。關於城和邑的區別,左傳庄公二十八年記載:築郿,非都也。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都曰城。因此,可以判斷向邑不是向國的都城,向邑也不是春秋向國的地理位置。向邑最大的可能是,在春秋後期的戰亂中,因向國和莒國的良好關係,成為向國人在莒國的聚集地。安徽說中,定位為安徽省懷遠縣淝南鄉境,具體向國遺址位置定位不準確,或者是對本地地理環境不了解所至。而且沒有對向國在中國歷史中的地位、文化、史料的詳細描述,也沒有詳細的考證。

以上兩種學說中,山東學說存在根本謬誤,卻佔據了中國歷史研究的主導觀點,誤導了中國歷史的研究。安徽學說,有些小的誤差,將向國向城的位置偏差了幾公里。因為具體地理位置的錯誤,發現不了相應的物證和考古證明,就導致後續研究的無法進展和深入研究,從而成為中國歷史研究中的主導學說。

春秋諸侯國圖

筆者現根據左傳、水經注的有關記載、注釋,以及筆者對安徽省懷遠縣淝河流域地理地貌的了解,考證春秋向國向城的具體地理位置為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鄉,並考證出向城的具體位置、向城形狀、向城遺址、王宮遺址位置,並整理出左傳中記載的有關向城發生的歷史事件與歷史故事,並圖示說明。

《左傳》隱公二年(前721),"夏五月,莒人入向。"西晉杜預注:"向,小國也,譙國龍亢縣東南有向城。

《水經注·陰溝水》記載:"北肥水又東南徑向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向國也。《世本》曰:許、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後。京相璠曰:向,沛國縣,今並屬譙國龍亢也。杜預曰:龍亢縣東有向城,漢世祖建武十三年,更封富波侯王霸為侯國,即此城也。俗謂之圓城,非。

解釋為:北淝河向東南流經向縣故城南,此向縣故城,『俗謂之圓城』也就是漢朝老百姓根據它的圓形城牆稱它為圓城。

也就是目前的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鄉

此兩項古文記載、西晉和北魏的註解都與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的現在的地理地貌完全吻合。也就是說春秋向國向城的唯一的具體地理位置就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鄉。

筆者從小在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長大,兒時都是在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古城厚重的瓦礫中長大,對古城鄉的眾多古瓦片充滿了好奇與迷惑,在相應的懷遠縣誌中也沒發現相關的記載。今看到春秋向國向城的有關介紹,再查找有關的文獻,筆者可以推斷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的古城就是春秋諸侯國向國向城遺址。

在很多古城遺址考古挖掘中很難發現大片的房屋瓦片,但在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遺址中,現在還可找到大片的瓦礫,這種大量的瓦礫存在,絕非一般的歷史遺址中能夠擁有,必然是諸侯國的都城才可能存在,一般的民居是不可能用瓦建築大量的房屋。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的古城遺址中存在的大量的瓦礫,可以說明在二千七百年前的春秋時代,它只能是諸侯國的國都,才能存在大規模的瓦房建築。如果進一步推論的話,那就是國君的王宮,才有這個經濟能力。也可以推斷,大量瓦片存在的位置,就是向國王宮所在的位置

如果把向國向城對應為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的話,古城的地名也可以找到出處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古城就是個古城,二千多年來人們都不知道它原來是叫什麼城,不知道它的本名,漢朝的老百姓也只是根據它的形狀稱它為圓城,但它的遺址二千多年都存在那裡,人們只能模糊的稱它為古城,就像向國一樣,人們現在都考證不出它的具體位置,但它在歷史中真實地存在。

我為什麼推斷它就是向國的都城向城呢?這還和我本人的經歷有關。在1979年的時候,曾經有鄰居在溝渠邊洗衣服的時候,撿到過25克左右的黃金,當時賣有30元左右,當時的黃金價應該是一斤600元。在古瓦礫中能撿到黃金,應該也只有繁華的國都的廢墟中才可能存在。筆者在附近曾經找到數枚指甲蓋大小的青銅人面小物件,現在查找資料,應是蟻鼻錢幣,當時年齡較小,看不出什麼價值就原地丟棄了,筆者傾向為宗廟祭祀用品。也曾經撿到過完整的小的陶瓶。現在如果勘探考古發掘,應該還是可以發掘出蟻鼻錢幣。因此,我推斷這個位置就是向國國都王宮所在地,這方面可以在以後深入的考古研究中得到驗證。

我對歷史文獻的解讀:

隱公二年(公元前721年)

【經】二年春,公會戎於潛。夏五月,莒人入向。無駭帥師入極。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九月,紀裂繻來逆女。冬十月,伯姬歸於紀。紀子帛、莒子盟於密。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鄭人伐衛。【傳】二年春,公會戎於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隱公二年春天,莒國國君娶妻於向國公主,以結兩國婚姻關係。向國公主向姜不習慣居住於莒國,眷戀美麗的家鄉,不到三個月時間就私自跑回家鄉向國。夏五月,莒國人進入向國,是為了把國君夫人向姜接歸莒國。在這段文獻記載中,有兩處文字必須理解分析清楚,才能正確認識歷史。一、『入』的含義,不是侵入向國,滅了向國,只是長途跋涉到了向國,而後返回。現代常用語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格格不入」就是最好的解釋,說明莒國距離向國比較遙遠,中間相隔了其他諸侯國,兩國間並不相鄰。此『入』的含義,在左傳中多有用到,都是不相鄰的國家進入到相隔的國家,達到目的後然後返回本國。比如:隱公十年,秋,宋人、衛人入鄭;冬十月壬午,齊人、鄭人入郕。 二、「以姜氏還」的含義,可能不僅僅是把向姜迎接回莒國做莒國國君夫人,因為向姜的對家鄉眷戀,可能還帶了向姜的部分家人和族人,陪同向姜一同返回莒國,莒國國君封給向姜的族人一塊封地,建立了向邑,以示厚愛。這可能是山東向邑的來歷,此假說留待考證。

『二年春,莒子娶於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把一個事件說的很完整,有時間、地點、人物、詳細經過、具體原因、完整結果,在左傳記載中是很少見的情況。但還是引起了歷代學者的誤解,認為是莒國滅了向國,實在不應該。

向國因為地緣狹小,無建立軍隊、保護國家的條件,又處在平原地帶、土地肥沃、水草繁茂、河流縱橫,是個天然的糧倉,對北方的諸侯國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和莒國建立姻親關係後,莒國成為了向國的保護國,但並不是被莒國滅國,向國還是個獨立的諸侯國。此後,左傳中多處提到向國及在向國發生的故事。

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3年)

【經】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己未,公會莒子、衛寧速盟於向。齊人侵我西鄙,公追齊師,至酅,不及。夏,齊人伐我北鄙。衛人伐齊。公子遂如楚乞師。

【傳】二十六年春,王正月,公會莒茲公、寧莊子盟於向,尋洮之盟也。

齊師侵我西鄙,討是二盟也。夏,齊孝公伐我北鄙。衛人伐齊,洮之盟故也。

魯僖公二十六年春天正月,己未,魯僖公與會莒子、衛寧速在向國都城會盟,稱為尋洮之盟。齊國人趁魯僖公在千里之外的向國,侵犯我魯國的西鄙。說明向國距離魯國比較遠,齊國人才敢侵犯。這也佐證了向國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鄉的考證,也說明了向國並沒有被莒國所滅。

宣公四年(公元前604年)

【經】四年春王正月,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

【傳】四年春,公及齊侯平莒及郯,莒人不肯。公伐莒,取向,非禮也。平國以禮不以亂,伐而不治,亂也。以亂平亂,何治之有?無治,何以行禮?

宣公四年春天正月,宣公和齊侯調和莒國及郯國關係,莒國人不肯接受調和。魯宣公討伐莒國,攻打向國,非常不守周禮。此處文字史料,被很多人認為是魯國滅了莒國和向國,其實不然。也說明莒國和向國本來就不在一個地方,要分別討伐莒國和攻打向國。這也說明莒國境內的向邑,根本就不是諸侯國中的向國。也說明今山東省莒南縣大店鎮西南部許家灘井子遺址,和向國國都向城沒有一點關係。左傳後面還有很多記載,說明兩國以後還一直獨立存在。左傳記載如下:

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7年)

【經】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楚子、陳侯、鄭伯盟於辰陵。公孫歸父會齊人伐莒。

宣公十三年(公元前595年)

【經】十有三年春,齊師伐莒。

【傳】十三年春,齊師伐莒,莒恃晉而不事齊故也。

成公九年(公元前581年)

【經】九年冬十有一月,葬齊頃公。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庚申,莒潰。楚人入鄆。

【傳】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渠丘城惡,眾潰,奔莒。戊申,楚入渠丘。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殺!吾歸而俘。」莒人殺之。楚師圍莒。

莒城亦惡,庚申,莒潰。楚遂入鄆,莒無備故也。

襄公八年(公元前564年)

【經】八年夏,公至自晉。莒人伐我東鄙。

襄公十二年(公元前558年)

【經】十有二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傳】十二年春,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鄆,取其鍾以為公盤。

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6年)

【經】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匄、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蠆、曹人、莒人、邾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人會吳於向。

【傳】十四年春,吳告敗於晉。會於向,為吳謀楚故也。范宣子數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

執莒公子務婁,以其通楚使也。

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泄,則職女之由。詰朝之事,爾無與焉!與將執女!」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

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狐狸所居,豺狼所嗥。我諸戎除翦其荊棘,驅其狐狸豺狼,以為先君不侵不叛之臣,至於今不貳。昔文公與秦伐鄭,秦人竊與鄭盟而舍戍焉,於是乎有殽之師。晉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師不復,我諸戎實然。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戎何以不免?自是以來,晉之百役,與我諸戎相繼於時,以從執政,猶殽志也。豈敢離逖?今官之師旅,無乃實有所闕,以攜諸侯,而罪我諸戎!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不與於會,亦無瞢焉!」賦《青蠅》而退。宣子辭焉,使即事於會,成愷悌也。於是,子叔齊子為季武子介以會,自是晉人輕魯幣,而益敬其使。

魯襄公十四年春王正月,一眾諸侯國與吳國在向國國都向城會盟,共同商討幫助吳國攻打楚國事宜。此處文史記載,更加確定了安徽省懷遠縣古城鄉為向國國都的歷史。也說明了向城當時的繁榮與歷史地位,吳國做為當時的霸主,邀約一眾諸侯國到距離自己吳國比較近的中立國向國會盟,是再合適不過的事了。

襄公二十年(公元前550年)

【經】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孫速會莒人盟於向。

【傳】二十年春,及莒平。孟莊子會莒人,盟於向,督揚之盟故也。

襄公二十年春王正月辛亥,仲孫速會莒國人盟於向國,稱作督揚之盟也。

看到這裡,一個弱小圓潤的諸侯國向國不就是一個現代版的瑞士國嗎?從來不參與戰爭,各國經常在向國向城進行聚會結盟,各個會盟都有不同的稱謂,說明向國向城在當時是個相當繁華之地。各個霸主都不帶向國國君玩諸侯大戰的遊戲,以至於左傳273年的記載,沒有留下一位向國國君的名字,只留下一位美麗活潑、嫵媚動人、才情並茂的向姜姑娘,歷盡艱辛,不遠千里,眷戀美麗家鄉的故事。

以上就是筆者整理的左傳中的關於向國的記載和筆者的解讀。瀏覽了這些記載,一個諸侯國向國的形象,生動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我們作為一個炎黃子孫,該給向國這麼一個可愛的古國,這座曾經美麗富饒的城市正名了,讓它作為中華民族發展中的重要一員,生動完整地讓後人銘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林鐘讀史記第八回:制定五服貢賦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