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機身就不需要好鏡頭了?相反,好機更要配好頭!
前幾天,有粉絲給我留言,說自己買了一個佳能的6D2,想配個長焦鏡頭。經常看村長文章的,應該知道答案無外乎愛死小小白或者小白,有錢嘛,直接上愛死小白兔。然而粉絲說,機身既然牛掰,高感噪點能壓得住,為啥還要上大光圈呢?小小白為啥不能上?這話聽起來是沒錯,但真不是這個理。
圖片源引:人民網
這是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外記者見面會現場。
當天村長也是看了直播的,從專業角度,看到了兩點變化。一是相機少了,手機多了。二是現場用閃光燈的幾乎沒有,雖然和環境光線理想有關,但相機高感給力,大大提升了抓拍的成功率。
那麼閃光燈,尤其外置閃光燈是不是就沒用呢?如果你是這麼覺得的,我只想說,你真不了解攝影。閃光燈的真正作用除了光線不理想的時候進行補光,在光線很強烈的時候,例如室外人像,還可以壓暗背景,突出主體,製造各種光影氣氛。另外,在光線複雜的環境下,比如劇場或展會,使用閃光燈可以解決白平衡失準的問題。
數碼相機20年的巨大進步
最近二十年,數碼相機的進化有目共睹。
上面這張照片拍攝於2001年超級碗一場比賽的中場秀時間,使用的相機可能是270萬像素的尼康D1H,感光度為ISO 800。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於2012年,使用的是1200萬像素的尼康D3s,感光度ISO 12800。
到了2017年,攝影師用佳能5D4在酒吧拍攝了一組照片,ISO 25600。要知道這個環境光線要比上一張糟糕的多。
器材升級的改變
我們經常會拍到不清楚的照片,很多人會把它歸結為「抖」。其實這很不準確,有一類的確是因為手抖造成的,從按下快門的瞬間,到快門關閉的這段時間內,由於機身發生了移動,導致的照片不清晰。還有一類,手表示不背這個鍋,從按下快門到快門關閉這段時間內,由於被攝物體發生了移動(例如鳥),才導致照片模糊了。
對於前者,防抖功能可以起到很好的對抵作用。
對於後者,只有提高快門速度才能解決。
所以對於一枚鏡頭來說,有沒有防抖,本質上還是有差別的。
那麼光圈大小呢?很多人買鏡頭,眼睛就盯著最大光圈,似乎光圈越大,價格就應該越貴。如果你要這麼想,那麼對索尼55mm/F1.8為什麼賣那麼貴,這輩子恐怕都想不明白。
我就拿尼康70-200mm/F2.8舉個例子吧。
從左到右依次,一代小鋼炮、二代小鋼炮、三代小鋼炮、大鋼炮、一代小竹炮、大竹炮
這個焦段全面調整是2002年,尼康推出了70-200mm f/2.8G IF-ED VR,鏡片結構調整為15組21片,內含5片ED鏡片,VR防抖系統終於加入,可以降低相當於2-4擋的安全快門,因外形修長且呈現出一節一節的形狀,所以稱為小竹炮。
2009年又出現大竹炮,ED鏡片從5片增加到7片,在色散控制方面有著更為出色的表現,並且擁有納米結晶塗層及VR II防抖系統。
70-200mm f/4G ED VR,也就是小小竹炮的推出是在2012年,市場對它的評價有好有壞,說好的主要是強調便攜,才850g,銳度保持了一貫水準,VR防抖很實用(號稱5級,實際能達到4級),紫邊比小鋼炮好很多,對焦速度不錯,說壞的集中在色彩表現和焦外成像,更多吐槽9000元的售價。
在2016年,尼康推出電磁炮70-200mm f/2.8E FL ED VR。電磁炮比大竹炮略粗略短,對焦速度提升30%,防抖響應更快,紫邊控制比大竹炮好。大竹炮200mm端焦距縮水問題已經不復曾在,F2.8全開暗角比大竹炮更重,解像力進步明顯,尤其是邊緣畫質。
廠商的每一次升級換代,都是尋求畫質、對焦速度等性能的自我突破。
至於F2.8和F4鏡頭差別有多大。舉個例子,佳能70-200mm/F2.8L的重量幾乎是70-200mm/F4L的一倍。瘋狂的堆料呀!一個是15組20片,只包含1片螢石鏡片和2片UD鏡片,另一個是15組18片,居然包含4片UD鏡片。
看MTF圖
上圖是70-200mm/F4L,下圖是70-200mm/F2.8L。如果你非要說,這點畫質差異,根本在手機屏幕上看不出來,我也是無語了。
我從來的觀點,有錢買好的機身,更要配買好的鏡頭,比較理想化的預算是1:2。
GIF
GIF
GIF
TAG:狼族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