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那這條絆馬索是誰設的?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劉墉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謚號「文清」。劉墉最著名的藝術形象是二十多年前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李保田飾演的「劉羅鍋」形象。劉墉的書法造詣極深,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說劉墉就必須說說他的父親劉統勛,劉統勛對清朝在政治上的貢獻遠非劉墉可比。作為乾隆前期極受重用的諍臣,劉統勛是以漢人身份出任首席軍機大臣的第一人。劉統勛為官五十載,清正廉潔,秉公無私,去世後被賜予了文臣最高的謚號「文正」。如果從劉統勛的祖父開始算起,劉家共出了35位舉人、11位進士和2位大學士。
二十多年前,電視劇《宰相劉羅鍋》火遍大江南北,劉墉「羅鍋中堂」的形象也深入人心。但如果翻一下史料就會發現,歷史上並無關於劉墉「羅鍋」的記載。至於「劉羅鍋」的稱呼,最可信的說法是嘉慶皇帝曾稱劉墉為「劉坨子」,不過當時的劉墉已經是七八十歲的老人了,彎腰駝背在所難免,因此「劉羅鍋」一說很可能是民間的演繹。
乾隆朝的清官必須跟和珅鬥上一斗似乎成了藝術作品中的鐵律,劉墉如此,紀曉嵐也如此。而事實上,劉墉比和珅大31歲,和珅發跡並風光無限的時間裡,劉墉基本都是因父親劉統勛的牽連而在外為官。回京後,已經在官場混跡了二三十年的劉墉發現了乾隆對和珅的寵幸,便開始「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從沒跟和珅真正斗過。
有人將劉墉、紀曉嵐與和珅並稱為乾隆時期的「三大中堂」,但若按照「大學士非兼軍機處,不得為真宰相」的標準,恐怕只有和珅才能稱為真正的宰相。劉墉和紀曉嵐關係不錯,但並不是因為共同對抗和珅而產生的「戰友」關係。一方面,劉統勛是紀曉嵐當年鄉試的主考官。另一方面,二人在書畫上的共同愛好也為他們拉近了不少距離。
要論與乾隆皇帝的關係,劉墉和紀曉嵐加在一起也比不上半個和珅,乾隆後期,和珅在朝廷一手遮天幾乎都是乾隆默許的。而「滑稽悅容」過度的劉墉卻被乾隆責備為「向來不肯實心任事,行走頗懶」。紀曉嵐就更慘了,乾隆竟然對他說過「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這樣過分的話。
劉墉遇到和珅後憋屈了十幾年,而在乾隆死後,劉墉終於翻身了。做了三年太上皇的乾隆駕崩之後,嘉慶第一時間加封劉墉為太子少保,查辦和珅。多年前那個雷厲風行的劉墉終於回來了。查辦完和珅後,劉墉還及時向嘉慶建議要及時避免案件擴大化,穩住了朝臣之心。在一場暴風驟雨中,可以說劉墉發揮了一名老臣「定海神針」的作用。
劉墉的書法成就絕不在其政治成就之下,是帖學之集大成者,是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劉墉書法的特點是善學前賢而又富有創造性,師古而不拘泥。在書法中尤善小楷,用墨渾厚,體豐骨勁,後人稱讚其小楷不僅有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的風致。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名盛一時。
——以上內容均轉載自鵝說APP
TAG:鵝說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