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歲末年初,不少人會生出一種「終於結束」的疲憊感。

我們形容這種感覺叫,掏空。

一個人被掏空好理解,那,如果一座城被掏空呢?

這是Sir今天想跟你們說的,關於一代人的命運——

《孤城》

先來看下面幾張截圖。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從上至下,分別是錦旗、電影院、小學、新華書店、秦腔劇場。

這些圖片的共同特點是什麼——

沒有人。

它們出自一座叫玉門的城市,也是「鐵人」王進喜的故鄉。

1939年,在玉門老市區的老君廟,人們挖掘出中國第一口油井。

1957年,玉門建成中國第一個石油基地,政府也從玉門鎮遷到老市區。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由鎮變市,鼎盛時期,玉門人口多達13萬。

一直到90年代末的國企改制下崗風,吹到玉門,當地十幾家國企倒閉,7000多名石油工人失業。

也因玉門油田枯竭,1999年,市政府決定遷回玉門鎮。

於是,9萬居民棄城外遷。

十年後,2009年,老市區的留守人口不到3萬。

曾經風光的老市區,廢樓遍地,幾成一座空城。

「春風不度玉門關」,我們都聽過這句詩,沒成想,詩里的荒涼寂寞,竟成現實。

《孤城》是一部只有27分鐘的電影,不長,但每一分鐘重如千鈞。

歷史在這裡被壓縮成一塊瓷實的過期餅乾,每一口都乾燥、發餿、難以下咽。

首先是人走

那些「有本事」的玉門人,遷到酒泉了。

人全都搬到酒泉去了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老市區的道路、供暖、供水等基礎設施逐漸老化,無法正常使用。

它已不再適宜居住。

留下來的,大多是「沒本事」的下崗工人、老人、殘疾人、低保戶。

偌大的公園,只有零零落落幾個打太極拳的老人(而以前,公園常擠滿了人,找到一塊空地打太極拳都難)。

搬遷(後)看起來很可憐

這麼好的地方

就這麼扔掉了

現在過節都冷冷清清的

十年以前的時候

這地方人多的很 這公園裡

(都是)唱戲的跳舞的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老人們難道不想搬走?

當然想。

但——

沒錢。

每個月的低保費只有幾十到幾百元,新市區的房價,讓他們望而卻步。

即使能籌到首付,也不敢買。

你就是找朋友親戚借點錢把房子買了

沒有生活來源(工資)你買來幹嘛呢

像我們老了幹活干不動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留下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他們深陷貧困,並無力擺脫貧困。

你沒有能力往哪裡走呢

等到哪一天政策變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人走的下一步是什麼?

樓空。

市區原來的樓房,搬的搬,拆的拆,留下一堆空房子、廢墟。

房子一律被賤賣,房價低到北上廣人想像不到。

比如2007年,城區80平米三室一廳的房子,價格4000元,相當於50元一平米

而城區邊緣的房子根本賣不出去,成為拆遷對象。

拆後的物品,被賣到廢品收購站——1塊磚8分錢,1公斤鋼筋2-3塊錢。

廢品太多,以至於催生了數十家廢品收購站。

無事可做的留守人,有的就以撿廢品為生。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一位媽媽帶著小兒子,正在廢墟上撿廢鐵

在無人看管的樓宇,暖氣片、防盜門、鐵條、井蓋,幾乎全被偷走。

由此,誕生一種新職業——守樓人。

一個月工資是,200多塊錢。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在這座空曠的孤城,任何感情,都找不到地方落腳。

比起人走樓空,薄情,更是看不見的裂痕

大年三十,何大爺家電視上正在播放春晚節目《歡樂中國年》。

恭喜恭喜中國年

五穀豐登笑開顏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但於何大爺,這更像一台「自言自語」的春晚。

一邊是熱鬧、喜慶的套路祝福,一邊,是冷清、蕭肅的家徒四壁。

電話里,何大爺問兒子:「今年不會來了嗎?吃的都給你們準備好了。」

兒子回說太忙,不回家過年了。

這句話,讓二老心裡發涼。

他們盼著兒孫們回來,一起過個年。

我也覺得心裡很酸啊

如果孫子來了我會有多高興

高興的眼淚都下來了

因為什麼呢

時間不多了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我們的社會,迷茫者多為年輕人。但在玉門,「迷茫」的,反而是老人。

說一句等死,並不偏激。

那條件好的 有錢的就有奔波頭

窮漢就沒有奔頭嘛

老了嘛 就在這兒等死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落得一身病的何大爺,更悲觀:我看不見(明天)

家裡沒有經濟來源,連醫藥費都成問題。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醫藥費看似能報銷,但只能報一小部分,剩下的,還是得自己付。

生不起病,這是玉門每個老人無法迴避的困境。

有個留守多年的老人,死去兩三天後,才被人發現。

生前老無所依,死後,忙於掙錢的兒女也未回家看一眼。

最後,還是鄰居幫忙,把屍體草草掩埋。

棺木錢則是死去老人的哥哥出的。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喪葬行業的趙福夫婦目睹了太多此類現象,他們覺得很多老人不是自然老死,而是病死的,因為沒錢治病。

「老人好像小小的一棵草,太弱勢了。」

這一幕尤其心酸。

無依無靠的老人,聚在一起,閉著眼睛,嘴裡念個不停。

這是影片至今最多人,最有生氣的一幕。

他們在幹什麼。

祈禱。

只有皈依基督教,才能找到他們和人間唯一的瓜葛。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曾經的一代玉門人想在玉門創造一個新世界,但這個世界最終崩塌。

與之伴隨的,是肢解的城市,撕裂的生活,及彷徨的人群。

儘管生在南方,但Sir小時候常在電視上聽到一個詞。

下崗。

什麼是下崗。

維基百科顯示,中國特有名詞,指「中國國有企業在機構改革中失去工作的工人,工人仍屬於該工廠單位,但沒有工資,實際上等於失業。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維基百科

只是,下崗這個說法給「失業」罩上一層溫柔又曖昧的色彩:

下崗,下崗,總歸有再上崗的時候嘛。

但你若了解上世紀90年代末那場下崗潮。

最終能再上崗的,極少極少。

Sir知道,下崗潮,這個事也離大家有些遙遠,很多90後、00後們,對此或許沒什麼概念。

那是父母輩們,50後、60後們經歷過的,一段好像被集體忘卻的陳年舊事,對於今天的我們彷彿算不得什麼大事。

但真是如此嗎?

《驢得水》有句台詞,你可能沒忘。

如果過去就讓它過去了,那未來只會更糟。

更別說,上世紀90年代末這場下崗潮,豈止發生在玉門。

國企改制波及的是全國,主要在老工業基地和經濟欠發達地區,東北三省佔25%。

一聲令下,失業者眾。

1998到2000年的下崗潮,每年國企下崗工人平均700-900萬。在《中國勞動統計年鑒》的統計中,中國曆年下崗職工累計約3000萬

下崗潮時,針對工人,企業有好幾種辦法:

或者一次性買斷,或者停薪留職,或者每月領最低工資。

所謂買斷,即企業付給工人一筆錢,工人和企業之間,從此兩清。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電影《任逍遙》

一時間,下崗工人與企業的捆綁戛然而止。

一場失業,讓之前所擁有的,全部崩塌。

這種崩塌不僅是安穩的日子,還有對生活的奔頭。

當年的國企是自我封閉的。因為封閉,內部生活設施俱全,更加重工人對它的依賴;因為封閉,工人無其他技能,當下崗事發,如同被命運拋棄。

1999年春晚小品《打氣兒》中,來自東北的演員黃宏大聲喊了一句順口溜:


……廠長特別器重我,眼瞅要提副組長。領導一直跟我談話,說單位減員要並廠,當時我就表了態,咱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如果你身邊有當年的下崗工人,你去問問,當年他聽到,是什麼感受。

再之前,劉歡的歌曲《從頭再來》,正是為鼓舞下崗再就業而創作:心若在夢就在,只不過是從頭再來

當年這首歌以鼓動人心為名義,流行於大街小巷。

但流行並不代表被大眾埋單。

相反,一支年輕樂隊(萬能青年旅店)唱的,直擊人心:

傍晚6點下班 換掉藥廠的衣裳

妻子在熬粥 我去喝幾瓶啤酒

如此生活30年 直到大廈崩塌

雲層深處的黑暗啊 淹沒心底的景觀

多麼諷刺的現實。

在這首歌里的評論區,Sir發現,聽者聯想最多的,是下崗潮。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來自:網易雲音樂

下崗潮是一代人沉默的夢魘。

下崗潮發生時,媒體不斷宣傳「下崗分流」、「不找市長找市場」……競爭、淘汰,這樣的詞一度被鼓吹,伴隨下崗潮而走紅。

媒體還給下崗工人開了幾樣「藥方」,擦皮鞋、當棒棒、賣苦力、自謀生計……

含義不言而喻:競爭時代,你自己不想從頭再來?怪誰?

可從頭再來,需要太多條件,文化、技術、積蓄、門路、社交手腕甚至賴皮等。

況且,當年的下崗工人已四五十歲,只有工廠經驗,沒有其他技能,再就業,太難。此外,醫療、教育、住房的多重壓力,使他們的生活難上加難(與農民工一同被稱為「弱勢群體」)。

知乎問帖「20世紀90年代的下崗潮是怎麼回事」,圍觀人數有1600多萬。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知乎截圖

這些答案,都是當年下崗一代的後代們,以一段段的記憶回溯,書寫出即將被忘卻的歷史。

這些答案,都是宏大敘事之外的民間描摹。

Sir幾乎一個個翻看過。

其中,點贊人數最多(10438個贊)的是這條:

匿名:下崗這兩個字對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生人來說是一個痛苦不堪的回憶,不是一個loser可以概括的。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更讓Sir震驚的是,有的工人「稀里糊塗」地被買斷工齡,而一些廠領導卻莫名其妙發了家。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不止是生計問題,當時的社會關係也亂了套。

因為相對剝奪感(跟人比較)一旦漫延,夫妻之間、親友之間、鄰里之間,怨恨、嫉妒情緒被攪動,社會關係出現裂痕。

而中國講究差序格局(疏密關係),親近社會關係一旦斷裂,將很難立足。

今天回看下崗潮,有太多維度的原因。

政治的,經濟的。

各有各的立場,各有各的對錯。

但Sir特別反感一種說法,下崗潮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必經之路。

這太社會達爾文主義。

社會達爾文主義有它的合理性,但它所指向的,從來不是最好的那條路。

過分社會達爾文主義帶來的最壞結果,就是縱容偶然的不平等,導致階級固化、貧窮遺傳。

正像90年代末的下崗工人,從國企里的齒輪、螺絲釘、一塊磚,甚至所謂的「主人翁」,一夕之間,被掃地出門。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緊鎖的工廠大門

去年,Sir推薦過一部電影。

《暴雪將至》。

據導演董越透露,靈感正是來自玉門。

《暴雪將至》開篇是這樣的。

段奕宏飾演的余國偉,在辦理身份證。

「叫什麼名字?」

「余國偉」

「哪三個字?」

「餘下的余,國家的國,偉大的偉」

「哪個余?」

「……多餘的余。」

《暴雪將至》的結尾是這樣的。

段奕宏在等車,他掏出那張新辦的身份證,看了看,又放回兜里。

車來了,段奕宏上車。

找個座位後,坐下,等等等等,車子一動不動。

車子發動不了,一車人,就那麼卡在那裡。

這時,天上下雪了,段奕宏透過車窗,仰頭看那場遲到的雪,眼睛裡,欲說還休。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開篇的台詞好理解。

結尾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呢?

這是導演在接受《每日人物》採訪的表態——


很多電影,可能上了一輛車,車開走了,消失了,特別寫意抒情的一個結尾。但他不想這麼處理。在時代的拐角處,那些失去道路的人事實上是哪兒也去不了的,所以就有了這輛發動不起來的公交車,一代人就那麼停在那兒,殘酷又真實。

說了這麼多,Sir就是真心建議,去看看《孤城》。

看看下崗潮帶來的玉門空城慘狀,了解90年代下崗潮和下崗工人的生活印記。

看看那代人經歷過什麼事,他們的理想實現了沒有,鋼鐵是怎樣沒有煉成的?

以此出發,來界定我們以後的生活怎麼過。

歷史不是過去,歷史還塑造了我們,界定了我們,歷史是我們為什麼變成現在這個模樣的唯一來路。

我們都是歷史的孩子。

遺忘歷史,就是背叛自己。

都在刷大雪,你可知有場雪在國人心裡下了一輩子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想看的,騰訊視頻、土豆、優酷有

編輯助理:日以繼夜的四百擊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註: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註:毒舌電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ir電影 的精彩文章:

好看哭了,妥妥本月電影院第一選擇

TAG:Sir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