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篇教育寫作內容,作文不怕沒素材!
前不久,一款被媒體稱為「監獄書桌」的產品在韓國熱銷。這個長1.1米、寬0.8米、高2.1米的長方體內,除了桌椅就只能坐一個人,門一關,學生可以與世隔絕,專心學習。一些家長還在門上安裝鈴鐺甚至閉路監視設施,以防小孩學習走神。
這種「創新」當然引來了爭議甚至批評,然而「虐待孩子」、「學習機器」的指責,卻無法阻擋其斷貨的熱銷勢頭。這背後,是家長對子女學業的強烈期盼:想上好學校,只能拚命學。如今,首爾的中學生平均每天只能睡6個小時。而這並非獨有的現象:在日本,放學僅僅意味著把學習場所從教室挪到補習班;在中國,帶輪子的書包已經成為小學生的標配文具。甚至連歐美國家也在討論自家孩子的功課是不是太過輕鬆,小布希政府留下了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升學成績不佳的老師和學校會受到懲罰。支持者認為它拯救了美國日益下降的基礎教育質量,反對者則認為法案把美國帶回了應試教育時代。
美國《大西洋月刊》的編輯卡爾·塔羅·格林菲爾德一開始屬於反對者。他花了一周時間和女兒一起做功課,感嘆「女兒的作業簡直要了我的命」。這位編輯曾多次向老師抗議留給年輕人享受生活的時間太少,但最後女兒卻認為,初中階段的大量家庭作業對升學確實「大有幫助」。
不過,即使歐美人在向亞洲人的基礎教育靠攏,仍然有很多人在反思一個現象:為何成為世界一流學者和社會精英的東亞人比例並不算高?著名鋼琴家肖荻的發現也許能說明問題。他說,當下的中國雖有上千萬孩子學琴,很多人能彈得一手好琴,但當被問起為何喜歡這首曲子時,很少有人認真考慮過。考過了幾級,比賽拿了什麼獎,一天練了多少小時,似乎成了學習音樂的唯一考量標準。孩子變成了流水線上的機器人,手指啪啪彈得飛快,考試曲子倒背如流,別的「沒用」的曲目卻少有接觸,彈出來全一個味道,就像超市裡的水果,長得越來越整齊劃一,卻越來越失去獨特口感。
奧巴馬上台之後,開始修改《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主要是給老師和學校多一些探索的機會,同時反對以標準化測試的成敗,給學校或老師論功行賞,或決定去留。美國的「回歸式」教育改革能否成功不得而知,但從全世界對教育改革的糾結和反思可以看出,教育的價值確實是很難衡量的東西。提高素質固然離不開學習能力的訓練和知識儲備的豐富,但即使把這些規划到極致也未必能培養出天才。越來越多的教育家認識到,人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教育理應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工具和能力,但不應妨礙人們找到並堅守自己的樂趣——這是保證天才能夠發現的必要條件。而樂趣最終是否會拉動天才出現率,並不是教育所應承擔的使命。
快樂和輕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培養和生長則是兩種並行的條件。想當然的背後,也許有著大相徑庭的真相。提高全球化競爭力,教育無疑是重要抓手。但只想讓抓手有朝一日成為直達成功的按鈕,怕是教育無法承受之重。就像有句話說的那樣——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教你掙到麵包,而是使每一口麵包都香甜。(李強)
(內容來源於《人民日報》)
教育寫作>尊嚴,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個流浪漢來到我家門前,他想向母親要點吃的。這個流浪漢很可憐,他的右手連同整個手臂斷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蕩著,讓人看了很難受。
我以為母親一定會慷慨施捨的,可是母親指著門前的一堆磚對流浪漢說:「請你幫我先把這堆磚搬到屋後去,可以嗎?」
流浪漢生氣地說:「我只有一隻手,你還忍心要我搬磚?如果你不能幫助我,我不會怪罪,何必刁難我呢?」
母親不生氣,她對流浪漢笑一笑,然後俯身用一隻手抓起了兩塊磚。當搬過一趟回來時,她溫和地對流浪漢說:「你看,一隻手也能幹活。我能幹,你為什麼不能幹呢?」
流浪漢怔住了,他用異樣的目光看著母親,尖尖的喉結像一枚橄欖上下滾動兩下,終於伏下身子,用僅有的一隻手搬起磚來。一次只能搬兩塊,他整整搬了兩個小時,才把磚搬完。
他累得氣喘如牛,臉上有很多灰塵,幾綹亂髮被汗水濡濕了,斜貼在額頭上。
母親遞給他一條雪白的毛巾,流浪漢接過去,很仔細地把臉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變成了黑毛巾。母親又遞給他一杯水,一塊麵包,臨走的時候,母親遞給他20美元。流浪漢接過錢,感動地地說:「謝謝你,夫人。」
母親說:「你不用謝我,這是你憑力氣掙的工錢。」
流浪漢感激地說:「我不會忘記你的。」他向母親深深地鞠了一躬,就昂首上路了。
過了一些天,又有一個流浪漢來到我家門前,向母親祈求施捨。母親讓他把屋後的磚搬到屋前,照樣給他水和麵包,還有20美元。
我不解地問母親:「上次你叫人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後,這次又讓人把磚從屋後搬到屋前。你到底是想把磚放在屋後還是屋前呢?」
母親說:「這堆磚放在屋前屋後其實都一樣。」
我噘著嘴說:「那就不搬要了。」
母親摸摸我的頭說:「可是,對流浪漢來說,搬磚和不搬磚可就大不一樣了……」
此後,經常有一些流浪漢來到我們家,每一次母親就會把過去的戲重演一遍,我家的磚就屋前屋後地被搬來搬去。
幾年後,有個很體面的人來到我家。他西裝革履,氣度不凡,跟電視上那些成功人士一模一樣。美中不足的是,他僅有一隻左手,右邊是一條空空的衣袖,一盪一盪的。
他握住母親的手,俯下身說:「如果沒有你,我現在還是一個流浪漢。因為當年你讓我搬磚,今天我才能成為一個公司的董事長。」
母親說:「這是你自己干出來的,與我無關。」
那人挺直身子,看著母親說:「是你幫我找回了尊嚴,找回了自信。就在那一天,我才知道,我還有能力做一些事情。」
獨臂的董事長為了感謝母親,他決定贈送我們一套房子,比我們現在的好很多。
母親說:「我不能接受你的饋贈。」
「為什麼?」
「因為我們一家人個個都有兩隻手!」
董事長堅持說:「我已經替你們買好了。」
母親笑一笑說:「那你就把房子送給連一隻手都沒有的人吧!」
我們家有四個孩子,雖然我們的家境並不富裕,可是,我們長大之後都自立成才了。我的兩個哥哥都得到了博士學位,我的姐姐現在是一家超市的經理,我是一名律師,馬上準備競選我們州的議員。
我的母親年紀很大了,我們家的那一堆磚,有時候還會在母親的指揮下被搬來搬去。
故事結束,請你思考兩分鐘,再繼續。
讀完上面的文字,大家不要以為是在告訴大家一個行善的故事。我想讓大家讀到的是,一個關於教育的奧秘
你有沒有想過,我們的孩子來到我們生活中的時候,是不是很像那個流浪漢?他們沒有能力,他們弱小,他們需要我們施捨,需要我們幫助…
我們應該怎樣幫助他們呢?
有的父母就真的把孩子當成了流浪漢,當成了乞丐,他們把衣服給孩子穿好,把碗筷端到孩子面前,把錢塞在他們手裡……然後對他們說:看,是我辛苦地在養你!
於是,孩子真的就變成了流浪漢和乞丐,在父母日復一日的施捨中,他們慢慢就失去自信,失去尊嚴,失去生存的能力。
然後我們又會大聲說:你怎麼這麼沒有出息?你為什麼啥都不會做?
請回味一下上面的故事,想一想這個母親的用心,想一想她的做法:對待孩子,其實我們不也應該如此嗎?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的時候,他們確實弱小,確實需要幫助,但絕不是施捨;他們不光要得到關愛,更需要得到關於獨立的培育,得到希望和夢想。
從現在開始,檢視自己,我們在把孩子往哪個方向培養.
備考 資料 乾貨
歡迎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