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新引領,江蘇經濟煥發新活力

創新引領,江蘇經濟煥發新活力

創新

過去五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8.4%的增長讓人歡欣鼓舞,但在鮮亮的成績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沒有避談問題。其中,「新舊動能連接轉換任務艱巨」「自主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放在了「困難」和「問題」的前列。一列高速前行的重型火車,遇到曲折的轉型路,什麼能夠引領它走向新的輝煌?創新!採訪中大多數代表委員的回答斬釘截鐵。

解決成果轉化痛點

攻破創新「最後一公里」

「誰掌握了科學技術的制高點,誰就掌握了新興的生產力。科技成果轉化作為科研活動的『最後一公里』尤為重要。」省政協委員、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於揚對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科技創新倍感振奮,同時他也發現了一些需要解決的「痛點」。「轉化的投入大、周期長、不確定風險高,目前我國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比較緩慢的問題。」

「比如,我現在做的量子信息研究,現在看起來是0,因為暫時還沒有市場的預期,但是它一旦爆發就將會是一個新的、非常大的增長點。」尋找風投或企業進行成果轉化數次碰壁後,他發現,科技成果的轉化中,資本的力量更多的要「從1到100」錦上添花。「那麼,政府是不是可以在『從0到1』這方面做些工作呢?」

在他看來,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聚合各方力量,發揮各方優勢,包括科研人員的技術優勢、金融部門的資本優勢、政府的政策支持優勢和企業家的市場運營優勢,通過機制創新、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核裂變」。

他建議,探索形成政府牽頭、社會組織和行業協會等參加的重大創新項目成果轉化工作機制及多方會商對接機制。主管部門也可引導產業、學校、中介服務機構等各方成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聯盟、創新服務聯盟,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評價與應用轉化相結合的有效模式。同時,建立重大創新成果市場准入制度,對技術成熟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給予類似首台(套)重大技術裝備試驗政策支持;建立重大創新成果保險補償機制,由製造企業投保,保險公司針對創新成果產業化過程中所面臨的特殊風險定製綜合險,財政適當補貼投保企業保費,降低用戶風險。

鼓勵領軍企業「衝浪」

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在企業的創新大潮中,創新型領軍企業又是沖在最前面的那個。數據顯示,我省現已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約140家,目前,這些企業正在我省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升級、技術創新突破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次南京長江大橋、九江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維修,都用了我們公司的碳纖維產品。」談及科技創新對於企業發展的作用,省人大代表張國良頗多感慨。他告訴記者,「碳纖維」是一個世界級的科技難題,他們公司做了長達十數年的研究,掌握了大量核心技術,牽頭完成的「干噴濕紡千噸級高強/百噸級中模碳纖維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在今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碳纖維材料的創新,帶來了一個很大的產業鏈,我們的創新打破了國外的封鎖,未來將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升級。」張國良表示。

如何培育更多的創新型領軍企業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呢?省兩會期間,省民主促進會提交了一份集體提案,建議我省根據本地產業基礎和特點制定扶持政策,形成具備區域優勢的創新產業集群,幫助企業從小做大,從大做強。在對創新型企業進行調查時,民主促進會發現江蘇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大多數只是各自行業的單打冠軍,對相關產業集群的引領帶動作用不夠明顯。他們認為,我省應建立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的長效動力機制,促進已入庫企業和外圍企業的協同創新,實現創新創業與當地資源、產業方向和市場需求有效對接,推動創新型領軍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深度融合。

對於大多數創新型企業而言,面臨的最大困難莫過於「融資難」。對此,他們認為,創新型領軍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意識較強,且研發創新效率較高,目前已成為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江蘇需要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貸款為支撐、吸引外資和社會集資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允許企業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發行債券等方式籌集創新資金。

激發區域活力

發揮「組團式」創新優勢

除了強調要進一步跟進和細化實化「創新40條」等鼓勵創新的政策措施,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區域創新體系」。作為提供創新「基礎設施」、營造良好創新氛圍的載體,不少區域的「組團式」創新已然發揮出巨大效能,更有不少創新區域被寄予厚望。

「江北新區可以選擇一些前沿的、有產業發展前景的『苗子』重點培育。」在南京市代表團審議省政府工作報告的會議上,省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院長楊桂山,省人大代表、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陳琪認為,基礎科學研究、核心技術對於區域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江北新區作為江蘇首個國家級新區,應當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更多創新成果為江北新區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如何讓創新成為區域向現代化經濟體系轉型的戰略支撐?今年初剛揭曉的國家科學技術獎成為揚州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的熱議話題。2011年以來,揚州累計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16項,由揚州主持完成的3個項目獲得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獲獎數量和質量居全省前列。揚州創新加速度與全市努力打造的「創新范兒」密不可分。記者在揚州代表團討論時了解到,僅去年一年,揚州新獲批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10家,新開發省級高新技術產品712件,新增省級以上「三站三中心」123家,新引進知名高校研創中心56家。揚州努力構建「2+N」人才政策體系,451人入選省級以上重點人才引進培養計劃,柔性引進省「科技副總」133人。

審議現場,揚州團的省人大代表們認為,面對新一輪發展,揚州要聚焦聚力創新驅動發展,牢牢抓住實驗室、試驗場、科創中心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搶抓國家新一輪科技布局調整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的機遇,再引進和建設一批高水平重點實驗室,以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引領和驅動高質量發展。

記者 耿文博 朱彬彬

張韓虹 洪姝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蘇經濟報 的精彩文章:

TAG:江蘇經濟報 |